《西洋番国志》是明朝
巩珍著地理志。成书于明宣德九年(
1434年)。记述明宣德八年(
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经过。书中记录了
郑和船队经过的不同国家:
占城国(今越南南部),
爪哇国(
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旧港国(今印度尼西亚巨港)、
暹罗国(今泰国)、
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
苏门答剌国(今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哑鲁、南巫里(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
柯枝国(今印度西南部的
柯钦一带)、
小葛兰、
古里国、
阿丹、
榜葛剌、
忽鲁谟斯国、
天方等二十个西洋国家;并且还收录了明
永乐十八年、十九年及宣德五年的三通敕书。该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文献。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著《西洋番国志》一书纪录
郑和船队所经过的二十个国家。他将在各地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成了一部书,名为《西洋番国志》。内中记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笔。这本书不仅引人入胜,也对中国的航海史及中国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巩珍生长在南京,从孩童时起就经常谛听人们传颂郑和下西洋的盛事,他还曾几次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下关江边迎接郑和船队,终于,在他十六七岁时,被派往郑和第七次远航的船队。他随同郑和先后访问了
占城、
爪哇、
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及忽鲁漠斯等二十余个国家。三年后的1433年7月,才平安返回南京。
巩珍对此行途中的山川形势、人物风俗、物产气候等,都一一作了忠实而详尽的记录,写进了他的《西洋番国志》一书中。此书和郑和的另两个随行人员-
马欢所撰的《
瀛涯胜览》及
费信所撰的《
星槎胜览》并称为记载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三部最初史料。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事及明初我国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材料。而《明史·外国传》即主要依据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一书修撰。
远涉重洋的三年海上生涯,使巩珍终身难忘。晚年他曾登下关狮子山夜眺,抚今思昔,心潮起伏,忆起当年随同郑和船队遍访异国情景,写下了《卢龙山夜眺》一诗:“北斗挂城头,长江日夜流。狮王蹲不动,鲸吼海天秋。”
《西洋番国志》的价值一方面在于比勘对校等;一方面在于它独有的巩珍自序和所附的三通皇帝敕书。例如《自序》中提到的
指南针—水罗盘的航海应用:“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又如谈到的宝船和水船的情况:“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水船载运,积贮仓舟者(储),以备用度”──已成为今日耳熟能详的常见引文。
《西洋番国志》不如
马欢的《
瀛涯胜览》、
费信《
星槎胜览》那样广泛流传,几百年来见过《西洋番国志》的人很少。17世纪末
钱曾所著《读书敏求记》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它。
1948年天津一位藏书家将所藏《西洋番国志》彭氏《知圣道斋》抄本捐赠
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