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绿华岛
舟山群岛马鞍列岛岛屿
西绿华岛浙江嵊泗列岛东部,马鞍列岛西北隅,西南距嵊泗县城19.6公里,东北与花鸟山相近。行政区划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绿华社区,曾为嵊泗县绿华乡政府所在地。岛屿呈东西走向,弯钩形镰刀,东部宽而略高,西部低而狭小,长2.9千米,宽0.45千米,面积1.279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1.29公里,岛上多低缓的岗峦,最高点为东部石人冲岗墩,海拔105.1米,岗顶有一块巨石,形如弥陀佛,盘坐其上。岛屿四周礁石、洞穴众多,饵料丰富,是石斑鱼等岛礁性鱼类定栖的良好场所,附近海域开阔,潮流畅通,水质澄清,为嵊山渔场的组成部分。
名称由来
在古代,多与相邻的东绿华岛合称为落华、络华或落花、洛花。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记载:“落华山,在县东北一千里。”清光绪七年(1881年),《崇明县志·汛地图》始有与东洛华分称的记载。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绿华在马鞍列岛众岛之中,从南至北为第六块,故称六花山或六华山,歧化为洛华山。另传,东、西绿华岛历史上曾广植花木,有“海上花园”之称,故名;也有认为,落华之名由花脑山名派生而来。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称之为偏马鞍岛(也译作旁马鞍岛、边马鞍岛)。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旁马鞍,一名绿华,或谓之第六花山。”
地理环境
西绿华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嵊泗列岛东部,马鞍列岛西北部。西南望泗礁山,东与东绿华岛相连。距大陆最近点60.9千米,距嵊泗县菜园镇东北19.6千米。岛形似刀口朝西南的镰刀,大致呈东西走向,东部宽而略高,西部窄而略低,长2.9千米,最宽处0.82千米,陆域面积1.279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8.92千米,东部石人冲岗为最高,海拔105.1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0°49.2′、东经122°37.8′。行政上隶属于浙江省嵊泗县菜园镇。
西绿华岛属大陆基岩岛,原系浙东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地质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全新世海侵过程中陷入海中。地貌全部为低丘陵,山势陡峻,山顶平缓,坡脚沿岸多为陡峭的海蚀崖。海岸曲折,基岩海岸10千米,人工海岸1.03米,沙砾海岸257米。人工海岸和沙砾海岸主要集中在岛南北岸中段。海湾主要分布在岛屿的南侧和北侧,南侧水深7~14米,北侧水深5~20米,都是天然的深水锚地。其中南侧已经建成绿华国际锚地,并建有25万吨级的散货减载平台。岛上没有常年性河流。
历史时期以来,没有发生过人工围垦行为,海岛面积几无变化。
建置沿革
南宋之前已有人类居住。宋开庆《四明续志》载:“络华山至石弄山一铺。络华山东北取壁下山,直西取石弄山,皆有人烟,风水顺便,半潮可到,风水稍逆,便一潮……”说明此前已有人繁衍生息。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在“叙山”和“乡村”中分别有“落华山”和“洛华岙”记载,属昌国县蓬莱乡北界村。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定海县时,属定海县蓬莱乡。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江浙分洋汛,划归江苏省崇明县
民国23年(1934年),与东绿华岛和花鸟山岛合建花洛乡。
1950年7月10日解放;11月,与东绿华岛合建洛华乡。
1953年6月,随嵊泗县划归浙江省舟山专区
1953年12月,洛华乡分置洛东、洛西2乡,属洛西乡。
1956年3月,再次与东绿华、花鸟合建花洛乡。
1956年,花洛乡析置洛华乡和花鸟乡,属洛华乡。
1958年,改为洛华生产大队。
1962年,建洛华人民公社。
1984年,复置洛华乡。
1985年,改名为绿华乡
2001年1月,撤销绿华乡,并入菜园镇
原设西绿华、泥子岙、沙厂干3个行政村,2005年,与东绿华村和东库村5村合并,成立绿华社区(村)。
经济社会
人口
现有岛民的祖先,多数是由岱山县台州黄岩迁入的。户籍人口变动较大。1987年,为537户,2033人;2000年,有居民519户,1553人;2008年,为546户,总人口1374人;2010年有549户,1380人,其中男性662人,女性718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为204户,336人,其中男性154人,女性182人,人口平均密度263人/平方千米。
经济
西绿华岛丘陵遍布,耕地很少。与东绿华岛合计耕地面积5.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3.3平方米。主要种植蔬菜和番薯。
渔业是西绿华岛的经济主体。主要从事小机溜网作业,兼营小机钓捕和张网作业。有渔业生产合作社1个,机动渔船145艘。水产品产量:1953年229吨;1974年5750吨;1987年3203吨;1992年1833吨。居民收入:1992年劳均收入12256元,人均收入4200元;2008年劳均收入25919元,人均收入9447元;2009年劳均收入24204元,人均收入8974元;2010年劳均收入27416元,居民人均收入10231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12783万元,水产品产量18161吨(其中捕捞11623吨,养殖6538吨),渔业产值8483万元(其中捕捞7523万元,养殖96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200万元。2009年,地区生产生产总值11883万元,水产品产量14900吨,渔业产值8783万元(其中捕捞7523万元,养殖125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600万元。2010年渔业总产值13288万元,水产品产量26200吨,其中捕捞18138吨,养殖8062吨,第三产业收入2900万元。
水产养殖主要有两个区域,一个位于西绿华岛东北海域,养殖水体达11万立方米,共有各类深水网箱62只,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科技发展攻关项目,抗风能力强,劳动集约化程度高,单体养殖空间大,病害少,污染小,商品鱼品质好。养殖的品种主要有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黑鲷石斑鱼等。年产优质商品鱼600吨。2002年经专家评审被命名为省级高科技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并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另一个位于南部近岸,养殖面积5000多亩,主要养殖贻贝
2009年11月,绿华35千伏变电所投入运营,绿华电网与菜园联网,岛上居民告别白天没电的历史,实现24小时供电,并同时向花鸟乡和东库村供电。
社会
教育
原建有绿华中心小学,下设2所分校,占地23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共10个班级。1987年有学生215人,教职工28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为98.1%,1990年有学生238人,教职工28人。2001年8月绿华中心小学撤销,并入菜园中心小学。
科技
岛上建有绿华海洋水文站,1915年由上海浚浦局和海关设立,1925年在台风中受损,1957年重建。主要任务为测量、积累潮位资料。
文化
语言属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嵊泗话。主要有海龙王信仰、观世音信仰和天后信仰。东库村有1处基督教活动点。岛上建有影剧院、文化中心站、电视差转台和广播站。
卫生
1958年建乡卫生院,2001年撤销。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业务用房面积508平方米,病床2张,医务人员2名。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8%,年医疗费报销额约为5.61万元。
主要聚落
反岗 为原绿华乡政府驻地,现为绿华社区驻地,是东、西绿华岛的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位于西绿华岛南岸中部,距嵊泗县城菜园镇19.6千米。因地处大岙岗后,得名翻岗,谐音歧化为反岗。南宋之前已有人居住,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为绿华岙。聚落沿盘山公路两侧呈宽带状分布在山坡上,西与大岙相连,东与石子坑相邻。房屋大多为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绿华主要交通码头建在村口,是东、西绿华岛的主要出入口。主要公路从聚落中部穿越。1981—2001年是绿华乡政府驻地,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原有中心小学、文化站、影剧院、卫生院、邮政所、电信营业厅、农业银行、信用社、粮站、供销社、招待所和边防派出所等。2001年绿华乡撤销以后,中心小学、卫生院、粮站、边防派出所等单位逐渐撤销。村东有绿华港航监督站,村西有1座30米高的国际导航台。村内有山塘1座,水源比较丰富。1987年,有77户,297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口逐渐向菜园镇移居,现实际居住者多为老年人口。
交通运输
航运
码头
反岗东南有1000吨级客货码头1座,建于1970年,采用重力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长61米,宽32米,前沿水深5米。1997年9月在小岙东侧建成300吨级交通码头,平台长32米,宽8米,栈桥长13.6米,宽5米,候船室和管理用房160平方米。与菜园、嵊山、花鸟等地有固定航班。另有1座靠泊80吨级船舶的冷冻厂码头。
锚地
绿华岛南部和北部海湾,与长江口外航道相邻,是天然深水锚地,自1974年开始,辟为国际锚地。其中绿华南锚地面积24.6平方千米,水深20~60米,最深处70米,泥质底,可避9级北—东北风。绿华北锚地以北纬30°50.9′、东经122°35.4′为圆心,半径为0.6海里水域范围内,面积3.88平方千米,水深10~50米,最深处60米,泥质底,可避7级东—南—西南风。
1979—1980年期间,为解决上海港大轮通航水深条件限制问题,经交通部批准,在绿华山海域开辟了减载锚地,先后投入“双峰海”号、¨新双峰海”号减载船,2009年10月建成取代船舶作业的绿华固定减载平台。固定平台项目位于西绿华山石子岙南侧海域,距西绿华岛南岸约1000米。建设规模为海上散货减载平台1座,长460米,不与绿华岛陆上接线,无堆场,两侧靠泊,一侧为20万吨级卸船泊位1个,另一侧为2万吨级、3.5万吨级装船泊位各1个。平台总投资约7亿元,设计年吞吐量为1400万吨(装、卸各700万吨)。现已成为散货减载和鲜活水产品交货锚地。2010年,平台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68.6万吨。
航行安全设施
2010年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在绿华山岛南部海域新设绿华山1号灯桩和绿华山2号灯桩。绿华山1号灯柱位置是北纬30°48.4′、东经122°37.5′,为水中构筑物标,黄色圆柱形玻璃钢结构桩身,高7.4米,顶标为黄色X形;灯高12.2米,莫(C)黄12秒,射程3海里。上装AIS航标。绿华山2号灯桩位置是北纬30°48.4′、东经122°37.7′,为水中构筑物标,黄色圆柱形玻璃钢结构桩身,高7.4米,顶标为黄色X形;灯高12.3米,莫(C)黄12秒,射程3海里。
在反岗村建有1座30米高的国际导航台,1974年由上海港务局所建。
反岗和沙厂干自然村均有建防浪堤。反岗防浪堤建于1980年8月,块石结构,长90米,开口向西南,可泊渔船20艘,可避10级风;沙厂干防浪堤建于1979年11月,块石结构,长135米,开口向西南,可泊渔船80艘。
公路
岛上各自然村岙间有盘山公路相通,与东绿华岛间建有绿华跨海大桥。大桥于1972年5月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孔拱形公路桥,桥长100米,宽4米,可单向通行车辆,是华东区仍在使用的最早跨海大桥。
历史文化
海岛风情
绿华是一座诗一样的岛屿,岛小而舒长,像一个静卧在海面的睡美人。岛上渔村众多,渔家风情浓郁,坡谷黑松茂盛,野花蔓生,渔家民宅周围所植花木婆娑,异于他岛。岛岸曲折多弯,多礁岩,丰富的潮间带贝藻类和岛礁性鱼类,是旅游垂钓和采集的新奇天地。绿华观海别有意境,万吨巨轮乘风破浪,鸣笛而过。而海面上另有一艘千载不动的鼓帆大船,则是海洋的永恒艺术,称作“篷礁”。篷礁孤悬于岛东南海面7千米处,由两块高20米的岩礁组成,兀然拔起,酷似疾驶的船帆,远望壮美动人,流传有“篷礁歼倭”的故事。是嵊泗风景名胜区中的著名景点之一。在石人冲岗墩,有一块巨石,形如弥陀佛,盘坐其上。其他主要旅游景点有港务灯塔和“东海第一桥”。
海防文化
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枢密院令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水军在浙东沿海和舟山群岛西部、西北部设铺报警。从招宝山到嵊泗的壁下,设立12铺,每铺驻守精壮兵丁5名,每月出洋巡海,把守港口。有警时,日举烟旗,夜举火号,如遇雾天,则鸣炮为号,待第二铺接应时,方才停止。络华山为其中的第十铺。宋开庆《四明续志》载:海洋至招宝山至石弄、壁下山,设12铺:“北砂山至络华山一铺。北砂山有人烟,直北取络华山,约一潮可到。旁近别无以次山屿。若天所晴朗,烟旗火号,仅可相应。或遇海气冥濛,雾露遮蔽,风雨晦暝,皆难应号。”“络华山至石弄山一铺。络华山东北取壁下山,直西取石弄山,皆有人烟,风水顺便,半潮可到,风水稍逆,便一潮。旁近别无以次山屿。若天所晴朗,烟旗火号,仅可相应。或遇海气冥濛,雾露遮蔽,风雨晦暝,皆难应号。
民间传说
绿华岛的由来。传说,古时东、西绿华岛本是连在一起的一座大岛。岛上住着一对心灵手巧的绿华姐妹,她俩绣花作画,把绿华岛打扮得比蓬莱仙境还要美,得罪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因此派二郎神下凡来破坏。二郎神放出哮天犬咬坏了姐妹的画,还把小妹给咬伤了。大姐为救小妹上东山采药,王母娘娘趁机拨头簪划向中间,把绿华岛一分为二,活活拆散了俩姐妹。渔民为了纪念俩姐妹,把岛名叫做西绿华岛和东绿华岛。
大事记略
1972年5月,绿华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为华东地区第一座跨海大桥,群众称“东海第一桥”,东、西绿华岛从此连在一起。
197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绿华港南1平方海里的海域辟为外轮减载锚地,供20万吨级以下中外货轮锚泊、避风、减载。随后,国家计委在西绿华山设立外轮引航站。
1979年,上海港务局将12万吨级的“双峰轮”改装为海上装卸平台,供外轮减载过驳。
2007年5月16日,在绿华国际锚地开展海上反恐保安演习。
2007年,开始建设海上固定式减载平台。
2009年10月14日,海上固定式减载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装载着17万吨铁矿石的比利时籍散货船“楼兰永恒”轮成功靠泊。
2009年11月1日,伊朗籍船“ ZOORIK”(祖立克)在舟山嵊泗绿华岛附近触礁,船舶破损进水。
土特产品
西绿华岛附近海域辽阔,礁石、洞穴众多,渔业水产资源丰富,有石斑鱼、乌贼、鳗鱼、真鲷鱼、带鱼、虎头鱼、河豚、虾和蟹等,有“嵊山乌贼喂喂响,勿及绿华夜东涨”之谚。其中石斑鱼是主要名特产,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绿华岛石斑鱼分鸡鱼、花雕和虎头鱼3种,鸡鱼肤色如鸡,味美如鸡汤,具有强身健骨的功效,最为名贵。石斑鱼烧芋艿、石斑鱼豆腐汤是渔家特色菜。近年来,附近海域发展了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脱脂大黄鱼鲞也是主要特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2 17:43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