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是
隋炀帝创建的禁苑,象征天之
瑶池。因地处
洛阳宫城(
紫微城)之西而得名。隋名会通苑,即唐代的东都苑。又名
上林苑,
武德初年改称芳华苑,
武则天号为
神都苑。周回200里,面积约400
平方公里,西苑的范围大致北起
邙山,南至
龙门,西至
新安、
宜阳境内,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皇家园林,被誉为“天下第一苑”。这座禁苑的规划、设计仍有汉遗风,苑址地势起伏,外围有丘陵屏障,
涧水、
谷水,
洛水流经这里。
建制沿革
说起
圆明园,几乎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历史上美妙绝伦的
皇家园林,素有“
万园之园”的美誉,其实皇家园林的鼻祖当推河南洛阳的西苑。
西苑。建于西元605年5月,是
隋炀帝营建
东都洛阳时所建的皇家园林。隋时,又称会通苑,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
园囿之一。北至
邙山,南抵伊阙,西边一直到今天
新安境内,周围二百余里。据考证,西苑的面积约为400
平方公里,周围有墙,设有14个门。如今在其旧址上的西苑公园和牡丹公园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
西苑兴建是因为天界西边是
西王母所居的
瑶池,因此
隋唐洛阳城之西建有西苑,象征天之瑶池。但
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因此隋唐洛阳分为城和苑两部分,城西面并未建设城墙和城门,而是连通西苑,由此使得宫城紫微城位居整个洛阳的北极中央的位置,即“紫微正中”“建中立极”,从而使得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完美与天上星辰相对应。
宫苑布局
三仙山
西苑南部是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
方丈、
蓬莱、
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错落有致的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有若神变。其静之美、其动之奇,令人恋而忘返。(自
秦汉始,皇家园林多有凿池筑“三仙山”的传统,意寓“神山仙境”。“大海”三岛,规模空前,对后代影响极深。清代的北京西苑(今
北海公园和中南海),便是引西山水聚
什刹海,又凿池为北中南海,堆三岛于其中。)
十六院
西苑“其内造十六院,屈曲周绕龙鳞渠”。院门临渠,上跨
飞桥,杨柳修竹,名花美草,隐映轩陛。
其内建有延光、明彩、含香、承华、凝辉、丽景、飞英、流芳、耀仪、结绮、永乐、清暑、明德等十六院,每院有一名四品夫人主持院事。每院还置一屯,使宫人管理,养鱼饲畜,种植
蔬果。在此,可泛轻舟画舸而习采菱之歌,可升飞桥
连廊而奏春游之曲——颇能抒发寄情山水、乐归田园的雅士情怀。十六座宫院。如“宫树秋冬凋落,则剪缲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
十六院之外,还有数十处游览观赏的景点,如曲水池、曲水殿、冷泉宫、青城宫、凌波宫、积翠宫、显仁宫等,以及大片山林。可泛轻舟画舸,作采菱之歌,或登飞桥阁道,奏游春之曲。池沼之内也剪缲为
荷花、菱草,如皇帝“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院内楼台亭阁,穷极华丽。
龙鳞渠
西苑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
水龙,名为龙鳞渠,依地形高低而曲折跌宕,流入湖中,遂与南部连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十六宫院面渠而建,其内殿堂楼阁,构造精巧,壮观华丽;其外流水潺潺,飞桥静卧其上,过桥百步,即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微风吹过,杨柳轻扬,修竹摇曳,曲折小径,奇花
异石,亭台楼榭,隐藏其间。其中有“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的逍遥亭,还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
品名多达二十余种。
西苑之中,奇山碧水,相映成趣;亭台楼阁,巧置其间;流水缭绕,绿林郁茂。殿堂面渠而建,如龙之鳞,宛若天就。
人工海
西苑龙鳞渠注入
方圆十里的人工海。“为海周十余里,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出水面百余尺”。
西苑牡丹
为了美化西苑,隋炀帝下诏,全国各地往洛阳进献花木。
南宋学者
王应麟的《
海山记》说,
易州进献的一批花木中,有二十箱
牡丹,品种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
先春红、颤风娇等。牡丹入西苑,标志着中国牡丹由野生阶段过渡到园林种植。
在唐代,西苑广种花木,特别是引进了一批牡丹新品种,这在舒元舆《
牡丹赋》的序中作了记述。
舒元舆,
婺州东阳(今浙江
金华市)人,是
唐文宗时的宰相,著名诗人。
《牡丹赋》的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
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武则天皇后的家乡西河,有很多僧、道居住的房屋,那里低洼的地方有牡丹花,它的花特别杰出。武则天皇后感叹
上林苑中缺少牡丹,便命人将这些牡丹移栽入上林苑。从此京城洛阳的牡丹便一天天兴盛起来。
这里的西河,指今山西
汾河一带。上苑,就是上林苑,即西苑、神都苑。
该序接着说,西河牡丹入上苑后,从宫中到官府
衙署,向外发展到士大夫及百姓家里,处处都广为栽植,多得像
长江、
黄河、
淮河、济水四条大河流向大海的水,不知到何处停止。每到暮春时分,游览、
观赏牡丹的人如痴如狂,成为国都洛阳的一大盛事。
历史沿革
隋朝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筑西苑,西至
新安,北抵
邙山,南达伊阙诸山,周二百里。
每逢月夜,隋炀帝引宫人三五十骑,开阊阖门入西苑,歌管达曙,作《清夜游曲》数十首,
奏之。并常同
嫔妃隋炀帝建这座西苑,也如同早期苑囿,是“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天下共进花木鸟兽
鱼虫莫知其数”,几年后苑内已是“草木鸟兽繁息茂盛,桃蹊李径翠荫交合,金猿、青鹿动辄成群”。
隋炀帝为了去游西苑的方便,“自大内(
紫微城)开为
御道直通西苑,夹道植长松高柳,帝多幸苑中,去来无时,侍御多夹道而宿,帝往往中夜即幸焉”。西苑在唐朝时改名
神都苑,面积缩减了大约一半。
唐代
唐初,西苑改名为芳华苑;在
武则天时,
洛阳荣升为
神都,西苑则随之被定名为
神都苑。唐代和
武周有
高宗、武则天、中宗、
玄宗、昭宗、哀宗六位皇帝先后移都
洛阳,历时长达40年之久,作为
皇家园林的西苑,范围虽有缩小(周围126里),但是风光依旧不减当年。仅高宗
显庆年间建的
宿羽宫、
高山宫两宫,费银就高达3000万,西苑的俊美壮丽,由此可见一斑。
宋元以后
宋元以后,古都
洛阳日渐衰落,作为
皇家园林的西苑亦不免败落下来,但它在中国古代
园林史上的地位却不容抹煞。西苑以
人工湖为中心,湖上建山,湖之北所建各样的十六宫院,形成“苑中园”的特色,开创出别样的离宫型皇家园林,成为清代
圆明园的
滥觞。
荣誉称号
西苑被2010年出版的《
漫话隋唐东都城》誉为“天下第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