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
西递村,安徽省黟县西递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村域面积10.7平方千米。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
村落历史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
据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昌翼公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唐天祐元年(904年),梁王朱全忠(温)叛逆,逼迫迁都西安于河南洛阳,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婴。时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游于陕,受朝廷重托,秘密将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将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经胡始祖。
北宋皇佑年间(又有元丰年间一说),胡昌翼第五代孙胡仕良因公往金陵,途经西递铺见其地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土质肥沃,遂举家从婺源考水迁于西递,从此在西递耕读并举,繁衍生息。
宋代,黟立四乡二十里,西递村属新政乡明德里。
明代,以里为都,黟县设四乡十二都,乡名未变。西递村为新政乡六都(称西递为里六都),沿至清末。
明清时期,西递村周边有奢公坑、何村、上元学堂、社屋山、冬生坞、九都岭(新娘房)、天灯柱、天灯老爷、清福庵、洪家坞、青云庵、前山、高庵(钟坞)等小村落。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西递村胡学梓捐资将渔亭永济桥(河西岸)、通济桥为石桥(河东岸)相接为一桥。
民国时期,黟县改为区乡建制。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资料显示,黟县设3区1镇8乡,西递村属二区,西虹乡管辖,下设保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撤区设1镇5乡,西递村为东文乡属辖,下仍设保甲。
1949年6月,黟县废除保甲制,建立乡人民政权,全县设碧阳、渔亭、际村、东文、碧芙、武林6乡(镇),下辖行政村。后撤乡设碧阳、渔亭、古筑、际村4区。7月间,撤区复设6乡。西递村为东文乡西递行政村。
1950年,黟县改设5个区,下设行政村,西递村为二区西递行政村。
1952年5月30日,黟县调整行政区划,西递行政村改为西递乡。
1954年冬至1956年冬,农业合作化时期,西递乡成立有三联、一心、五星、同力、同裕、新民、株林7个初级社。
1956年2月,黟县撤区并乡,西递乡与潭虞、叶源、霭峰三乡合并,成立东源乡。
1956年冬,西递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西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下设生产队、作业组。
1958年9月,西递乡撤乡镇改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西递村为生产大队。
1959年4月,黟县并入祁门,公社未动,更名黟城人民公社。原东源乡划为东源管理区。
1983年9月29日,公社体制改革,实行党、政、企分开,东源人民公社改东源乡人民政府。
1983年至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恢复乡镇人民政府。东源人民公社改为东源乡,西递村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4年12月,由黟县文物管理所主持维修的西递刺史石坊工程竣工。
1986年4月,西递村筹集资金45万元,架通高低压输电线路80华里,实现村村通电。
1986年9月,西递村成立西递旅游景点管理处。
1998年12月,东源乡更名西递镇。现西递行政村由西递、株岭下2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2、3、4、5、6、大兴、大立、大同9个村民小组。
2016年,黟县深化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开展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行动,实施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等8处国保古建筑综合修缮工程,启动西递古建筑群消防安防工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距黄山风景区4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8′,北纬30°11′,村域面积11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南北为山岭所夹,地处丘陵间相对平坦处,整个村落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
土壤状况
西递村土壤分布为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透水透气性能良好,肥力较高,有利于木、茶、桑和药材生长;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较差。
气候条件
西递村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偏低;云雾多、湿度大;夏多洪、秋易旱,冬季有低温寒潮。年平均气温15.8℃,年均降水量1686毫米,无霜期212—213天,光热条件好。
水文特征
西递村有三条溪水自东向西,至村中合为一条溪流流向西处。
植物资源
西递村境内植物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大门类。有乔、灌木树种和地衣植物,有些属国家二、三类珍稀树木,如银杏、杜仲等;优良用材林种有银杏、杉木、柳杉、马尾松、柏木、黄檀、樟、檫、青冈栎、紫楠、红楠、苦槠、枫香及毛竹、短穗竹等;经济林树种有油桐、油茶、乌桕、山苍籽、薄荷、留兰香、猕猴桃、板栗、青檀、桑、天竺桂等;药用植物有桅子、积壳(实)、金银花、梅花、半夏、贡菊花、黄山前胡、天门冬、杜仲、厚朴等。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7%。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徽州村落对选址很重视,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西递村“众星皆拱北,诸水尽朝东,今东水西流,其地主富。”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背靠罗峰山、石狮山,南面对案山南山坞,南北山在此回环形成一处山坳。西递村村内有三条溪水交汇,自北向南分别为金溪、前边溪、后边溪。
《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载:“壬派五世祖道经西递铺,见其山多拱秀,水势西流,爰携堪舆家入西川境,便观形势,有虎阜前蹲,罗峰拱秀,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风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迁来其间”。
空间布局
在布局上,西递村呈舟船形状,鳞次栉比的户户民居,如大船的一间间船舱,村头的牌坊及大树宛如桅杆与风帆,附近的农田、湖田簇拥着村庄,好似大船停泊在港湾。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除三条主街之外其他主要是南北向的小巷,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
建筑特色
西递村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这些古民居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徽派建筑典范,西递村享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
西递村古民居有着丰富的体型轮廓,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其外部体型轮廓比例和谐,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给人以清新隽逸、淡雅明快的美感。“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原为防火需要)的设置是西递古民居的另一特色,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西递村平面布局规整,天井庭院紧凑通融,古民居平面多作内向方形布局,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围绕扁长形的天井构成三合院基本单元,基本单元一进一进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天井是住宅群体的生长点,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之实用。由于屋面檐口都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称之为“四水归堂”,是徽商“聚财气”、“肥水不流外地”思想的建筑外化。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西递村户籍人口为1200人,常住人口为1360人,主要民族为汉。
经济
2017年,西递村实现旅游直接收入4870万元,以“旅游+”为主线,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徽韵西递、西递田园风光修复等重点项目完成专项投资。
2018年,西递村依托电子商务的发展,成功申报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利用“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带动农产品和工艺品销售。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西递村主要产业为旅游业、农业,村集体年收入为7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8000元。
乡村旅游
20世纪八十年代末,西递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以徽派传统古建筑和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西递村通过探索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一个欠发达的村庄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主要景点
综述
西递村中保存较完好明清民居为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主要景点有胡文光牌楼、追慕堂、笃谊庭、敬爱堂、走马楼、旷古斋、瑞玉庭、笃敬堂、桃李园、西园、东园、惇仁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仰高堂、尚德堂、大夫第、迪吉堂等。2001年6月25日,西递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文光牌楼
胡文光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俗称“西递牌楼”,座落于西递镇西递村口处,建筑占地长15.75米,宽8.1米,面积为127.6平方米。为三间四柱五楼建筑格式,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二年,政绩卓著而恩赐其在自己家乡竖建。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用黟县青石建造,根主柱下有长方形石墩,两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装饰,中间两根前后雕有两对倒匍石狮,为枋柱支脚,造型逼真。牌楼为镂空浮雕,工艺精湛,神采各异,主要雕刻有“麒麟嬉逐图”、“鹿鹤同春图”、“虎豹呈威图”、“五狮戏珠图”、文臣武将、“八仙”,牌楼脊头三对鳌鱼触须晕动,造型别致美观。牌楼东西面匾额分别刻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八个大字。
追慕堂
追慕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
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堂内有李世明的功臣画像和供奉着李世明塑像。
笃谊庭
笃谊庭又称枕石小筑,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原为正三品通议大夫,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贯三之幼子,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镛之婿胡元熙的故居。庭院大门为砖砌八字门楼,上嵌砖雕“紫气东来”横额,大门里向门亭嵌有画轴形石雕门额“枕石小筑”四字。门亭两侧建有花瓶,绿叶形小门洞,分别嵌有“玉壶”、“莺春”砖雕门额,内设当年主人供花木过冬的温室。
敬爱堂
敬爱堂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面积1800多平方米。堂前置飞檐翘角门楼;中设祭祀大厅,上下庭间开大型天井,左右分设东西两庑,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后为楼阁建筑,楼下作为先人父母的享堂,楼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敬爱堂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
敬爱堂祭祀大厅下庭的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规整的梁架。梁檩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
走马楼
走马楼,又名凌云阁,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系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官授正三品、通议大夫胡贯三为迎接三朝元老(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宰相亲家曹振镛(歙县雄村人)而赶建。
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并与相邻的七哲祠遗迹共成一个景点。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
旷古斋
旷古斋建于清康熙年间,房子原主人是位“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文人名士。
旷古斋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门楼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前楼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正面板墙上方悬挂的是一块隶书宇大匾“旷古斋”,匾额下是中堂画,画两边有两副古对联,其中一副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这是一幅改字联,其中把“孝悌”写为“孝弟”,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
瑞玉庭
瑞玉庭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房子原主人是位徽商,其布局处处围绕一个“商”字,以体现主人身份和追求。庭院门罩上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元宝式的砖雕,刻有“富贵”二字,右墙上刻有“履道含和”四个大字;厅堂天井有“四水归堂”之含意;天井四周雀替上的四季花鸟图,厅堂太师壁两侧走廊过道上各有一个“商”字造型。厅堂的柱子上悬挂着“传家之道”、“修身之道”和“经商之道”三副楹联。此外在厅堂右厢房的板壁上还有祖宗家训和治家格言。
笃敬堂
笃敬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原为胡贯三之孙,胡如川之子胡积堂居住。厅堂上最为醒目的便是胡氏廿六世祖胡积堂的遗像,从他的顶戴(蓝宝石顶)和补服(胸绣“孔雀”)识别,为正三品文官,遗容的两边堂柱上挂有一副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桃李园
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是由一儒一商两兄弟共同构思营造,三进二楼结构。前厅木雕镂空的楼裙嵌着“福、禄、寿、喜”四个大字,作为接待贵宾外客;中厅内有徽派建筑的独特设计——“楼上井”,用于采光和通风之用;后厅左右两侧的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屏门,全文漆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古黟书法家黄元治手笔。
西园
西园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四品官河南开封知府胡文照(号星阁)故居。大门是砖砌的八字门楼。院内住宅为三个三间单元的联株建筑,用砖雕漏窗隔成前中后三院,既为分开的独体,又是相连的完整。二进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左边“松石图”,右边“竹梅图”,其构思之生动,雕刻之精湛,为西递村三绝(砖、石、木雕)中的一绝——石雕。后进园门上有“种春圃”和“井花香处”两块石雕眉刻。
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
东园
东园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原为胡文照的祖居,现为胡贯三的后裔居住。东园门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抬头见“善”之谐音,左墙上嵌砌着“叶”形石漏窗,其意为主人要叶落归根。对面有一题额眉刻,叫“百可园”。东园包括正厅、前厅、凉厅三进厅堂。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书屋又是家庭塾堂。天井的墙壁上刻有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行草“结自得趣”四个大字。
惇仁堂
惇仁堂建于康熙末年,为明经胡氏二十三世祖胡应海、二十四世祖胡贯三父子两代的故居。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厅堂两侧各有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厅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俗称“母”天井;两侧厢房也有一个类似天窗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这在西递村众多的古民居中独有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胡贯三之玄孙媳妇黄杏仙女士在此房办起了黟县第一所女子学校——西递崇德女校。
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履福堂
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84年),这是一座有幸福之家雅称,前后背向三间三楼结构的古民居,此房原是胡积堂祖居。胡积堂,号琴生,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是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诰赠正三品,通仪大夫胡贯三之孙。履福堂是西递村中一座典型的书香宅第,厅堂间陈挂着不少楹联,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诗书朝夕,不问性天,慈孝后先,人伦乐地”等。后厅堂前挂有一木质挂扇,一边刻着“清风徐来”四个大字,一边刻着“凌云”二字。后厅天井中砌有一米多高的大青石鱼池,养鱼观赏,调节湿度,消防储水。
青云轩
青云轩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便厅(又叫书厅)的单元建筑,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小院中陈放着有亿年以上的半块海蚌化石。便厅的满月形门框是用黟县青石砌成的,面对庭院花圃可谓“花好月圆”。厅堂正中的地面上置一小园洞,上放石盖,冬天掀盖,洞气送暖,酷暑掀盖,凉风送爽。原来地下有洞道相通,在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脏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可谓是建筑师独出心裁的设计。
膺福堂
膺福堂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火曾)的故居。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大门入内置有仪门,每当主人家婚嫁喜庆或有身分的达官贵宾光临才启门迎入。据说,七品官以下的一般人只能从仪门两侧的边门出入。整个大厅宽敞高大,既堂皇又肃穆,由上下厅堂、三间房和左右两庑两间厢房组成的四合格局建筑,檐柱斜撑雕成倒匐的狮子,天井两边的厢房全用木雕花翮扇连接楼上楼下房间。
仰高堂
仰高堂建于明万历年间,此楼三层,据说明朝的房屋地皮税是按照房屋底层厅堂的占地面积征收,主人为了少纳税金,故意缩小一楼厅堂,把大厅堂移至二楼。这种楼上厅的现象成了明代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三楼结构简单,但开有排窗。
尚德堂
尚德堂建于明天启年间,楼为五间二层结构,一楼柱枋和雀替格式已有演变,于清初重建;二楼斗拱、瓜柱等部件均为明代建筑。大门用整块黟县青石砌成八字门楼。“黟县青”大理石为西递村的特产,素有“产青石而如金”的传说,村前的石宕山上,就有“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和“金鸡硐”四处大型的古代取石石硐。
大夫第
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四品官胡文照祖居,大门上首嵌砌砖雕“大夫第”三字。正厅堂额为“大雅堂”,天井四周裙板格扇均为木雕冰梅图案,取“十年寒窗”之意。楼上绕天井一周装饰有“美人靠”雕栏,雀替为象征权贵的倒爬狮。“大夫第”的左右序列有桂馥庭和观景楼两个建筑单元。桂馥庭为三间两楼结构,取木犀芬香,馥郁盈庭之意,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厅明亮高大,竖有大理石柱两根,为西递村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中少有。观景楼亦建于清道光年间,此楼可作观景之用,楼檐悬挂写有“山市”和“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观景楼下方门额上,嵌有一块“作退一步想”的石雕题额。
迪吉堂
迪吉堂又叫官厅,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连宅第为三进,四楼五间建筑,乃明经胡氏丙培、应海、贯三祖孙三代的故居。胡贯三在此曾接待过三朝元老、宰相亲家曹振镛,故称官厅。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西递村旧称西川,村内有三条溪流由东而西穿村而过,因水得名;又因村之西1.5千米处有古代驿站,故称“铺递所”,西递之名由此得来。
历史人物
表格资料来源:
文物古迹
西递村保存有历代胡氏祖先的墓葬及墓碑,包括义祖胡讳三公清字鉴之墓、始祖明经胡公讳昌翼字宏远号绎思斋之墓、十八世祖明经胡公讳文光公墓、乐输建造公祠石碑(现存放西递《明经园》右边)、敦本祀会石碑(现存在西递《明经园》左边)、特修壬派家谱六年丙戌七月告成大祭后于九月十一日颁发所有领谱人名字石碑(现存放西旅公司购票处旁)、自赞石碑(现存放在西递村《敬爱堂》)、义冢全文石碑、甜堀公白石碑。
传统民俗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西递明经胡氏祠祀,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祀,由族长担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为房祭,由各房房长(即房头老官)主祭。
特色文化
徽商文化:徽州,古为新安郡,素有“无徽不成商”、“无商不成镇”、“文献之帮”、“商贾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一府六邑之古徽州(徽州府下属婺源、祁门、黟县、休宁、歙县、绩溪六个县)从商者居多,时人称之为“徽商”、“徽帮”,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非遗项目
西递村有徽州三雕、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2项,徽州楹联匾额徽州祠祭、徽州彩绘壁画等省级非遗5项,其中徽州楹联匾额、徽州三雕为特色非遗。
“徽州三雕”是古代徽州地区流传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工艺的统称,均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古建筑以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为主,无论建筑部件还是家居设备都具有较强的地域风格。一般多在房子的月梁、额枋、斗拱等部位以木雕进行装饰,而房内陈设的家具如床、榻、椅、柜、桌等的上面也都有精美的木雕。砖雕主要装饰于民居的门楼、门罩等部位;石雕则主要用作祠堂的石栏板,民居门墙的础石、漏窗及石牌坊的装饰。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严密稳妥,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中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等。
西递村古老的民居,从屋外到屋里,从地面到屋顶,集石、砖、木三雕为一体。石雕图案包括楼台亭阁、人物戏文、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山水花草,松石竹梅,八宝夔龙等。木雕通常雕有八仙过海、狮子滚球、和合如意、山水园林,亭台楼阁、鸟兽鱼虫、人物戏文、写意图案。砖雕是明清以来西递古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砖雕的图案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五世同堂”、“郭子仪拜寿”、“周文王访贤”、“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还有以动物或植物为主的图案。
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类型,其传统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徽州文化的典型表现,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在营造中主要采用穿斗式的结构方式。发展到宋代,穿斗式与抬梁式融于一体,营造技艺有了较大的提高。明代徽州民居出现了内设天井的平面布局和三间五架的建筑形式,且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徽州民居营造技艺由此趋于稳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师徒间代代相承。
徽州建筑工匠借助锯、凿、尺、刀、板、锤、铲等各式工具在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彼此协作。各行工匠均有明确的分工,如铁、窑两行工匠为房屋营造提供建筑材料,砖、木、石三行工匠相互配合,具体负责施工建造等。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彩画艺术也在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西递村的“余香石笛”是乐器制作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有机结合。“余香石笛”既是实用乐器,也是石雕工艺的精品。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记载:清乾隆年间,黟县人余香从小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喜欢吹笛子和竹箫,后来用“黟县青”雕琢石箫、石笛,音质比竹笛、竹箫更加清脆、悠扬。
2010年,“余香石笛”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广泛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使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为徽州古民居建筑增添了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是研究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主要分布在古民居中的厅堂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阁楼门板以及花厅墙壁、橱柜之上。古民居外墙主要分布在墙头、门楣、窗楣和大门门板上。色彩以绿色、粉红、蓝色、黑色等为主。彩绘壁画主要采取“工笔写意”方式绘就。保留下来的作品以清朝乾隆年间最多,此时恰好是徽商鼎盛时期。
彩绘壁画表达的内容和题材主要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苏武牧羊》《文王访贤》《武王出关》《姜太公钓鱼》《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等。有表现徽州民俗方面的内容,如《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忠孝节义》《二十孝图》《春耕》《踩水车》等。有表现花鸟虫鱼等吉祥物,如《祥云》《彩凤》《牡丹》《麒麟送子》《蝙蝠》等。绘画所用之矿物颜料,时隔百年以上,仍色彩艳丽。
徽州的竹刻艺术,是中国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刻香筒,顾名思义是用作盛香花或香料的。筒壁四周雕镂人物、花鸟、草虫。竹刻笔筒,乃为明代徽州文人雅士推崇的高雅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装饰韦斋,搁置案头。竹刻臂搁,为书写绘画时枕腕搁臂的用具。
方言
黟县方言:共20个声母、29个韵母,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声调。其中声母、声调多与普通话接近;中古“泥母”和“来母”字区分清楚,没有氏n、1混读现象(“论”字唯一例外);古全浊塞音、塞擦音、擦音多变成清声母。黟县方言的韵母与吴语较为接近:《广韵》咸摄(“甘”、“敢”除外)、深摄、山摄、臻摄三等、曾摄、梗摄的古鼻音尾消失(“阴”、“盲”等少数字例外);鼻音韵尾只有一个,儿化音变收尾等。
黟县方言中,“到”除作动词使用外,还可以作介词“把”、“替”等使用。表示程度,不用副词“很”,而多用“老”,如“老早(很早)”、“老重(很重)”。表示感觉的程度,黟县方言用“生”字,作用相当于普通话“很”字,如“生瘦(很瘦)”、“生酸(很酸)”。
物产美食
综述
西递村的饮食属于徽州菜系,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当地特色的美食主要有腊八粥、石头馃徽州馃苞芦馃苞芦松、蟹壳黄烧饼、徽州蒸饺、炒螺蛳、五城茶干、油煎毛豆腐、油酥烧饼等。
腊八粥
农历腊八前将“腊八粥”的佐料准备好,一般以精白的大米为主,另掺以玉米、豆子、山芋、芋艿、瓜干、菜干、干角豆等数十种干鲜蔬果同煮而成,有的雅称“白菜粥”、“百味粥”或“百宝粥”。按旧俗,“腊八粥”煮成后,先作为供品祭祖先,然后才合家食用。
石头馃
石头馃是西递村的传统面食。石头馃用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扮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都放置一块石头(仍放一块特制的砖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的传热,以使馅心熟透,边炕边按动石头(饼子不用翻身),促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咬开后香气扑鼻,滋润美味,如配汤食用更佳。馃是当地人的俗称,制作中用石头压,故称石头馃,亦称黄豆肉膜。
苞芦松
苞芦松为西递村的零食性小吃。用山区的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生长期约为140天,其味清甜,营养成分高。将玉米磨成细粉,经细粉萝刷去皮层,和水搅拌煮成糊状,冷却凝固,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然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食用时,将薄片投入滚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捞起。“苞芦松”清香松脆,宜作茶食的佐餐食品。
腊八豆腐
腊月,先把豆腐做成圆形,上部中间凹进一宕,放进食盐适量,经太阳爆晒,盐逐渐渗入,豆腐日渐变黄变硬,即成腊八豆腐。切成薄片食用,鲜美爽口,西递村人常以腊八豆腐远寄旅外亲人,以示不忘乡情。
荣誉称号
2000年,西递景区被安徽省综治委、文明委、旅游局评为省安全文明景区示范点。
2000年,以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6月,西递村被安徽省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2003年7月,西递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03年10月,西递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1年5月5日,西递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2年12月17日,西递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31日,西递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2020年6月,西递村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2020年8月26日,西递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21年12月,入选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旅游信息
交通
从黄山出发
从黄山市汽车站乘坐到黟县的班车,到达黟县后再乘班车至西递村。
从宏村出发
从宏村到西递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乘宏村——屯溪的旅游公交;另一条是在宏村的老村口(牛角)的位置乘宏村——黟县的公交车,到达黟县汽车站,在汽车站乘汽车到西递村即可。
从屯溪出发
从屯溪出发到西递村,不必到黟县县城即可下车,有指示牌前往西递村,有公交、三轮车可乘坐;屯溪汽车站有旅1路游巴士赴宏村的,途径西递村,从屯溪出发约一个小时到达西递村。
导览
线路一:走马楼>胡文光刺史牌坊>应天齐艺术馆>旷古斋>笃谊庭>迪吉堂>尚德堂>东园。
线路二:正门>走马楼>胡文光刺史牌坊>应天齐艺术馆>迪吉堂>笃谊庭>西园>桃李园。
参考资料
环境格局.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西递村.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0:19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