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是古老的
徽州(今
黄山市、
绩溪县和江西
婺源县)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
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
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
商帮之一, 徽商又称徽州商人、“徽帮”、新安商人(徽州又称“
新安”),它是旧
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
文化概述
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旧
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宁、
婺源、
祁门、黟、
绩溪六县,即古代的
新安郡。六县之中,歙和休宁的商人特别著名。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明代《安徽地志》所说的“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
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
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
粤商与徽商、
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徽商,即
徽州商人,徽商始于
南宋(1127年-1279年),发展于元末(1271年-1368年)明初(1368年-1644年),形成于明代中叶,
盛于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们往往是官、商一体。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 修路桥、会馆,以荣宗祖,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院,开学堂,办试馆,培养封建人才,巩固宗法统治。明、清时,徽州名臣学者辈出,仅仅有五个小县城的进士(中国古代考试中的一个级别)就有2018人,而
歙县一地,明、清既有43人列入诗林、文苑,出现过“连科三殿,十里四翰林”、父子同为“尚书”(一种朝廷里的官职)、兄弟两个一起为“丞相”(朝廷中的高官)的逸事,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育了竞相怒放的
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
人文景观和
历史景观。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徽商主要经营盐、
典当、茶叶、木材四大行业,当时在江南流传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徽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之一。
文化区域
徽商文化,顾名思义,是古
徽州区域的文化呈现,
安徽商人不能称为徽商,
古徽州一府六县,即
歙县、
黟县、
休宁、
祁门、
绩溪、
婺源,府治在歙县,前四个县在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
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
上饶市。
儒商精神
综述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
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流长原因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
环境压力,这正如明
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 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
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部动力加上当时中国
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
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
重农抑商”,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好儒特点
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
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 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
黟县古民居村落
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从对儒与商的看重。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
2、为了获得与经济地位要称的
社会地位需要以“儒”为外衣来包装自己。
植根于厚实
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
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
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
经营活动,讲究
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得利,讲究
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
文化建设,捐资兴学,
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
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论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形成了一种
儒商精神,树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借鉴意义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徽商的兴衰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但是,“儒商”作为一种历史
文化现象,却仍然值得我们总结回味,它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基础是
经济自由、
经济公平、平等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从
计划经济脱胎而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而两千多年的封建
人治传统造成的是人们的
法制观念普遍低下,一些素质不高的商家为利所驱使,采用了不正当的
发财之道。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
道德规范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
自身形象的树立,对今天
行商富有启迪意义。
历史作用
综述
徽商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使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渠道畅开,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
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由于徽商的纽带作用,促进了
社会分工的扩大。农民们从原来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愈来愈依赖于
市场经济。徽商在扛南市场频繁地进行棉布、
丝织品和粮食交易,就是当时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
徽商还对各地区
城市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徽商足迹遍天下,不仅从事贩卖贸易,而且开店铺、侨居、投资
公益事业,对当地的市镇建设做出贡献。徽商以其雄厚的商业资本,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分工的发达,促使
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社会进步。徽商云集的吴江县
盛泽、黄溪镇丝织业,明代
弘治年间以后就出现了雇工经营,这正是小生产者自发地走向
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生产形态。徽商汪氏
益美棉布号让加工者在布上缝上“益美”字号的标记,充当了商标和
广告媒介的作用,采取自由竞争的手段,已类似于资本主义的
经营方式。
文化
徽商身兼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画家、
金石篆刻家、书法家、
戏曲家和收藏家。经商致富以后,更加热衷于文化建设,在家乡修造精美住宅,建祠,立坊,修桥,办学,刻书,藏书,建戏班,办文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
文化遗产。
封建特征
另外,徽商与封建官僚合为一体,本身就具有封建特征。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捐输,建祠堂,牌坊、庙宇,造会馆,修族谱,办学堂,强固封建
宗法制,培养封建人才,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为什么说“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
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这句民谚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明清时期乃至于近现代,江南市镇经济都极为发达,这同徽商不无关系。清
乾隆时,绩溪商人王泰邦在
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
吴中。设市
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王泰邦在周庄镇,春季卖茶叶,冬天贩海鲜,因地设市,应时经营,对周庄镇的发展贡献巨大。再如
盛泽镇,明初仅是五六十家的小村庄,
嘉靖时也只是百多家的小市。明末发展绫绸业,约有千百余家。至清康熙竟然达到“居民万有余家”的规模,号称“蕃阜气象诸镇推为第一”。其中徽商功不可没。清
嘉庆、
道光时盛泽镇建
徽宁会馆,董事会中,徽商就占了48名董事席位。镇上的市镇建设,假如离开徽商的投资(会馆公产投资、私产投资、
公益投资),盛泽镇不可能达到“蕃阜气象诸镇推为第一”的规模。
徽州境内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群峰竖立,高峰陡绝,开发艰难。即使勉力垦辟,种上农作物,收成也很难保障。唐宋以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百分之七十的食粮仰扛西、江苏和浙江供给。为了获得换取食粮的货币,徽州人充分利用当地山多水清的
自然地理特点,开展
多种经营,植茶、造纸、制墨、制砚,形成徽州土特产富和
手工业发达的经济特色。
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而盛产土特产与手工业品的
经济结构,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
刺激作用。输出土特产和手工业品,换回粮食。这种经常性的交换,使
徽州人不断地积累从商经验。
进入明代以后,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光靠输出土特产和手工业产品,已不足以解决吃饭问题,人们开始走出山门,出外经商赚钱养家糊口。而徽州的学者又适时提出“商何负于农”、“贾何负于儒”的主张,鼓励徽州人出外经商。明代中叶以后,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便出现了十三四岁就出去当学徒学做生意的局面。
文化特征
特质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
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
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的
精神财富,
弥足珍贵,从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
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
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
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
江浙一带,
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在湖北
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而且,还在江滨建设有“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之用。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雄居广大市场。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
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呢?研究徽商这一重要的
历史现象时,人们就会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
经营理念。
诚信经商
徽商在异域他乡的立足、发展和整体势力的崛起、称雄,虽与徽商本身素有“
徽骆驼”之称的吃苦耐劳精神、善于经营理财的精明头脑和一些客观机缘以及聚散网络等有关,但就经营理念而言,讲道义、重诚信、行善缘等,显然是其最核心的因素。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遵行“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是徽商一以贯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将诚信作为经商从贾的道德规范,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之所在。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鲜明的对比,各地商家在买卖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然徽商却坚持不为。明朝徽商胡仁之在江西
南丰做粮食生意,即使在天灾大饥之年“斗米千钱”的景况下,也决不在粮谷中掺杂兑假坑害百姓。清末
胡开文墨店发现有一批
墨锭质量上有些瑕疵,老板
胡余德发现后
立即指令所属各店铺停止制售此批墨锭,并将流向市场的部分高价收回,倒入池塘予以销毁。为保证
商品质量,维护客户利益,决不掺杂使假,甚至不惜血本,毁掉重来,体现了徽商以诚待客的处世原则和以真行贾的经营理念。儒家经典素有“明允笃诚”之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富与贵乃“人之所欲也”,然“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徽商历来奉行“贾道而儒行”,倡导诚信之商德,“不效世用一切狙诈术”,不以“功利为急”,故誉溢五湖四海,“而资益积也”。徽商许宪据此作过精辟的总结:“惟诚待人,人自怀服;任术御物,物终不亲”。
儒学影响
儒家思想,被长期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徽商也长期受其熏陶和影响。特别是在
徽州,受程朱理学影响更为深重;徽商特别重视文化层次和做人品位,他们不仅熟读
四书五经,而且对传统的商业也下大工夫进行研究。同时,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徽商经营发展的根本利益,所以,能为其所接受。因此,从徽商群体的思想到行为,可以看到他们受儒家影响而体现出崇高的儒家思想的特色,也就是“贾而好儒”。这也就是“儒贾”徽商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据。作为儒商思想表现之一,徽商在经营中还善于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撰写
成书著。徽商之儒可以用六句话概括:“仁心为质,以义为利,以礼接物;择地趋时,以智求赢,以诚为本。”徽商的“贾而好儒”可以从徽商的经营理念、用人之道、
人生哲学和
生活情趣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经营理念
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
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持诚信经营,讲究
商业道德,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行秤准尺足斗满。并且,做到薄利多销,让利于客。反对强取豪夺,鄙视对顾客欺诈行骗。同时,还热心
社会公益,乐善好施。在用人之道上,坚持任用那些熟读
四书五经的儒雅之士,并且,注意培养他们学习思考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始终坚持“勤苦、诚实、谦和、忍耐、变通、俭朴、有主见、不忘本、知义理、重身命”的选人思想和用人标准。
在人生哲学上,做到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奉行“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和善、恭敬、节制、谦逊。认为谦以交友,和以生财,勤以补拙,俭以兴业。而且,强调“五谊并重”,即族谊、戚谊、世谊、乡谊、友谊并重,不能厚此薄彼。在生活情趣上,徽商人家特别
崇文、重教、孝亲、讲礼,或者说是重读书、讲孝道、识礼节、扬文风。在古黟,诸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具有教化意蕴的楹联比比皆是。徽商家庭非常重视奉亲至孝。此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文风浓郁,崇尚以文会友。同时,在交际中注意公众形象和注重
公关策略,所谓“正衣冠,迎送宾客,尊而有礼”就是其重礼讲仪之写照。
文化故事
故事
清末
许奉恩所著
笔记小说《
里乘》中有一个“一文钱”的故事:
有甲乙两位安徽商人,挟重资来苏州贸易,两人各恋一妓女,未几,便为此挥霍一空。很快,他们沦落到日则行乞,夜则寄宿古刹。
一天晚上,两人就地燃火,相对歔欷。甲徽商摸出仅存的一文钱要扔掉,乙徽商急忙拿住说:“我有办法了。”不一会儿,乙徽商怀抱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等物归来。
他鼓动甲徽商和他一起用一文钱买来的面粉,索水
调浆,将草缠竹片上,蒙
上纸,再遍粘鸡鸭毛,一共做了二三百件宛然如生的各种禽鸟纸玩具。
待天亮,甲乙徽商各携这些禽鸟纸玩具至
玄妙观。玄妙观为苏州寺观之薮,特别是春天,游人如织。妇孺士人见甲乙徽商所携禽鸟,以为酷肖,争求购买,顷刻俱尽。每具禽鸟是以十数钱出售的,甲乙徽商收入了五千多文钱。这时,乙徽商才告诉甲徽商: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皆拾于诸市上,又用那一文钱买点面粉,这就是全部“家当”。
此后,甲、乙徽商用一文钱赚来的钱,添购各色纸张,拾来鸡鸭毛羽,以肖人物花草等状。两人夜间分制,白天便到玄妙观出售。不到两年,甲、乙徽商便积资数万。他们遂于苏州
阊门开设一爿布店,为不忘此店所本,大书“一文钱”三字榜于门。从此,“一文钱”名扬苏州,生意日隆。
无独有偶,
徐珂《
清稗类钞》也记录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主角是江西
南昌籍商人,在明清又称作“江右商”:
一“江右商”因经营不善,在年末只剩下二百钱,债主毕集。于是他到坟间准备自尽,却遇到一位也想自尽者,他急救下,相与慰劳。
那人知道“江右商”寻死的原因,嘲笑他二百钱办不了事的观念,便向“江右商”要了那二百钱,买了一坛酒,一块肉,几十件玩具,两人找座古庙,席地饱餐一顿。翌日清晨,那人叫醒“江右商”,告诉他:今日新年,士女嬉游,你去卖玩具,如
大人买,可便宜些,如有带小孩,小孩牵
衣索买的,可卖贵些。
“江右商”按这话去做了,结果发了笔小财,返见那人,并打算再去贩卖玩具,那人却笑他:
此子之所以折阅也。昨尚岁暮,市中玩具价较廉,故贩售之,可以获利。今已新岁,市中玩具价亦涨矣。吾侪成本无多,利货速售,方足以资周转,非若多财善贾者流,可居奇货以待善价也。
徽商是在几乎什么都没有的绝境中,只凭着一文钱,买来面粉,捡来禽毛破纸,依其自身所具备的
艺术才能,做成了长者幼童皆喜的玩具,而且他们敢于到玄妙观去和别人竞争。玄妙观在清代确为一商业中心之地,
店肆密布,伎艺纷呈,甲、乙徽商却以新美的玩具获巨利,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再看“江右商”,也是走投无路,全靠明白人的指点,自己则缺乏
艺术修养,不会动手,只能用二百钱去买玩具再贩卖,才渡过难关。
而且他还不能审时度势,毫无
主见,这就阻碍了自己进一步赚钱。
将“一文钱”与“二百钱”作一比较,有见地的人一眼就可看出,“徽商”要高出“江右商”一筹,差距是很显著的。也许正是基于此,“一文钱”故事又被丹青高手加以图绘,布之于《
点石斋画报》。尽管《点石斋画报》中的“一文钱”故事发生在广东,与“一文钱”祖本有出入,然而情节大致相同,看来“一文钱”故事在清代流传的范围不小,影响也很大。
--------------------------------------------------------------------------------
教育意义
但这些“一文钱”故事的源流真假究竟如何?笔者认为:“一文钱”著者许朝恩为安徽文士,耳目甚近,撰文真实性较为可信。度之于明清晋、陕、鲁、粤、浙、闽、湘等诸多商帮,他们的经历虽然也是艰苦创业、揣透行市、擅长经营、灵活应变,可就所处的具体物质环境,挥毫舞墨,娱乐遣情的浸染,教育的开化,礼俗的投入等,均不如徽商那样集中而又扎实。明白于此,便找到了“一文钱”的徽商何以能在逆途转衰为胜的关键。
现撮主要叙述,先从
徽州的具体物质环境谈起。据《歙事闲谭》,明清的徽州,“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
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可以说,明清时的徽州人一生下来,就置于一种典雅隽永、装饰秀丽的时空氛围之中。
他们所居住的楼阁、
门罩、
廊柱、梁架、栏杆、窗户,雕镂细腻,纹样华美。人物故事、灵兽花卉、神话传说、放牧射猎、挑水劈柴、行走收割、
百戏游乐、稚儿玩耍、西湖风景、烟云黄山……无所不包,一砖一物,一栏一事,无处不在,尽收眼底……
还有值得称道的是
徽州的
牌坊群,如许国牌坊,它是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建筑组成,大块石料,质硬色青,梁枋、
栏板、斗拱等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
彩凤珍禽、飞龙奇兽,石坊上所有题字,皆是
馆阁体”、“
擘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