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商业。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仕宦之身,天涯海畔;行商之身,南州北县。”
艾青 《骆驼》诗:“他们从塞外带来黄金白银,又从南方运回了异国机械的产物;而骆驼做了他们行商的船只。”
2.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坐商”的对称。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居民、行商不来祭享,辄敢以私钱十万修而作之。” 宋
范成大 《题南塘客舍》诗:“君看坐贾行商辈,谁复从容唱《
渭城》?”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今若於通都大邑行商麕集之地,虽尽徵之以银,而民不告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唐 朝后期,皇室通过行商征购宫廷需用的货物,称为‘
宫市’。”参见“ 坐商 ”。
帮客,也叫“帮会”,是带着货物
长途贩运的团体。其中,有些是以同乡关系结成帮的,如京帮、
津帮、山东帮、山西帮、川帮、陕帮、
泾阳帮等。有些是因所贩运的货物种类结成的,如
盐帮、粮食帮。也有因
运输工具而结的,如车帮、马帮、船帮。每一队帮客中,都有首领指挥一切。帮内都有各自的规矩。厢客和边客,是两种特珠的行商。
摊贩将作专节记述,在此不赘及。
旧时,
关中西部,如
乾县、
礼泉、
岐山一带的农民,常以村庄为单位,结成商队,在陕、甘两省之间贩运粮食,他们把关中的小麦运抵甘肃,而将对方的养麦、谷子、食盐等贩回陕西。其运输工具,主要是“狗脊梁车”,这是一种独轮手推车。他们之所以要结队而行,主要是为了途中彼此有所照应。他们的队伍离开家乡时,要在村口烧一堆火,人人都要从火上跃过。他们认为这样会把鬼吓跑,会使商队一路平安。 贩运途中, 商队常在天麻麻亮时上路,直到半夜三更才入旅店投宿。他们说:“不怕慢,单怕站(停),一站就是二里半。”所以他们宁可在路上走慢些,也要尽量缩短途中
休息时间。由于劳累过度,所以语言生硬、冷、犟。他们聊天时,局外人会以为是在吵架。粮食运到目的地后,趸卖给当地的庄主(坐商),由庄主零售。
旧时,
陕西省的
盐帮,分头贩运食盐。
花马池,在
定边县城西北约13公里的盐场堡,蕴藏着丰富的食盐,是陕西省的
池盐产地。从明代起,这里食盐的行销已有固定区域,以
陕北和关中为主。盐帮南下贩盐时,都用毛驴驮运。来往于关中一
宁夏之间的盐帮,用“板
轱辘车”(一种平板车)送输。来往于
陕南一四川,陕南一甘肃南部的盐帮,因道路崎岖,不易驮运,无法行车,都背运。清代严禁走私食盐。所以盐帮秘密贩运,有些盐帮雇刀客护送。人民国后,官府允许在交税后自行出售,盐帮公开化,盐价下跌。
旧时,陕西省
勉县有一个“
盐酒行”,专门收购
甘肃酒帮、
盐帮的商品进行批发。酒帮从甘肃省
徽县贩运
大曲酒。徽县与陕西省
略阳县相邻,座落在丛山峻岭之中,道路崎岖难行。酒帮多用酒篓装徽县大曲,背负而行。每人手持一个丁字形的“搭杵”。如感觉累时。便将搭杵支在酒篓下面就地休息。他们多脚穿
麻鞋,腿裹
粗毛绑腿,人称“毛家呆”。酒帮多由二三十人组成。每一帮有一个领头的,由他发号施令,说歇就歇,说行就行。帮客们带有
干粮,饿时就冷水而食。到达目的地后,住在
商行为他们准备的草铺上,可以在公用厨灶上做饭。商行的伙计要用铁签在酒篓盖上戳一个小眼,用麦杆吸酒品尝,经查认为合格后,方付钱给酒帮。酒帮临走前还要烧香叩头拜神灵,祈求保佑一路平安。
陕西省汉江、
丹江船运发达,旧时多有船帮。帮内讲江湖义气,提倡有福共享、有难同当。船帮忌讳很多,例如:忌言“沉”,所以船帮首领不可姓陈;忌言“翻”,因而吃鱼时忌翻个;为了避免联想到船底朝天,忌讳倒扣放置碗、盆;为了不致联想到船破,忌讳吃饭使用破碗。旧时,帮会有会馆,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帮客聚会或寄宿。清朝末年,丹风县
龙驹寨商业行分为
盐帮、河南帮、坐地帮、船帮等,其中船帮地位最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逢会,与会期间,其它帮会经常侮辱船帮。 有一年, 船帮因风雨阻隔,未及洗脚便匆匆到会。其它帮会借机刁难,诬称船帮是“花腿子”、“下贱帮会”,激起船帮义愤。船帮当即邀约所属500余船户和搬运工人,集资兴建自己的会馆,规定从每运一件货物的报酬中抽三个铜钱,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光绪十七年(1891)建成了会馆——平浪官,俗称“花庙”。花庙规模宏大,木雕精美,现为陕西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