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心经
佛教典籍
《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个字,当时有多种译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译为主。
心经出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原文释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duǒ)、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guà同挂)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òu )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内容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dù yí qiè kǔ è。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照 见 五 蕴 皆 空,度 一 切 苦 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sè jí shì kōng,kōng jí shì sè。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舍 利 子,色不 异 空, 空 不 异 色,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受 想 行 识,亦 复 如 是。
shè lì zǐ,shì zhū fǎ kōng xiàng,bù shēng bù miè,bù gòu bù jìng,bù zēng bù jiǎn。
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相,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不 增 不 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是 故 空 中 无 色,无 受 想 行 识,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wú yǎn jiè,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wú wú míng,yì wú wú míng jìn,nǎi zhì wú lǎo sǐ,yì wú lǎo sǐ jìn。
无 眼 界,乃 至 无 意 识 界,无 无 明,亦 无 无 明 尽,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老 死 尽 。
wú kǔ jí miè dào,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以 无 所 得 故。
pú tí sà duǒ,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xīn wú guà ài。
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罣 碍。
wú guà ài gù,wú yǒu kǒng bù,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jiū jìng niè pán。
无 罣 碍 故, 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 究 竟 涅 槃。
sān shì zhū fó,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 世 诸 佛,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shì dà shén zhòu,shì dà míng zhòu,shì wú shàng zhòu,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是 无 上 咒,是 无 等 等 咒。
néng chú yí qiè kǔ,zhēn shí bù xū。
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即 说 咒 曰:
jiē dì jiē dì,bō luó jiē dì,bō luó sēng jiē dì,pú tí sà pó hē。
揭 谛 揭 谛,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 萨 婆 诃。
佛教意义
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意是指观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bodhisattva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大乘佛教,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法性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萨摩诃萨摩诃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
甚深境界
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
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
佛家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指入静反照,产生条件反射之所见。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入静反照,照见五蕴净(空),清净本能,觅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再受轮回苦。入静反照,本身清静,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舍利子”
显意指释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为房舍,一为舍离,利是有利于,子是生命本质,真我,自我,大灵。四大五蕴之身如客店,生命体暂住其中,生命体离开房舍,有利于它走上回归之程而常存。
“色不异空”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观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异色”
色与空异相而同源,凡夫视为两般而不见同源。诸佛菩萨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而凡人不能将二者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边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见,唯真空能见。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无眼能见,无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换。
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三界众生则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执着于色,亦不可执着于空,而落入二边见。亦无空,亦无色。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明尽,便无老死,诸佛修行到无身,既无身,便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如剥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尽,无下手处,即是反本还原,得五蕴空(见前),如未生。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又称佛门四谛,属佛门小乘主修内容,释佛在世时,主要传授此四谛修法,身边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极高,皆成罗汉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时,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称四谛法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则渡己又渡人。
无智亦无得
修炼至此,反照自身,无智慧,无得失,无人亦无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以无所得故”
修炼至此,已入无的境界,一无所得,无得无失。
“菩提萨埵”
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萨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21:53
目录
概述
心经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