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符号学(cognitive semiotics)是一门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意义的科学,它试图对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文化符号进行认知研究,寻求对人类意义生成的理解。认知符号学的任务就是阐述结构符号模型,对认知领域的研究结果予以综合考虑,从而将两方面的基本贡献融为一体。试图追寻并分析意义研究的最新发展,探索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与对话的可能,促进人文科学的跨学科互动。
定义
符号
“什么是符号?”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很多符号学家认为,符号无法定义。
赵毅衡给了符号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出发点: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
符号学
赵毅衡在1993年就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意义活动的学说”。
没有意义的表达和理解,不仅人无法存在,“人化”的世界无法存在,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只有用符号才能思想,或者说,思想也是一个产生并且接收符号的过程。因此,认识论、语意学、逻辑学、现象学、解释学、心理学,都只涉及意义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符号学是对意义的全面讨论。因此把符号学定义为“意义学”是能够成立的,也是有用的。
缘起
“认知符号学”应该算是
符号学领域中的一个年轻成员。2007年国际学术刊物《认知符号学》在丹麦正式出版,发起人为丹麦的CaseWesternReserve大学认知科学系的认知和文化中心以及Aarhus大学的符号学中心。这本杂志的问世标志着认知符号学作为符号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已经从起步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挪威阿哥德大学(Agder University)的PaulThibault(2007)和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Hertfordshire University)的StephenCowley在这个时期也合作开设了一门简称为“活动,认知,符号学”的课程,讲授基于动作和感觉的语言的互动和分配。Thibaul认为,过去的研究或是强调内部心智表达,或是强调外部社会结构,人们将两者结合,考虑基于外部的认知符号模式。因此,他的课程通过个体内部,人际协调,基于具身的感受——动作系统,和在多元施动和多模态下的互动,研究语言和其他具身符号学资源和感觉模态,来共同发展高级认知过程,包括情绪的表现,身体感受的状态和价值系统。
中国第一个提出认知符号学概念的是苏晓军,他不但指出认知符号学是研究人类了解世界和在这个世界上寻找意义的方式,还进一步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GeorgeHerbert的名诗《复活节的翅膀》。
认知科学是当代新兴的研究门类,被看作20世纪世界科学的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认知科学试图对知识的本质、构成、发展及使用进行探究,研究人类从感知、行为到语言、推理的所有智力形式。在认知科学里,智力的运用称为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奠基人福多(Fudor)在谈到认知科学学科组成时说:“标准的一致意见是,核心学科是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哲学,也许主要是认知心理学。根据我的观点,认知心理学是中心学科。然后是
神经科学,人类学的某些部分以及与此类似的领域。”
或许可以说,心理活动是人类思考和交流的一种特有能力。而“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或原理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心理加工过程的整个范围——从感觉到知觉、神经科学、模式识别、注意、意识、学习、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想象、记忆、语言及其发展过程等。“实质是研究心理的表征,这是贯穿整个认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扩展
符号学“属于全部人文事实中一个非常确定的领域”,人们面对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符号世界。随着认知符号学的兴起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尝试将认知符号学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
虽然国内以认知符号为特定研究对象的文本可谓屈指可数,但是用到相关概念的文献却数量巨大,说明有许多研究者对认知符号的兴趣和一定程度上的关注,在此,问题出现:对认知符号的关注还停留在片面的程度上,专门研究认知符号的文献,以及以认知符号为角度,对系列文本、类型文本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都尚非常贫瘠,以这个角度或者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空间超乎想象的巨大。
这些文献主要涉及以下研究领域:认知符号与
认知语言学、认知符号与课堂教学、认知符号与新闻、认知符号与电影、认知符号与诗歌、认知符号与汉语现象、认知符号与词汇、认知符号与艺术设计、认知符号与翻译、认知符号与人工智能等十余个研究领域。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智力活动都包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的获得必须用一个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
紧密连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一个从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较复杂的结构。”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过程使得我们可以真正进入主体内心和符号文本来看待影视、文学、新闻、广告、艺术设计、音乐、美术等具体文本的结构及其内部运作,帮助我们清晰准确地把握、读懂文本,并因此带来更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共鸣。
拓展可能性
“认知符号学”应该算是符号学中的一个年轻成员,虽然中西学界对认知符号有一些研究和探讨,但是多围绕于理论讨论的层面,运用认知符号学对文本的研究,还停留在片面和孤立的阶段,即还未对认知符号学展开系统、细致并且深入的跨学科体系建构,实质上也是没有发现其他学科中与认知的系统关系以及产生的问题和效果。
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分析脉络和原理,认知符号学可以走更远的路,选择更多的方向,进行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不仅推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进程,对认知符号学的研究领域不啻于并非流于坐而论道的学科拓展。同时,当我们分辨出艺术认识活动是由哪些活动构成的,还可进一步辨析它们同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关系,对文本的剖析也便更有深度、力度。
认知心理学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加工过程、知识的表征和组织、信息的使用和操作以及认知的个体和情景差异等四大部分。通常具有操作性的认知方法大致如下:
(1)符号表征的认知规律。
符号表征的认知规律即语言的智能处理。语言处理是语言的原则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包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内部过程,也包括学习运用的过程、策略和范畴化、隐喻、转喻和转指等认知规律。
(2)认知图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认知是语言运用的心理过程的基础。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图式理论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图式理论指当人们通过不很精确的描写和不很强调同一性,去除差异点,从不同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人类具有对过去经历进行总结的能力,能从过去的经历中概括出各种类型并确定它们的共同性,然后建立起知识结构,并将其储存在记忆中,用于以后理解类似的文本,若遇到与以往经历相同的文本时,就会自动地运用这种知识结构理解当前的语篇。图式是先前知识结构在人脑中的结构化,是惯例的或习惯性的结构化,它在经验的组织或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相当于“概念骨架”。人类在认识感知世界时,客观世界的人、物和事件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迹就是心理图式,这种印记的体现方式包括意象和知识脚本。
(3)编码解码的认知过程。
认识心理学将认知看作由不同环节组成的信息流动、加工过程,如“刺激-感觉-记忆-反应”等,其中的每个具体环节便是一个具体活动,整个艺术认识活动便是由许多具体活动构成的。“文化是所有具有意义的现实世俗,它在社会上的建立和巩固是通过传播来达到的。文化塑造出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动的方式。”“在大众传播媒介制造的符号程序与受众的不断互动中,文化在不断地被创造、被修复、被改变。”在此基础上便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
(4)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指的是能促进同种个体间行为应答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有益于复杂多变的社会行为的高级认知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下的认知(角色心理、社会规范和群体影响);第二,对社会环境或现象的认知(社会知觉、刻板印象、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