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禄丰龙
禄丰龙属恐龙
许氏禄丰龙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侏罗纪早到中期的中国西南部。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的云南省禄丰。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之一。许氏禄丰龙是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1941年在重庆北碚装架展出),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于1941年研究命名,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是中国古动物馆镇馆之宝
名称来历
许氏,是指德国科学家许耐,1938年,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杨钟健先生发掘出了中国第一条恐龙骨骼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
发现者:杨钟键
命名者: 杨钟键 1941
外形特征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它体形轻巧,长约4至5米,有小而不太伸长的头骨,眼眶圆大,尾巴健壮,手和足的第一指(或趾)特别发育,口中上下至少有25颗牙齿,这些牙齿形状与树叶相似,前后边缘有微小的锯齿。
禄丰龙直立时的身高超过2米。体型轻巧,头骨小而短,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眶挺大。上牙大约有27颗,下牙有20颗,牙形呈扁平的叶子形状,前后边缘还分布有锯齿。许氏禄丰龙的颈部较长,尾椎有45个,腰椎有3个,背椎有14个,颈椎有10个。它的颈椎和背椎非常粗壮。前后足都有5个脚趾,前后足的第一爪都发达,后足的趾骨比前足的趾骨强壮。
生活习性
许氏禄丰龙的牙齿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它的长颈得以觅食树梢嫩叶为食,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它动物做为餐点副食。
分布范围
禄丰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区,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主要吃湖岸和沼泽周围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也可能还吃一点水里的螺蛳或蚌壳类小动物。
发掘过程
许氏禄丰龙于1939年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沙湾东山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将之定名为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条恐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其间的故事酸甜苦辣、饶有趣味。
1937 年,芦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了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的开始。我国的科学家也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颠沛流离中仍为国奋进的生涯。杨钟健是这样离开北平(现在的北京)来到西南大后方的。1938年7月,他担任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的主任,很快就开展了对云南地区的地质和古生物化石的调查工作。当年冬天,地质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就在野外调查中在昆明西北方的禄丰盆地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
一年后,杨钟健与卞美年等人再次赴禄丰考察,又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他们随即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发掘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和丰富的野外地质资料。所发现的化石动物群被称为禄丰龙动物群,其中包括属虚骨龙类芦沟龙、属肉食龙类的中国龙、属古脚类的兀龙、云南龙、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以及属似哺乳爬行类卞氏兽等珍贵化石。其中,材料最为完整的就是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的研究论文发表于1941年,它的种名献给杨钟健院士在德国的导师许耐教授。禄丰龙属于古脚亚目板龙科。它长约6米,站立起来身高超过2米。它的头小,嘴部尖尖,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眶挺大。生长牙齿的齿骨又细又弱,上牙大约有 27颗,下牙有20颗,呈扁平的叶子形状,前后边缘还都有锯齿。许氏禄丰龙的脖子挺长,有10个颈椎(脖子部位的脊椎骨)。它的背椎(背部的脊椎骨)有 14个,荐椎(腰部的脊椎骨)有3个,尾椎(尾巴上的脊椎骨)有45个。它的颈椎和背椎都相当粗壮。许氏禄丰龙前肢短,后肢长而且粗壮;前后足都有5个指(趾)头,后足的趾骨比前足的指骨强壮;前后足的第一爪都发达。由此推测,它活着的时候可以用后足站立和行走,尾巴拖在地上起平衡作用。在觅食或休息的时候,它也可以前肢着地。
分类
关于禄丰龙,杨钟健教授认为它有两种,即许氏禄丰龙和巨型禄丰龙。巨型禄体型要比许氏禄丰龙大1/3,脊椎骨比都属于较粗壮。这两种体禄丰龙都属于原蜥脚类恐龙,身不太灵活,以植物为食。它们的前肢为后的一半多长。根据其强而有力的后肢,推测它既能够直立式行走,又可以用四做短程移动,后来发现的化石证实了这项推论。
纪念邮票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是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和复原图,这枚邮票是全世界发行的第一枚恐龙邮票。另两个分别是古生代三叶虫篙里山虫新生代肿骨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9 09:03
目录
概述
名称来历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