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和词。明·
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
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
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又分为
白话诗和旧体诗。白话诗更多被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
中华文化的需要,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叶千华语录
诗是一种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同时也是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诗中有戏剧,戏剧中有诗)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常说的诗又指《
诗经》。《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分为抒情诗和
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
自由诗。
我国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
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
五言诗、七言诗或是
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
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
词牌,如“
满江红”、“
蝶恋花”、“江城子”、“
西江月”、“浪淘沙”等;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这原本是唐朝
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人们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在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
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
长调(91字以上)。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
燕乐。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
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
白居易的《
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却与江南无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
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
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
感知能力,在
语文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
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