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玛》原为二幕
正歌剧,也有编成四幕演出的。罗马尼编剧,
贝利尼谱曲,1831年12月26日在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次公演。当时诺尔玛这个角色是由帕斯塔扮演,阿达尔吉萨由格里西扮演,波利翁由唐译利扮演。
歌剧概述
贝利尼曾对首演寄予极大期望,帕斯塔也作了出色的表演,但结果没有成功,他为此而极度
气馁,关于失败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排练一直持续到演出的那天早上,所以大家都太疲劳。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太疲劳,因而第一幕里诺尔玛与阿达尔吉萨的
二重唱没能唱好。又一种说法是反对贝利尼的帕奇尼等一帮人的攻击所起的作用。但在以后的演出中,却一次比一次地受到欢迎。在
贝加莫上演时,帕斯塔的演出取得很好的评价。1834年玛莉布兰主演这部歌剧后,这部作品的声誉就大为提高了,1883年在英国皇家剧院、同年在法国的意大利剧院、1841年在美国
费城彻斯纳特剧院、1890年2月27日在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处,分别举行了在各地的首演。在纽约演出时角色的分配是诺尔玛由莉莉·勒曼(l848―1929)扮演,阿达尔吉萨由贝蒂·弗兰克扮演、波利翁由鲍尔?加里尤扮演。
作曲家本人曾说过:“我宁肯舍弃一切,也要保住《诺尔玛》”
从这句话里不难看出作者是格外偏爱这部作品的。《诺尔玛》的确是充分发挥了贝利尼特点的杰作,在它的唱段里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纯真之美,它的表现方法虽然朴素单纯,但却能强有力地打动人们的心弦。
《诺尔玛》是英雄的歌剧,是被称作以表现女主角为主的歌剧。扮演诺尔玛的演员,必须是能全面掌握声音,技巧和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传统美声唱法的名家,她即或只剩一个人在舞台上,也必须能控制住舞台和观众情绪,这就要求她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悲剧演员,否则是不能胜任这个角色的。
此外,如果找不到能与诺尔玛很好配合的另外两名主要演员,则演出也会是索然无味的。这部名作上演的次数非常少,这恐怕也是由于上面所谈到的几点原因造成的。不过这部作品确实是
威尔第以前意大利歌剧中屈指可数的名作,不愧是具有宏伟规模的
正歌剧。
演出时间
第一幕约70分钟,第二幕约60分钟,总计约2小时10分钟。
乐队编制
长笛(
短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大管2,
圆号4,小号2,长号3、
低音号,
定音鼓、打击乐器等,弦乐组
作曲家
贝利尼(1801~1835)Bellini,Vincenzo意大利作曲家。1801年11月3日生于
西西里岛卡塔尼亚,1835年 9月23日卒于
巴黎附近的皮托城。早年在
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即从事音乐创作,以歌剧《阿代尔松与萨尔维娜》和《比安卡与费尔南多》初露头角。1827年写的《海盗》在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获成功。此后创作了多部歌剧,先后在米兰、
帕尔马、威尼斯等地上演。1833年访问伦敦、 巴黎, 为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写了歌剧《 清教徒》,赢得世界声誉。
贝利尼歌剧的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尤其注意发挥声乐曲调的巨大表现作用,那些简洁动人的乐队插部,富于激情的大型合唱,变化多端的朗诵调以及许多戏剧性的场景描绘都很有个性,处理得颇为自然。
贝利尼歌剧的音乐风格有两种明显的特征:一是激昂振奋,这往往体现在英雄性的场景中。例如许多英雄气概的群众大合唱,以意大利解放歌曲的音调加之进行曲的节奏,尖锐的带有
附点音符的短句等处理,使音乐显得严峻而果断。另一特征是优美的抒情性,带有浪漫主义的梦幻意境。他的所谓“贝利尼式的声乐旋律”,即是在低声部
分解和弦的伴奏衬托下,声乐旋律由宽广悠长的音调开始,逐渐形成高潮,然后又回到宽广悠长的音调上,形成拱型线条。这种独特的旋律长于表达温柔、忧郁、悲哀的感情,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动力,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德国作曲家R.瓦格纳曾说:“贝利尼的作品,把心连接在言语中。”与贝利尼同时代的G.
罗西尼和G.
多尼采蒂也有歌唱性的旋律,但更接近于古典的传统,而贝利尼的旋律则更富于浪漫情趣。人们往往把这种旋律与肖邦富有感情的旋律相提并论。
贝利尼的歌剧创作是与19世纪声乐演唱的黄金时代分不开的。他那浪漫气息浓郁的音乐吸引了世界歌手们。贝利尼为具有美声唱法高度技巧的歌手写了许多音乐作品,如为英雄性的
女中音写了不少漂亮的咏叹调(有一个时期由于声乐水平的下降,这些作品大多改为女高音演唱了)。19世纪的名歌手,如女中音M.玛莉夫兰、G.格里西,女高音G.帕斯塔、H.宗塔格,男高音鲁比尼,男中音坦布里尼,
男低音拉布拉什,年轻的J.林德和A.帕蒂等人的成长,与贝利尼所创作的歌剧是密不可分的。除歌剧外,贝利尼还写有 6部交响曲、双簧管
协奏曲、
弥撒曲等器乐与宗教音乐,以及不少声乐曲,但并不经常上演。
他的歌剧内容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音乐风格激昂振奋并带有浪漫主义的梦幻意境,独特的贝利尼式声乐旋律蕴藏着一种内在动力,感人至深 。他还写有6部交响曲 、双簧管协奏曲、弥撒曲及不少声乐曲。贝利尼的歌剧深刻地反映了处在
奥地利帝国和各大小王国沉重压迫下的意大利人民的痛苦心情和反抗精神。如《诺尔玛》通过以古代
高卢人与罗马占领者的斗争为背景的爱情悲剧,曲折地隐喻了意大利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人民群众激昂的爱国热情。由于这些歌剧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给观众以很大教育和鼓舞,甚至导致群众轰轰烈烈的爱国示威。贝利尼歌剧中的许多曲调已成为意大利人民的爱国歌曲流传至今。
剧中人物
诺尔玛 女祭司长 女高音
波利翁 罗马总督 男高音
弗拉维奥 罗马军队军官 男高音
克洛蒂尔达 诺尔玛的侍女 女高音
阿达尔吉萨 青年女祭司 女中音
祭司们、勇士、女尼、诺玛与包里昂所生的两小孩、德鲁特族人等。
故事发生于公元前50年左右,地点是在罗马所统治下的
高卢。
剧情介绍
序曲:又称为“交响曲”,开始以最强烈的和音严肃地奏出,使人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继而是
横笛与竖笛吹出优美的主题,接着是《勇壮进行曲》及弦乐奏出的轻快旋律,暗示出全剧的内容。这是一首标题为交响曲的序曲,从前常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在贝利尼的序曲中是最广为人知的曲目。
第一幕:第一场 德洛伊特的圣林中
在德洛伊特教徒们的森林中的圣域里。德洛伊特教是
高卢人崇信的宗教派别。在历史上高卢人的领土是从
比利牛斯山脉跨过莱因河,包括今天的比利时、法国、以及德国和
荷兰的一部分,再加上瑞士的大部分土地。由于
高卢战争的结果,他们被迫屈服于罗马的统治之下。但他们的内心是反罗马的,并不甘心受他们的统治,常常抓住时机进行反抗。 他们在森林的中央部分开辟了一块圣域,在一颗伸展着枝条的硕大青冈栎树下,设有一个神圣的祭坛,旁边有战神和埃苏斯的盾牌。
庄严的进行曲调的声音越来越高昂,德洛伊特教的僧侣们,士兵们和教长奥罗维索等人,秘密地在半夜来到圣域。不久管弦乐声弱了下来,奥罗维索以威严的语调宣布:“德洛伊特教徒们,登上那神圣的山冈!”。他们很久以来就苦于罗马侵略军驻扎在这里,现在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们祈求神能够保护他们奋起战斗来打败罗马军队。他们将登上山冈,去等待新月初升,时刻一到,就敲打青铜的盾牌三下。奥罗维索告知大家,担当敲信号任务的是诺尔玛。这时大家唱起大合唱〈靠神启示的力量〉。这是一首类似进军歌的曲子,奥罗维索也和大家同声歌唱着走向山冈,渐渐地消失在森林之中。
接着管弦乐奏出模仿自远至近的足步声,舞台上出现了罗马总督波利翁与军官弗拉维奥。弗拉维奥警告诺尔玛不准族人走近圣地,违者格杀勿论。当提到诺尔玛的名字时,波利翁的脸上出现了非常奇怪的困窘表情,这使弗拉维奥感到惊讶。就问他为何听到这个女人的名字时感到如此为难呢? 这时波利翁唱出了扣人心弦的恋歌:《在维纳斯祭坛之下》。
波利翁告诉他说:“诺尔玛为了我而破坏了她纯洁的誓言,并且生出了两个孩子。但是现在我的心已经离开诺尔玛,被年轻美貌的阿达尔吉萨吸引去了”。他开始唱“在维纳斯的祭坛下”。他在歌中告诉弗拉维奥,有一天他朦胧地感到和阿达尔吉萨正在罗马幸福地携手嬉戏时,忽然浓雾笼罩了祭坛,当重见阳光时再也看不到她的踪影,耳边只能听到呻吟的声音,而在半睡半醒中却看到诺尔玛前来复仇,令人十分恐怖。
这时敲过一阵铜锣和铜鼓后又吹起了喇叭,在进行曲声中感到有人在集合的迹象。弗拉维奥叫波利翁赶快逃跑,而波利翁却说要把对方打败,还逞强地说;“新的爱情一定能保护我”。但结果二人还是一块躲藏起来了。
僧侣、修女和士兵们上场。他们庄严有力地合唱着“诺尔玛来了”,分给身边的女人们后就结束了祭礼仪式,然后和大家一块退场。
大家退场后阿达尔吉萨提心吊胆地走近祭坛,她为爱情和恐惧的心情而苦恼着扑倒在坛前,轻轻地悲叹着唱着:《求神给予保护》。这时波利翁上场,他喊着:“可爱的人儿”,并想和她拥抱,但她却畏惧地躲开了。波利翁说:“去吧,残酷的人儿”,就这样在他们二人之间开始了戏剧性的对话。波利翁希望她到罗马去,表示愿意和她在一起长久地过幸福的生活。她终于为波利翁的热情所打动,斩钉截铁地向他发誓说不管遭遇什么风险,也要和他在一起。二人约定明天还在这里相会,然后一起逃跑。
第二场 开幕时场上是诺尔玛的房间。
她与波利翁所生的两个孩子,就养育在这个黑暗洞穴的隐匿处。墙上挂着熊皮,椅子上铺的也是兽皮。诺尔玛担心波利翁回罗马国时会抛弃自己和孩子,所以情绪很激动。她悲哀地感到如果那一天来临时,自己将会发狂。管弦乐表现出她烦躁的心情。
过了一会儿好象有人来到这里,诺尔玛就叫孩子们和克洛蒂尔达一起退下去。来访的人是阿达尔吉萨,她在为爱情和信仰间所发生的矛盾而烦恼,她向诺尔玛坦白说自己想放弃信仰“一个人悄悄地离开寺院”为爱情出走。这触动了诺尔玛本人所经历的悲伤,所以对她很同情,亲切地把她搂在怀里唱了很长一段美丽的二重唱。其中“请拥抱我”那一段,炫耀了装饰性的技巧,是很美妙动听的。她二人各自唱出陶醉于自己的爱情回忆的歌声,这歌声不久就溶合在一起,美丽的余音缭绕不绝。
诺尔玛问那个男人是谁?阿达尔吉萨回答说他是罗马人,这时波利翁突然上场。诺尔玛说:“要沉住气,不要发抖”。当她得知阿达尔吉萨的情人是波利翁时,非常震怒并当面痛骂这个犯了双重罪行的人,她激动地喊道:“噢,你这个畜牲!”波利翁想把阿达尔吉萨带走,但她并不想跟他走。愤怒的诺尔玛命令波利翁赶快滚开,这时听到人们在寻找诺尔玛的声音,也听到战神在呼叫她的声音。她和阿达尔吉萨一起离去,波利翁也抱头退场。
第二幕第一景:诺尔玛的居所
在坚决的
和弦音之后,强有力地奏出了表现诺尔玛不幸的旋律,随后转入飘荡着一缕哀愁的安静曲调。在这段前奏声中开幕。手持短刀的诺尔玛,在灯光下凝视着孩子们。她下决心要把孩子杀掉,管弦乐给人一种恐怖感。她看着天真入睡的孩子,内心深有感触地唱道:“两个宝宝睡着了”。她不忍心自己动手杀死天真入睡的孩子,于是命令侍女克洛蒂尔达把阿达尔吉萨叫来。
决心一死了之的诺尔玛,拜托阿达尔吉萨把孩子给波利翁送去。阿达尔吉萨为了阻止诺尔玛想要殉情而死的念头,就向她发誓说自己一定拒绝那个男人,一定回来和她一起留在寺庙里。这里有一段清澈绝妙的二重唱:《目不转睛地看着吧,诺尔玛》。诺尔玛为阿达尔吉萨的友好诚意所感动,精神又恢复起来,两个人一起唱起二重唱:《直到最后》,共同歌颂永远不渝的友情。
第二景 场面又改在森林中的圣域里。
奏出庄严的前奏后,士兵们集合起来,对罗马军队的动向作着种种的议论。奥罗维索说接替波利翁的将是一个更加冷酷的总督,他高喊:“不要强权政治”。大家要求辨明诺尔玛有无起来战斗的意向。奥罗维索说我们现在要假作平静,待时机一到就一口气打败敌人。大家应和着他,在戏剧性的合唱声中结束了这一场。
第三景 森林中的圣伊敏斯尔寺院广场广场中央有祭坛
诺尔玛惦念着阿达尔吉萨此行的结果,在等待她的归来。与她的期待相反,克洛蒂尔达前来报告说波利翁对阿达尔吉萨不死心,不想叫她回到诺尔玛的身边。诺尔玛被这个消息触怒,就很激愤地走近盾牌,把它敲击了三下。这是通知准备战斗的信号,在告急的音乐和雄壮的曲调声中,很多男女僧人和士兵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诺尔玛宣布现在是奋起战斗的时候了。诺尔玛宣告起义。在雄壮的音乐声中,异口同声的呼唱着“打仗、打仗”“血债!血债”“杀!杀”,呼声四起。此时
管弦乐奏出不安的音乐,克洛蒂尔达慌忙跑出来,说寺院内被罗马人沾污了。不久从里面捉出罗马总督波利翁,他为了约会阿达尔吉萨被捕。大家认为这位俘虏正是祭献战神最好的祭品。奥罗维索首长于是拔出腰间短刀,走近祭坛前。诺尔玛忽然上前抢起父亲手中的短刀,想亲自刺进波利翁的胸腔,可是忽然她又停住了手。大家很诧异诺尔玛这一行为。诺尔玛说一定有人在背后指使他来到寺院,主张要仔细查问。于是奥罗维索及众人退出,只留下他们二人。诺尔玛唱着:《如今你落在我手中》,她们又展开了激昂的二重唱。
诺尔玛说“现在只有我可以救你的命,只要你不接近阿达尔吉萨,就是为了孩子们我也要救你”。但是波利翁说我不能做那样卑怯的人”,拒绝了她的要求。诺尔玛说“我曾想杀死孩子后自己也死去”,所以劝他还是放弃阿达尔吉萨为好。但是波利翁还是拒绝,而且坚决地要求叫她干脆把自己刺死。愤慨万分的诺尔玛遂宣称要处阿达尔吉萨死刑。波利翁再三的哀求万万不可杀害她,但是被妒火燃烧的诺尔玛,决定将阿达尔吉萨处死在他眼前祭献给神。
波利翁说“这全是我的过错”,请她宽恕,希望能饶阿达尔吉萨一命。诺尔玛燃烧起嫉妒的怒火。宣布一定在他的面前,把她当作祭神的牺牲品杀掉。
诺尔玛把人们召集来,宣布要把侵犯了神威的一个修女,作为祭神的牺牲品杀掉。她说必须把破坏纯洁、背判祖国、不知廉耻的修女,用神的名义处以极刑。人们问这个女人是谁? 波利翁十分担心诺尔玛将要说出阿达尔吉萨的名字。
但是很意外,诺尔玛却宣布这个女人就是自己,这使大家都目瞪口呆地凝视着她,诺尔玛安静地命令为牺牲者准备火葬用的木柴。她对波利翁说“不论你的态度如何冷漠,我对你的爱一定能把我们联结起来不分离”,波利翁现在才感受到诺尔玛对自己的爱是巨大而深沉的,于是发誓愿和她一起死去。
诺尔玛的事情发生得太意外了,所以聚集在这里的人们都半信半疑。诺尔玛走近父亲,说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的女人。人们说;“诺尔玛,你快为自己申辩”。诺尔玛对父亲说自己已经是孩子的母亲,那些孩子就在克洛蒂尔达那里。她说出实话之后,又为孩子求情,希望“不要让他们也充做牺牲品”,并请求父亲怜悯和照顾他们。奥罗维索为自己女儿的话不知所措,后来终于流着眼泪,答应即将去世的女儿的要求。
此时,诺尔玛平静的命令下属准备木柴火祭。不久祭司们用帐幕把诺尔玛盖起来,高声命令:“向火刑台前进”。诺尔玛向父亲致意之后,就和波利翁向火刑台走去。大家高声合唱着:《走向火祭台吧》,这歌声表示这种牺牲定能清洗祭坛和寺庙。这时终场的幕落下。直至闭幕始终使人处于难以喘息的紧张之中,至此名作《诺尔玛》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