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高3-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枝条灰褐色;叶片宽卵形至卵形,边缘有钝锯齿;伞形总状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苞片膜质,内面有绒毛;花瓣卵形,基部有短爪;梨果球形,有斑点;花期4月;果期8-9月;其变种的特点在于叶边全缘,无锯齿,叶片常卵形,基部钝圆。因果实小于豆子,故得名豆梨。
植物学史
豆梨为中国原生树种,早在周秦时期就开始了梨的栽培。
190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从中国引进的豆梨作为选育抗
梨火疫病的研究材料,研究并未成功,但选育出一些观赏豆梨品种,被称为北美豆梨,一般也称作
彩叶豆梨,如Bradford等;1977年又相继培育出Redspire、Whitehouse、Aristocrat、Chanticleer和Fauriei(由朝鲜豆梨优良单株选育)5个观赏豆梨品种。截至2010年,美国已选育出29个商用品种。
21世纪初,中国园林绿化得到快速发展,彩叶豆梨被逐渐反向由美国引入到中国国内。2004年捶尼缇、克里弗兰、红塔3个彩叶豆梨品种由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林业站成功引进,其中捶尼缇和克里弗兰通过了山东省林木良种品种的审定。
因果实小于豆子,故得名豆梨。
形态特征
乔木,高5-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在幼嫩时有绒毛,不久脱落,
二年生枝条灰褐色;
冬芽三角卵形,先端短渐尖,微具绒毛。叶片宽卵形至卵形,稀长椭卵形,长4-8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稀短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2-4厘米,无毛;
托叶叶质,线状披针形,长4-7毫米,无毛。
伞形
总状花序,具花6-12朵,直径4-6毫米,总花梗和
花梗均无毛,花梗长1.5-3厘米;
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长8-13毫米,内面具绒毛;花直径2-2.5厘米;
萼筒无毛;
萼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约5毫米,外面无毛,内面具绒毛,边缘较密;花瓣卵形,长约13毫米,宽约10毫米,基部具短爪,白色;
雄蕊20,稍短于花瓣;
花柱2,稀3,基部无毛。梨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黑褐色,有斑点,萼片脱落,2(3)室,有细长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近种区别
豆梨与
杜梨(学名:Pyrus betulifolia Bunge)的异点,在于后者小枝密被灰白色绒毛,叶缘具有粗锐锯齿,叶柄、果梗均被绒毛。
豆梨与
川梨(学名:Pyrus pashia Buch.-Ham. ex D. Don)比较,后者叶片较窄,花柱3-5,雄蕊25-30,易于区别。
主要变种
全缘叶豆梨(学名:Pyrus calleryana var. integrifolia Yü):该变种的特点,在于叶边全缘,无锯齿,叶片常卵形,基部钝圆。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
楔叶豆梨(学名:Pyrus calleryana var. koehnei (Schneid.) Yü):该变种的特点,在其叶片多卵形或菱状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子房3-4室。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
柳叶豆梨(学名:Pyrus calleryana var. lanceata Rehd.):该变种的特点,在其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具浅钝锯齿或全缘。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
生长环境
适生于温暖潮湿气候,生林边、灌丛中、山坡、平原或山谷杂木林中,海拔80-1800米。喜光,稍耐荫,不耐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碱性土中也能生长;深根性,具抗病虫害能力,生长较慢。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日本(
本州岛)、越南、老挝、美国(阿拉巴马州 、阿肯色州、哥伦比亚特区、特拉华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马里兰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罗来纳州 、新泽西州、俄亥俄州、俄克拉何马州、宾夕法尼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德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
中国分布:天然分布多在南方,主要分布淮河、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地区,山东以北少见。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安徽、山东、陕西、浙江、江苏、台湾、河南均有分布。
繁殖方法
砧木培育
豆梨嫁接可选择
杜梨、
棠梨或豆梨本砧作为嫁接砧木。春季嫁接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1年生砧木苗进行嫁接,秋季嫁接选择生长健壮、当年播种的砧木苗进行嫁接,砧木苗要求嫁接部位粗度不低于0.5厘米。嫁接砧木宜采用播种育苗。
采集贮藏
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采集接穗进行嫁接。选取母树树冠中上部外围的1年生或当年生枝条制作接穗。穗条芽体饱满,粗度在0.4-0.6厘米为宜。根据采穗时间确定穗条贮藏方式:冬季采集用作春季嫁接的接穗,混湿沙贮藏于0-5 ℃的冷库或冰箱中,湿沙含水量以“手握成团、松开即散”为宜;秋季随采随接的接穗,采集的穂条应剪除叶片,留取叶柄不长于0.5厘米,使用湿布或湿毛巾或湿纸包裹穂条保湿。
嫁接方法
春季切接或劈接时间可选择在3或4月,砧木芽萌动前后进行。削切接穗和砧木时,均要求嫁接刀口锋利,切面光滑。
切接:嫁接时先制备接穗,接穗长3-5厘米,带1-2个芽;使用嫁接刀在接穗基部没有芽的一面起刀,削成长约2.5厘米的平滑长斜面,在另一面削成长不足1厘米的短斜面,使接穗下端呈扁楔形。使用枝剪将砧木离地面5厘米处平截断,在砧木比较平滑的一侧木质部处,使用嫁接刀垂直下切,切面长2.5厘米左右。将接穗长削面向里插入砧木切口中,将接穗与砧木形成层对齐(至少单侧对齐)。使用塑料条带将砧木与接穗邦扎结实,接穗上切口也用条带捆扎,防止接穗失水。
劈接:嫁接时先制备接穗,接穗长3-5厘米,带1-2个芽,将接穗下端两侧削成楔形。使用枝剪将砧木离地面5厘米处平截断,使用嫁接刀自砧木中间向下切,长度与接穗楔形切面长度近等长即可。将接穗插入砧木中,接穗与砧木形成层对齐(至少单侧对齐)。使用塑料条带将砧木与接穗邦扎结实,接穗上切口也用条带捆扎,防止接穗失水。
秋季带木质部嵌芽接或贴芽接时间可选择9或10月进行。嫁接时应避免阴雨天,连续3-5天气温比较稳定时为宜。秋季带木质部嵌芽接和贴芽接对砧木苗无需截顶,削切芽片和砧木时,均要求切面光滑,绑扎时塑料薄膜应将芽片包严绑紧,俗称“秋憋法”。
带木质部嵌芽接法:在砧木基部距地面10-15厘米左右处,选择光滑的部位,由上向下斜向削下,深达木质部,长度约2.0-3.0厘米,厚度约为接穗直径的1/4至1/3;再从下切口上部适当位置,自皮部向木质部成45°角斜切一刀,与第一刀下切口部对接。切削接芽时,在接穗芽的上方1-2厘米处向下斜削一刀,深达木质部,再从芽的下方1厘米处约成45°角斜切一刀,取下带木质部的芽片。将芽片插贴于砧木切口上,使芽片至少单侧与砧木切口的形成层对齐,用塑料条将砧穗接合部包严绑紧。
贴芽接法:嫁接时,在砧木基部距地面5-10厘米处,选择光滑的部位,沿垂直方向,轻轻削成长2.5厘米左右、深2 毫米左右的长椭圆形削面。切削接芽时,在接芽以下1.5厘米处由下向上削切,将芽片轻轻从接穗上削下,削成长2.5厘米、厚2毫米左右的长椭圆形芽片。将芽片紧紧贴在砧木的削面上,使芽片至少单侧与砧木切口的形成层对齐,用塑料薄膜带包严绑紧即可。
嫁接后管理
春季和秋季嫁接的接穗发芽后正常生长即已成活,未成活的可在秋季芽接或翌年春季枝接。春季枝接成活后,嫩枝长到10厘米左右时要及时解除捆绑物。秋季芽接的苗木,应在翌年春季萌芽前剪砧,剪口应在嫁接口上部1厘米处,剪口平滑,接芽萌发后解除捆绑物。嫁接成活的砧木上长出的萌芽和萌蘖应及时去除,每隔10-15天检查1次。
嫁接苗培育
圃地及时进行排灌水和中耕除草,松土保墒。圃地施足基肥,基肥不足时,在6月下旬至8月底可结合浇灌施尿素150-300千克/公顷或可溶性复合肥300-450千克/公顷。
苗木出圃
豆梨起苗宜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秋季落叶后的起苗需在越冬后,定植的苗木应进行假植。起苗时可不带土球,应尽可能保全根系,勿损伤枝干和根皮。苗木假植时,假植沟一般深60-80厘米,宽100-150厘米,长度视苗木数量而定;将苗木斜向顺放在沟内,用湿沙或疏松的湿土盖严根系;在严寒到来之前,宜将苗木全部用稻草或土壤覆盖。
异地运输苗木需要包装。每50或100株苗木为1捆,使用草绳捆扎,挂上标签。长途运输时,应喷水保湿和遮阴,注意并保持通风状况。
病虫防治
豆梨易遭
梨锈病等病害的危害。梨锈病防治:可用20%
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或1:2:(200-250)
波尔多液进行喷洒防治。
豆梨易遭
卷叶蛾、
蚜虫等虫害的危害。卷叶蛾防治:可在早春刮树皮,消灭越冬幼虫;开花前,喷40%
乐果1000倍液,防治出茧的幼虫;7月中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可喷洒25%
杀虫双8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蚜虫防治:可选用10%
吡虫啉粉剂2000倍喷洒防治。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材质优良,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制作高档家具,也可用于雕刻图章和制作手工艺品。可作嫁接用砧木,由于豆梨对环境适应性较强,抗逆性能好,抗病能力较强,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故常用做砧木,与
西洋梨的亲和力强,与
白梨、
沙梨亲和力较差。
药用价值
根、茎、叶、花、果实均可入药;根、叶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等;枝具有行气和胃、止泻的功效,可用于治霍乱吐泻、反胃吐食等;果实具有健胃消食、涩肠止痢、清热生津的功效;叶和花对
闹羊花、
藜芦有解毒作用。
食用价值
豆梨果实虽小,但仍具有食用价值,果实含糖量达15-20%,可用于酿酒。
观赏价值
豆梨作为早春先花植物和秋季色叶树种,具有较高的绿化观赏价值,在中国黄河以南各省皆可选为城乡绿化树种。豆梨生长适应性强,早春开花,
伞房花序,白色花瓣,盛花时节满树雪白,诗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对其形象的写照;秋季叶片变彩,或黄或红,色叶期长,落叶迟,易于营造色彩绚烂的意境。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列入日本濒危物种红皮书(2011年)。
在中国,豆梨资源保护并不乐观,种群缩减甚至消失趋势明显。如刘晶等曾对浙江省豆梨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原有记载的很多群体已不复存在,有些地区只找到了零星分布的植株。在日本,豆梨资源破坏严重。2002年,豆梨被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列入中大西洋地区的入侵生物名单;截至2010年,美国至少26个州发现豆梨入侵群体。
物种危害
豆梨通过野生动物散播,在美国的几个州被认定为具有入侵性。
植物文化
豆梨又称“甘棠”,典故有“甘棠遗爱”,指对离去之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