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
广东省新会象山
象山,位于广东新会会城西北,以其形似而称“象山”,面积6公顷。山上的象山公园始建于1919年,风景秀丽,是附近居民休闲散心的好去处。象山还是会城居民每年中秋赏月的胜地,“象山秋月”是著名的“新会八景”之一。象山仍留有诸多古迹,记录着新会的历史文化。
历史悠久
县志记载
道光二十一年《新会县志》卷二《舆地·山川》有关于象山的详细记述,原文摘录如下:
隆兴观山越平田,复起为象山。
在县治西,形如蹲象。明万历初,筑外城,跨山腰。相传昔为石矶,名象山角,舟人视为险滩。今山麓居民浚井,犹见断缆、折樯之属。一名金牛山,昔有渔人见金牛带索出浮水面,惊遁入石。
山麓有金牛古庙,庙左数十步,有天后宫。旁有大井,居民仰汲于此,岁旱不竭。山石巉削,耸出环堵,上有张㧑洗砚池。迤西为文昌宫,下瞰二三丈,累阶数十级,谓之百步梯,文人多结社于此。二月三日神诞,官为致祭,阖邑为文酒之会焉。山麓有象山禅院、白衣庵。
自山腰循城而西,有山坡一所。中秋夕,人聚于此望秋月,盖周遭皆村树,惟此缺处。东望数百里,直至大海,汪洋无际。申刻,月从海中吞吐而上,最称奇观。惟天极净时始见。
文昌宫东有黄淳定帆亭,今废。亭下有鸣山洞,又东有壮哉亭,今废。亭下为三广公祠。
明代张象山先生
张撝,会城濠桥街人,自幼聪明,师从新会古冈书院教师、诗人罗蒙正,很受罗蒙正器重。后因患脚病,在家专心钻研学问,知识渊博。知县谢景旸仰其学问,向他征询政事,请他出来做官。张撝以脚有病行走不便为理由推辞。谢景旸无奈,便在象山麓建造一间园林式的书堂,请张撝在那里讲学,专心培育人才。谢知县为书堂题“象山书院”四字,书轩题“养拙”二字,又在书院旁建一个石池,名曰“洗砚池”。张撝深受感动,便专心在象山书院讲学,自号“象山拙叟”。前来求学的学生遍布四方,数以千计,尊称张撝为“象山先生”。那时的象山就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有碑文“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见证当时的盛况。古之新会,文化繁荣,号为“海滨邹鲁”,可见名不虚传。
象山劏人石
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抗清将领李定国率军再入广东,席卷高雷、南路各州县,挥师东进。李定国认为新会是广州的西边门户和粮仓,夺取新会,则“省城可不劳而下”。
城内大批清兵,自五月入城防战以来,占民房,索兵饷;官发月粮,作为私有,另向百姓勒取口粮马粮,以至民皆无食。食尽狗猫鼠雀之后,被迫以浮萍、葵树皮、嫩草充饥。到腊月初,官兵则宰食人肉,计尸骨逾万,至于民间“子女玉帛,恣其卷掠”,更不在话下。据《新会县志》记载,“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会城受到清兵的空前浩劫,几成废墟。
据说当时清兵在象山据守时,就曾在一块大石上杀死不少居民以食人充饥。据一九六三年二月72岁老人莫荣坊记述的《象山胜迹》一文里写到《修筑象山公园山路碑》碑文时有如下记述:“按该碑石原长约两公尺半,阔约一公尺半,久放置象山脚,清顺治十一年(1654),李定国围城,清兵守城,竟至食人,见人即拉即劏,在该石上,不知劏食几许人。李淡愚把该石截为大小两段,小的作此碑,大的作养拙亭碑。”又写到《养拙亭》碑文时有如下的注解:“按李淡愚所谓‘得没字碑于山下’一语,该石即是劏人石,是人所周知的,李淡愚岂有不知。应该该石刻上劏人的惨事,择地安放,使后人得知受外族统治,对人民的残酷。不应把石分裂,为私人作碑圮。”
1919年始建象山公园
1919年,冈州中学校长李淡愚倡议建“象山公园”,既为缅怀象山先生,又可供市民游览。这一倡议得到港商及邑人的响应,捐资在象山修筑了秋月台、海月奇观亭、榕台、仰湲台、养拙亭、仰山亭、延月亭、半山亭、亦台等,山脚还建有“象山公园”石牌坊。这是会城第一个公园。公园里的亭台设施,记载了会城数百年历史文化,可供后辈仔细阅读,意义重大。当年旅港乡亲对象山公园建设的鼎力支持,更印证了新会侨乡文化之浓厚。
扩建重修
近百年来,古老的象山公园经过战乱,过去的亭台设施也被破坏了,现在只留下一些残迹,往往引发人们许多回忆和联想。象山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公园,又记载着会城的历史文化,它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近二十多年来,有关部门对象山公园作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修山路,种树木,设石凳,装路灯,增建凉亭、登山亭和观月台,扩宽登山路,还修建了小广场、鹅卵石健身径等,为市民晨运健身和中秋望月添置了许多设施。象山公园恢复了青春。
象山秋月
会城人登象山望秋月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宁宗年间(1195-1200年)署新会知事方信孺已于象山建海月奇观亭,以观云山海月之胜景。每逢中秋节,登象山望秋月的市民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热闹非常。这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明代诗人许炯有《象山秋月》诗描述观月情景:
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丘。
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
新会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因此自明朝以来新会就有流传的八景:古冈独松、象山秋月、黄云樵笛、紫水渔舟、江门晚渡、熊子归帆、崖门春浪、圭峰瀑布。象山秋月即已名列其中。
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几百年来,旧的新会八景已有很大变化。1988年,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新会县人民政府重新命名了“新会八景”:圭峰叠翠、小鸟天堂、叱石松涛、公坑雀花、象山秋月、葵湖春晓、银洲塔影、崖门览胜。象山秋月仍然得以保留。
名胜古迹
山脚防空洞
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在全国建设了大量防空洞。新会人民经过辛勤劳动,在象山山麓修筑了不少防空洞,至今仍留有一些洞口遗址。虽然防空洞口多已被水泥封闭,但从中也可窥见那段赤色岁月中饱经沧桑的象山和新会人。
象山路碑
从象山南面沿着新铺设的山路上山,可见路旁绿草掩映中有象山路碑,碑文为李淡愚所书,记载了民国廿年新会县长吴凤謦应市民要求,集资修筑象山路的经过。
松心亭
环山而上,迎面是一座飞檐六角凉亭,名曰“松心亭”,六条圆柱支撑伞顶,亭内两石柱刻着一副对联:“苍盖擎天,三分秋色二分月;绿荫如画,一角斜阳六角亭。”
榕台
沿山路继续前行,可见右侧有榕台。榕台是20世纪20年代旅港乡亲杨西岩所建,因过去这里曾有一棵大榕树而得名。台前石上有篆书对联:“此地别饶云鹤趣,有人来听木龙吟。”
象山灵岩石刻
与象山路碑相对,山路的另一侧有象山灵岩石刻。石刻嵌入陡坡之中,“灵岩”二字饱经风霜,仿佛已经与巨石融为一体,细心观察方能辨认。
养拙亭遗址:养拙台
沿象山路碑旁的山路拾级而上,可见前方有养拙亭遗址。养拙亭是1919年冯平山先生捐建的,亭建成后,诗人莫子健作诗曰:“莫笑真儒迂且拙,拙吾还自守吾真。功深养到留遗迹,旧迹如今结构新。”
遗址后边有块石碑,刻着《养拙亭记》,碑文清晰可见:“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谢邑侯景旸筑养拙轩以居之,圮毁久矣。今秋与冯君锡蕃访洗砚池,予谓宣特建一亭以资景仰。锡蕃函告乃兄平山君。许之,逐建此亭,仍楬曰养拙。既成,得没字碑于山下,移置亭后记其事如此。 民国八年后学李春华并书。”
历经百年风雨,多次战乱,养拙亭的主体今已不存,只剩下台基,故也被称为“养拙台”。
亦台
养拙亭遗址右边数步有“亦台”,台后有石碑没入山边,得以保存。其碑文是:“民国戊辰孟夏之初,仰张象山之高风,共游览于此。见夫没砚池上,养拙有亭,望池有台,余如可轩榕台于诸亭台罗列左右,诚乐地也。同人亦筑此台,以供游人憩息,故名之曰亦台,并列叙时永留纪念。”碑文正文后列出参与修筑亦台的十六人之名。
黎壁湲先生纪念表
亦台之上,又有黎壁湲先生纪念表。据表上铭文,此表是黎壁湲的学生赵公谟于民国十年(1921年)所设。黎壁湲(1855-1920),会城城南人,晚清廪生,科举废后改教中学,是当时新会著名的教育家,在县立中学任教十余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文化名人何琴礁、李香介、李卓生等均是他的学生。
仰山亭
松心亭后面,另有一条山路,路边山脊上建有仰山亭,朝外的两根石柱刻着一副对联:“仰慕前贤承高节,山呈秀色纳清风。”亭下有碑文,年月已久,字迹模糊,依稀可以辨认出此亭乃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纪念林仲駽所立。林仲駽,新会罗坑人,吴铁梅的女婿,是当时新会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冈州中学校长。
秋月台
象山西南之端有一座半圆形观月台,曲径回廊,林木深深,中间一块绿荫小广场,总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数百人观景。广场中有一座秋月台,台上有八卦指南图,台侧有李淡愚所题“秋月台”三字,题字下则是秋月台碑,记述了建筑“秋月台”的经过和过去赏月的胜迹。
吴铁梅纪念标志、古城墙遗址
从观月台往北走,是一个建在树荫下的长方形小广场,地面铺设红色广场砖,邻近是鹅卵石健身径。小广场中竖有“吴铁梅夫子纪念”表,吴铁梅是晚清新会文人,李淡愚的老师,因此李淡愚在主持修建象山公园时,特立此石柱以示尊崇和纪念。广场北边并排放着两门黑沉沉的古炮,山边隐隐约约露出明代古城墙的砖石,使人想起这里原是防卫会城的要塞。此处就是新会为数不多的古城墙遗存之一——新会象山古城墙遗址
这个小广场是市民晨运的好地方,每天早晨或傍晚,广场上音乐四起,练剑的妇女,练拳的男士,做各种健身操的退休老人,吸着新鲜的空气翩翩起舞,全情投入,一片热闹景象。
仲仪楼
再往北行,走下山坡,越过一段宽阔的水泥路,就到矗立在象山东北角的仲仪楼。这座楼是香港新会同乡会会长杨仲仪先生于1989年捐资兴建的,又在2006年由杨仲仪先生的家属捐资重修。仲仪楼占地数百平方,楼高四层。登上仲仪楼,可北望圭峰,南眺银洲湖,纵览会城新貌,高楼秀色、田园秀色尽收眼底。楼两侧有宽阔平坦的水泥场地,可供晨运健身。这里空气极之清新,居高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每天早晚,有不少市民到此健身或游览。
象山文化
正是这种坚守,使得新会这片土地诞生了陈献章、张撝(张象山)、陈垣梁启超等大师巨擘。象山及象山文化,充分证明了新会的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象山坐落在会城西北角,向来是附近居民休闲散心的好去处。携老扶幼齐游象山向来是附近居民重要的娱乐项目之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情景并不少见。因此,象山还寄托了老一代新会人尤其是周边居民的童年印象,必将长久地存在于新会人的集体记忆当中。对居住在象山周围的的新会人而言,象山不仅仅是一座山,还是一位向我们不断倾诉逝去岁月,陪伴我们度过美好日子的好朋友。
2015年10月,新会区人民政府将象山上一批古迹列入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设立标识,加以保护。
遗憾的现状
象山积淀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承载着如此丰富的记忆,现在却已经失去了往昔的繁盛。一来是因为城市的不断扩大,象山已失去了它的文化中心地位;二来则是由于周边的建筑物不断增加,象山变得越来越狭小。有关部门的管理不善,更使得如今的象山乱象丛生。
无月可望
现在的象山,已经被周围的高楼及树木所覆盖,往昔的最佳望月点早已无月可望,“象山秋月”景点已名存实亡。相比之下,随着城市南北的拓展,圭峰山已经成为游人赏月的热点,而位于老城区的象山公园则日渐萧条。
广州日报记者在“侨乡论坛”发出关于是否需要重评“新会八景”的帖子征询意见,有网民认为,应重评“八景”,如“象山秋月”应该删除,而评出能代表新会地方特色的“八景”来;但也有网民指出,象山记载着新会侨乡的历史文化,铭刻着当年的华侨、港澳同胞深深的爱乡情怀。就算“象山秋月”无月可望,它仍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公园,不应把“象山秋月”从八景中删除。
造成“象山秋月”无月可望如此尴尬的现状,固然有城镇化发展,原处会城西郊的象山现已处在周边建筑物的包围之下的原因,但也有当年建设象山公园时决策失误的责任。当年建设象山公园时在山上种植了大量乔木,随着年月流逝,幼苗长成大树,自然阻碍了游人望月的视线。
乱象丛生
象山人流混杂,有关部门管理不善,造成了诸多乱象。不法分子公然设立赌档,成群结队聚众赌博,有碍观瞻,煞人兴致。此外,象山公园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加上公园内树木众多,山道四通八达,竟成了卖淫女聚集拉客的地方。因卖淫女的存在,更有人在象山公然摆摊售卖春药。无论是赌档还是淫窝,种种乱象都严重损害了象山的形象,使象山一度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不过,近年来出于保护象山文物以及还周边居民一个休闲的地方的需求,有关部门加强了对象山的管理,象山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整治。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14:36
目录
概述
历史悠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