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
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生平简介
贝尼尼生于那不勒斯,父亲彼得罗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
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此后,贝尼尼沉醉于艺术创作之中,于1622年的完成了一组双人雕像《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1623年8月
红衣主教巴尔别里尼成为新教皇,他就是
乌尔班八世,他把年轻的贝尼尼请到梵蒂冈。进入教廷的贝尼尼当时人们称他为对上唯命是从,对朋友一团和气,对学生随和。学生把他看成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时跟他学习的人很多,由于贝尼尼的雕塑订件多,学生们就成了他得力的助手。1635年贝尼尼为他的情人创作了胸像《康士坦察.布奥诺列里可》,手法显得更加自由。贝尼尼从1645年开始创作著名的《
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长达七年之久。
艺术史上将其称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1656至1667年间,他在
圣彼得大教堂前建筑的雄伟
柱廊,
设计思想完全体现了教皇的要求。贝尼尼于1680年11月28日逝世,终年82岁。罗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艺术手法
贝尼尼的对艺术的格言是: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一是
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尼尼刻画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
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
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
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当组雕《
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
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
圣彼得大教堂雕刻了豪华的
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
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
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
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
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体现出
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
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
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贝尼尼的
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般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
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
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
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园林雕刻
贝尼尼在园林雕刻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他设计的具有宏伟风格和宗教幻觉气氛的《
四河喷泉》就是一例,(他把水的喷射带到城市广场)将岩石和异国的
棕榈树组合在一起,象征水的源头来自远方。岩石中有一
方尖碑,水从中间流出,显得十分壮观,象征四大河的人体出自他的学生之手,蒙头的人体象征
尼罗河,左侧为
恒河,较为成功。
绘画艺术
贝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 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尼尼也是17世纪著名的画家。贝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
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
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艺术生涯
贝尼尼的艺术生涯是在父亲手下开始的。其父彼得罗·
贝尔尼尼是
佛罗伦斯有几分才能的雕刻家,最后移居罗马。贝尼尼是个神童,工作又极为勤奋,因而得到画家
卡拉齐的赞赏和教宗(教皇)保禄五世的资助,不久自立门户,成为一位完全独立的雕刻家。他仔细研究梵蒂冈内的
古希腊罗马大理石雕刻品,受到强烈的影响;他对16世纪初
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也造诣很深。在为枢机主教巴尔贝里尼雕刻的《圣塞巴斯蒂安》中显示出他对米开朗基罗的研究。巴尔贝里尼后来成为教宗
乌尔班八世,是
贝尔尼尼最主要的资助人。贝尼尼的早期作品引起枢机主教博盖塞的重视,此人为当权教宗家族的成员,在他的资助下,贝尼尼雕刻出他第一个重要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群像。这一群像表明贝尼尼已经从《埃涅阿斯、安喀塞斯和阿斯卡尼俄斯逃离特洛亚》的几乎杂乱无章的单视域进展到《阿波罗和达佛涅》的充满美妙想像的
立体感,要使人由一处看去有如浮雕品一般。在这一类作品中,他对皮肤和头发的表面纹理观察入微,对于明暗有别开生面的
处理方法,从而打破米开朗基罗的陈规旧套,标志著西方雕刻史新时代的出现。
乌尔班八世任教宗时期,
贝尔尼尼开始大量创作,技艺不断提高。乌尔班八世要求他的被保护人绘画和从事建筑工作。虽然贝尔尼尼的绘画无大价值,但少数几幅,特别是两幅
自画像(约1620和约1640年),是值得赞扬的。他的第一次建筑任务是改建罗马的
圣彼得大教堂。
与此同时,贝尼尼受委托在罗马
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圣彼得墓上造一象征性的结构,即1624——1633年间制成的著名巨型青铜镀金华盖。
螺旋形柱子和金属的幕帘令人想起置在重要人物或场所上方的荣誉伞。贝尼尼对于收尾工程最有
独创性的贡献是用4位天使支承上方的宝球与十字架构造。这一华盖也是教宗个人的象征︰在华盖顶端附近是教宗的
三重冕,整个纪念物都嵌著巴尔贝里尼家族的
纹章图形——蜜蜂、太阳和
月桂卷须。华盖的形体与
周围环境配合得十分相宜,人们几乎体会不到它有4层楼那么高。华盖也是圣彼得大教堂内部有规画的装饰的中心,4根支承穹顶的柱子用巨型雕像装饰,其中之一《圣朗吉努斯》是贝尼尼设计的。
1629年马代尔诺去世后,建筑成为贝尼尼的主要职责。这一年,他成为
圣彼得大教堂和巴尔贝里尼宫的建筑师。当时,由于受委托的
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他不仅亲自动手去做,而且也依靠他人的协助。他在
组织工作班子和
工程设计方面取得卓越成效,以致由一伙人制成的雕刻和装饰竟然天衣无缝,如出一人之手。贝尼尼的作品也是由他那强烈的天主教信仰形成的,当时如此,而且始终如此(他每天
望弥撒,每周领两次圣体)。他肯定同意
特伦托会议的意见︰宗教艺术的宗旨是教育和启发虔诚信徒,并为天主教会做宣传工作。宗教艺术永远应该明白易懂而且写实,首先是要从情感上激发虔诚。贝尼尼的宗教艺术的发展主要是由他自觉地努力符合那些原则来决定的。
在
乌尔班八世手下 ,贝尼尼还开始制作新的和不同种类的纪念性艺术品——陵墓和喷泉。乌尔班八世的
陵墓雕刻出这位教宗的坐像,他举起一支胳臂,作指挥的姿态。坐像下面是青铜镀金的棺材,棺材两侧各有一道德天使,一边为博爱,一边为正义,均用白色大理石刻成。棺材上方有一死神形像似乎在一片树叶上写乌尔班的名字,以此作为墓碑。这是贝尼尼运用“主题思想”的一个典范。灵活的主题思想把
新颖别致和色彩富丽的陵墓的各种不同要素结为统一的整体。在这些年代里,贝尼尼还设计了一系列
革命性的小型陵墓纪念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玛丽亚·拉吉墓。
贝尼尼的喷泉是他对
罗马市最显著的贡献。他的第一个喷泉是在
西班牙广场的《
破船》,与华盖同样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
特里同》(Triton)是罗马式喷泉的大变样,传统的几何形式
广场喷泉的重叠水池看起来栩栩如生。4条弯形鱼举起一个巨大的贝壳,海神站在贝壳上由一个
海螺壳号角向上方喷水。
但是贝尼尼早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1637年他开始
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上方的钟楼。但是到1646年,当钟楼的重量开始使建筑物产生裂痕时,就把它们拆掉,贝尼尼一时失宠。英诺森十世和
亚历山大七世的资助
贝尼尼最出色的公共纪念性创作是在16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罗马那沃纳广场的《
四河喷泉》是在一大块空心岩石上方坚立一个
古代埃及的
方尖碑,岩石顶上有4个大理石像,象征著17世纪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欧洲的
多瑙河、
非洲的
尼罗河、
亚洲的
恒河和
美洲的拉布拉他河。
方尖塔顶端有教宗的盾形
纹章和衔棕栏枝的
鸽子(教宗英诺森十世的
家徽),这把意义表示得很清楚︰
罗马教廷已经恢复而且生气勃勃,它以上帝名义统治全世界。尽管具有明显的
象征意义,贝尼尼的喷泉乃是他最出色的
永久性作品。
贝尼尼所作的
舞台设计现有少量存世,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他那善于综合的想像力。贝尼尼的剧场的实质与其艺术的
实质相同。他
打破陈规旧套,与观众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触。他以在演出时使用真火闻名,有一次他甚至用大水淹没舞台,至少在一瞬间使得观众成为参加演出的热情演员。
贝尼尼的成熟艺术最最杰出的范例是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柯尔纳罗
小礼拜堂,他从艺术生涯最初就开始的不断摸索前进至此臻于大成。小礼拜堂由枢机主教柯尔纳罗委托建造,在
小教堂的一个不深的
耳堂中。正中心为《圣特雷萨的沉迷》,描绘西班牙
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阿维拉的圣特雷萨的一次神秘体验。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于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龕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
建筑艺术和
装饰艺术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在左右两边类似
歌剧院包厢的空间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或是交谈,或是读书,或是祈祷,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柯尔纳罗小礼拜堂百分之百地体现了贝尼尼的立体图画的理想。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
立体雕刻或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像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
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
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
贝尼尼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成就是
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
柱廊。巨大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在复活节和其他特殊场合容纳前来聆听教宗祝福的群众。贝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为了满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场地需要,设计各自独立的
列柱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解决办法。广场引导游人走向教堂,并弥补
圣彼得大教堂正面过宽的缺点。贝尼尼的椭圆形广场正中为1586年被
西克斯图斯五世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蒂冈
方尖碑。贝尼尼把过去马代尔诺建造的一个喷泉移入广场的长轴,为了
配景完美,在对面新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一设计与
贝尔尼尼所设计的奎里纳尔丘圣安德烈亚广场形象相似,而意义与功能又不相同,但两个椭圆形图案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贝尼尼最华丽的宗教装饰是1657——1666年完成的
圣彼得宝座亦即教宗座椅,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座椅)上加青铜镀金面。贝尔尼尼的任务不仅是给椅子装饰外表,而且是在
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铜像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亚大纳西、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
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座椅的创作时间与广场大致相同,这两件作品的明显不同显示出贝尼尼的多才多艺实在惊人。两件作品均为齐吉家族出身的教宗
亚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创制。
主要作品
《大卫》
《大卫》是贝尼尼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他的雕刻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有丰富的内心活动,力求把雕塑同绘画结合在一起。在这同一题材中米开朗基罗曾把《大卫》处理成是英雄的化身,代表了人类的崇高理想.情节是战斗的开始。
多那泰罗的《大卫》表现为战斗后的胜利者形象是战斗的结束。而贝尼尼的《大卫》则体现了一种
巴洛克的创作精神,这尊《大卫》雕像有着激烈的运动和
戏剧性情节,他强调激情,强调运动,重视
明暗对比。这一切均说明贝尼尼是用新的
艺术语言,在开拓雕塑表现的一条新途径,这就是巴洛克的艺术道路。在他的《大卫》这件作品中,还不能说是完全的
巴洛克风格,它还有着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贝尼尼在
雕塑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他所选择的《大卫》这一姿势的戏剧性瞬间,是暗示了与敌人间的距离,雕像设计只适于在一个固定的角度来欣赏它,而这个最佳欣赏角度正是假设敌人的位置。这正是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奇特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在
面部表情的刻划中,《大卫》被处理成几乎是凶狠的,嘴唇紧闭,额前的
垂线形成愤怒的表情,而米开朗基罗对大卫表情的刻画是对战斗结局的信心和内心的沉着力量。这一切对十七世纪的大师来说已感到不够了。贝尼尼对《大卫》形象的处理标志着向新方法的转变。是对传统塑造方法的大胆改革。
《阿波罗和达芙娜》,也是贝尼尼为波尔盖兹庄园所作的另一代表作。题材取自
希腊神话,在这件作品中,它歌颂了人类的理想与爱情。故事描写的是小爱神丘比特为了复仇,将一支点燃爱情之火的金箭射向太阳和文艺之神
阿波罗,同时将一支拒绝爱情之箭射向了
河神的美丽女儿达芙娜。这件雕像描写的是陷入情网的阿波罗正在发狂似地追赶达芙娜,但美丽的少女却冷若冰霜,竭力在躲避他。达芙娜听到后边阿波罗的脚步声时,她着急地向父亲呼救,当阿波罗的一只手一触及到少女的身体时,她却变成了一株
月桂树。
贝尼尼在这件群像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他善于表现这种戏剧性的题材的特长,他通过瞬息万变的运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两个人体表现得非常轻盈,好像沿着一条斜线向上升,似乎要离开大地。这件杰出的作品可以说既有
古典主义的典雅,又有
巴洛克艺术的运动和热情。这一作品的出现曾引起全罗马城的轰动,贝尼尼顿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他那征服大理石的高超技巧,人们信服他巧妙的构思,他使大理石有了生命,特别是对达芙娜的表现,她的身体有着一种湿润和柔嫩的感觉,她的眼里闪现出一种诱人的目光。在十七世纪的教会已不反对此类题材,而且一些高级
神职人员出于享乐的目的。经常收藏一些描写爱情故事的艺术品,这异常美丽的达芙娜的雕像出现后引起一些神职人员的赏叹,一位
红衣主教写诗赞叹曰:“迷恋的人,追赶着欢乐,这昙花一现的美色啊,他得到的只是:一个苦果,几片落叶。”这首诗后来被刻在雕像的
台座上。
从《阿波罗与达芙娜》这一群像构图处理中,它充满了急速的运动感。而且表现了运动的过程,即追逐、逃跑和变形。它不是简单的动感造型,而是揭示了一种内部的矛盾运动。阿波罗已追上达芙娜,他的手已触及姑娘的身体,可是就在这瞬间里显示出他的努力变成徒劳无功,他的急速追赶变成枉费心机,她的逃跑也是无望的,她已开始变成
月桂树了。
在这紧凑、简洁和并不复杂的双人构图中,实际上已叙述了关于阿波罗和达芙娜的全部神话,从活生生的身体魔术般地变成植物的全部过程。两个人物迅速奔跑的运动被另一种运动——美丽的变形而复杂起来。观众的注意力开始被优美的追逐形象所吸引,当这个印象基本结束后,另一个景象:那姑娘的手和足已变成茂盛的树枝、树根和
树干——这些在视觉中已起作用了。而正在变成不动的姑娘仍然充满着生命力,她发出哀求和绝望的呼声,因为这种变是她本身并不愿意出现的结局。
我们从这组雕像中可以看出作者征服大理石极为少见的高超技巧,和对青年男女优美人体的成功刻画。这一切构成了贝尼尼这一成功杰作的重要组成因素。
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
《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同样取自
神话题材,冥王普鲁托的狂暴和少女帕尔塞福涅(后成为
冥后)的柔媚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女悲痛欲绝的挣扎与哀伤的神态表现得十分动人。她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两个人物同样处在激烈的对抗之中,而那满面胡髭的地下世界的统治者普鲁托,有着巨大而奇特并充满精力的人体,在和娇弱纤巧的女子搏斗着,她呼喊着挣扎着,但这一切都是枉然的。
作者将两个非常不相称的力组合在一起,产生对抗的力的挣脱的视觉效果。
刚与柔、强与弱,男性与女性多方面的巧妙的矛盾组合,贝尼尼在两个人物的形象处理上也运用了光洁与粗放的对比雕凿技法。完成这些作品时他仅仅二十岁,同时获得了
骑士勋章。
圣德列萨祭坛
发展历史
《
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历时长达十二年之久。艺术史上称之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主人公德列萨是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从小患了
癫痫病,每次发作,均有幻觉产生,可感受到各种神的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用书信将这些幻觉记载下来。到了十七世纪,教会利用德烈萨来宣扬宗教的
神秘主义,于是将这位修女封为圣徒。贝尼尼表现的是德烈萨在一次幻觉中的景象,她看到
小爱神模样的天使正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她自己写道:“我感到这个箭头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仿佛是在抽我的心……,我正经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使我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贝尼尼正是表现了这一情节和复杂的内心情感。德烈萨的头部无力地向后仰着,是一种昏迷失神的状态,脸色显得苍白,眼睛微微闭着,张开的嘴象在呻吟,手脚均无力地下垂,整个身体坐在好像飘动的云端之上。这是由痛苦和幸福两种对立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形象。德烈萨记述的是她对神的爱情,但确实表露的是人间爱情的悲酸情调。贝尼尼在这组雕像中熟练地掌握了石料性能,雕出了丰富多变的衣纹和云朵。完全没有石料的
重量感。
在这组祭坛的上部,还加了一束束镀金的金属条,灯光从上面照来,金色的反光射在人物身上,增加了雕刻的戏剧效果,这是光效应的早期综合利用的先例。
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
巴洛克雕刻和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在风格上有着不同。前者强调宁静和稳定,后者强调运动。巴洛克还特别强调和表现人体复杂的曲线和明暗的对比。因此可以称这一组作品是巴洛克雕刻的优秀代表作。
大教堂的增建和更改
贝尼尼同时做为建筑家,创造了不少独出心裁的作品,他对罗马
圣彼得大教堂作了增建和更改。巨大的
列柱拥抱着教堂广场,形成教堂主建筑的延续,引导人们进入教堂,内部为“天盖”,以螺旋状列柱向上耸立,主教堂对面为“
圣彼得宝座”,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构造,高三十尺,下为六尺高的圣者铜像,中间有镀金装饰的宝座,宝座背面为浮雕,教坛上有天使和“童子”。四周为站着和行走的人物。有复杂的比喻性象征装饰物。教堂的一端安置着贝尼尼所作的雕刻,著名的有
乌尔班八世墓,在这里贝尼尼创造了
巴洛克式纪念碑雕刻的典范。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巴洛克陵墓。这座墓运用了各种塑造手段,有着舞台式的装饰效果,用彩色大理石制造的墓基,上面安放着大理石石棺,基部两角安放有姿势激烈的象征“公正”和“仁慈”的雕像。上为教皇的巨大身躯,他头戴
三重冠,身穿庄严的
法衣,在宝座上做祝福姿态。这一切形成复杂的综合性的祭坛性陵墓的综合体。
影响与评价
贝尼尼是继
文艺复兴以后到十八世纪前这一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
巴洛克雕塑家,他的优秀作品具有
现实主义意义,是有积极精神的巴洛克艺术家,他虽服务于教廷但也有反抗的一面,特别表现在
肖像艺术中足可证明这一点,贝尼尼在雕刻技巧上有着重要的突破和贡献。作为意大利
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作为十七世纪艺术上最伟大的革新者之一,被载入世界艺术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