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罐,亦称推罐,即在
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
凡士林、
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
闪火法或
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右。
拔罐工具
拔罐是以各种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附于人体一定部位,达到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
散寒除湿、
行气活血等作用,是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性的外治疗法。
主要罐器有:玻璃
拔罐器、
竹筒拔罐器、
真空磁疗拔罐器、电动拔罐机。
走罐步骤
术前准备
1、定位。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按走罐时的体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适
坐位或
卧位,暴露局部皮肤,
取穴定位,
常规消毒后涂少许液状石蜡油润滑皮肤。
2、拔罐。按走罐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
玻璃罐为佳),消毒后拔罐。
走罐手法
轻吸快推
此法主行
卫气祛
表邪,轻吸是应用小号的
火罐、以吸入罐内皮肤高于罐外3~4毫米,皮肤微微潮红为度、再涂以润滑剂,以每秒钟约30厘米的速度走罐。此法吸附力轻,刺激力量小,主要影响
皮部的功能,故以走罐后施术部位或周身汗出时疗效最佳。皮部是
经络系统在皮部的分布,卫气循于皮肤之中,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此术对皮肤产生的
适宜刺激能够宣行卫气,祛除表邪。应用于外感(多以足太阳皮部为主),
皮痹麻木(配合局部施术)等症疗效明显。
重吸快推
此法主通经脉调气血,重吸是以吸火罐内皮肤面高于罐外8毫米以上,皮肤紫红为度。再于施术皮肤涂以
蓖麻油,走罐速度亦为每秒钟30厘米左右。一般腹、背部用大号、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此法吸附力强、刺激力量大,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腧穴影响经脉气血,进而调整脏腑机能。适宜于治疗某些经脉、脏腑失调的疾患。常选背部腧穴或腹部经脉皮肤为主。
重吸缓推
此法主驱痼冷荣筋肉,重吸后(如前述),用蓖麻油涂肤,经每秒2~3厘米的速度走罐,使皮肤呈紫红色。背腹部选用大、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此术
刺激量最大,能够吸拔沉滞于脏腑、经脉之阴寒痼冷从皮肤、腧穴而出,并对局部筋肉有按摩作用,促进气血对筋肉的荣养。走罐部位以
督脉,背腧穴和足太阳皮部为主。以激发阳气的温煦作用,驱除痼冷。
辨证施术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走罐时,应根据患者病情辨别虚实,在结合走罐部位的经络,顺经为补,
逆经为泻,辩证施治。
4、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5、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6、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7、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8、
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
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9、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
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 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印色反映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
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
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
阴虚火旺。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
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
湿热毒的反应。
禁忌人群
白血病,
皮肤过敏溃烂部位,
大血管心搏动处,五官前后二阴部位,孕妇月经期间神经错乱者,6岁以下儿童。
注意事项
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
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3、
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