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埭基本农田保护区是福建省第一块耕地保护区,也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中国耕地保护的一面旗帜,方圆近10平方公里,分为五个片区,归属3个镇(
辋川、
螺城、螺阳)13个村,主体位于
辋川镇。走马埭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惠安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试验示范的主要基地,也是惠安县
水稻主产区。
历史沿革
走马埭原是一片
海滩,经过世代
围垦、耕耘,发展成为连片万亩的的良田。
1958年,
晋江专区号召所属各县平整土地。是年8月,惠安县改造走马埭,从平整土地做起,把原来的万亩丘田划为164个耕作区,每个耕作区长300米、宽100米,面积45亩,设排灌渠与机耕路配套。
1989年2月,惠安县率先在福建省将走马埭划定为耕地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同年,县人大常委会就立法对耕地保护区实行“五不准”:不准搞建设或建私房,不准挖沙取土,不准抛荒或弃耕,不准搞掠夺性经营,不准栽果树或挖鱼塘。
1994年,辋川镇决定在走马埭建设占地159 亩的玉峰综合小区,计划将镇政府也迁入小区。然而,县政府经过多次讨论,主动将已呈送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报告撤了回来,159亩良田保住了,近亿元的外资项目却擦肩而过。
1994年6月,
江泽民同志视察福建时途经走马埭,看到万亩农田郁郁葱葱,不禁下车,意味深长地说道:“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惠安县把江泽民的这句话制作成巨型宣传牌,立在
走马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更把保护耕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精心呵护这片万亩良田,使走马埭成为耕地保护的一面旗帜。
1995 年初,走马埭成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受到《
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保护。然而,惠安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开展土地整理,引进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积极地保护这片福厦公路沿线罕见的碧绿沃野。
在1989年到1996年的7年间,共投入800多万元,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加之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区内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
为使保护区农业综合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对泉州市的农业发展起到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1997年
泉州市委提出“把惠安走马埭建设成为泉州市农业的形象工程”的发展目标;同年5月,惠安县成立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门的技术力量,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完成了《走马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的编写,上报福建省政府,并于10月获准纳入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规划以“两高一优”为目标,以粮为主,林、果、菜、花、牧渔全面并举,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投入7000万元,从1997-2005年,用8年时间,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把走马埭建成土地高产、品种优良、经营集约,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完成后,惠安县立马筹措800多万元资金投入农田基本建设,把首期1750亩的
庄上村示范片建成为标准化
农产品生产基地。
1997年10月,走马埭首期工程以“政策倾斜、政府启动、龙头带路、农户参与”的形式,在走马埭总体规划的第二片区中组织实施。惠安县投入550万元进行片区内1750亩的水利排灌系统、田间机耕道路、林网和电气化设施建设。首期工程引入
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该公司以承租土地使用权、向农民提供劳务的“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建立菜粮轮作、一年多熟的高效耕作制,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建成1060亩年出口创汇1500万元人民币的外向蔬菜基地。年亩产值由1300元提高到13000元,是建设前的10倍;粮食单产45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增产15.56%;片区内农民通过出租耕地和参与基地生产年收入360万元,增收2.6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年11月,受首期工程的辐射影响,走马埭二期工程由
大明集团公司与惠安县政府签约开发。二期工程位于总体规划的第三片区中,耕地总面积1702亩。惠安县投入430万元进行区内水利排灌系统、机耕道路和田间林网建设。大明集团公司投资600万美元,新建日处理10万公斤蔬菜的加工厂和占地30亩容量12000吨的农产品保鲜库。为了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大明集团还投资200多万元,引进以色列
喷灌、
微滴灌系统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和温室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走马埭二期工程已建成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较高生产能力的
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加工、保鲜、出口一体化经营的产业机制。
1999年又投入900多万元,完成了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是年10月,走马埭三、四期工程集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粮食自给工程项目资金以及镇、村和群众自筹资金730万元,投入第一片区、第五片区的水利排灌系统、机耕道路建设和第四片区780亩地下管灌建设。通过引入超大、
中绿、
大清等公司和组织乡村集体、种植大户,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开发机制,建立500亩
芦笋出口基地、5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超大
生物有机肥、植物生长剂综合应用示范基地。
2000~2003年走马埭又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模式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效。
走马埭成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后,惠安县又陆续将走马埭周边土地质量比较好、可以连片管理的耕地纳入保护区加以特殊保护。走马埭已成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了品种优良化、作业机械化、排灌自流化、土地高产化。
名称由来
走马埭原名为“王孙走马埭”,那是由于以前王姓与孙姓的祖先先到此居住,为当地的两大姓氏,因此将村落命名为“王孙村”。
“王孙走马埭”之名,最早见于明嘉靖《
惠安县志》。该志乃1529年(明
嘉靖八年),惠安知县莫尚简聘请邑人
张岳所纂。
其“卷三·土田”载:“王孙走马埭、孙府埭、赤屿埭、鲈鳗埭、承天埭、法石埭、曾炉埭、石堘埭、后曾埭、陈埭。右埭十,俱县东,受中纪诸溪之水,其自南而流之北者入王孙走马埭。其正东流者,经承天、法石、曾炉三埭而皆汇于辋川港。”
“卷五·物产”载:“宋时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煮糖,商贩辐凑,官置监收其税。”
可见,至明中期,王孙走马埭已经是熟耕之地,而且当地的经济已发展至一定程度。
其后,1570年(明
隆庆四年)至1574年(
万历二年)的惠安知县
叶春及,在任内写成《
惠安政书》。书中有地形图,“王孙走马埭”赫然在图,且附近有“王孙”和“走马”的地名;又记载二都辖二铺十九村,有“王孙铺”、“王孙村”、“王孙学”。二都境内仅王孙走马埭一埭。其时,二都有田四十四顷二十四亩五分四厘,其中官田七顷五十五亩一分四厘(还要包括官租、职、学、废寺、原设、今没等田),民田三十六顷六十九亩四分。
嗣后,成书于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的《
泉州府志》,在卷三之《舆地志下·湖塘陂埭》中,明确记述惠安有“王孙走马埭”。
自然条件
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春夏两季为主要
雨季,全年总
降雨量在1250mm左右;太阳辐射较强,全年日照时数达2180小时,最低气温8.9℃,最高气温35.5℃,年平均气温20.1℃;全年
无霜期360天以上,≥0℃平均积温7455℃,≥10℃活动积温6984℃,作物越冬条件好,适宜多种作物和鱼藻生长。全年东北风最多,夏季则以西南风最多,海堤内种有
防护林可降低风力。主要自然灾害为
台风,年平均3.5次,台风季节多集中在每年5-10月。
地表水水资源丰富,区内有锦阳溪、
林辋溪两大溪流以及破溪等5条小溪集雨面积157600平方米,年径流量达12000万立方米左右,可供采集的
地下水贮存量6800万立方米,有效供水量可达13500万立方米,能满足项目区约5600万立方米农业需水量。锦阳溪上游有库容306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菱溪水库”,可调节农业供水,农田灌溉水质量达绿色生产标准,能满足无公害蔬菜种植的需要。沿溪修建水闸蓄水,建设抽水机站,田间工程配套率达85%,灌溉保延率可达90%以上,汛期可排洪入海。耕地土壤类型主要为
水稻土、
红壤和
潮土等。
区位交通
保护区东临
湄洲湾海域,西以国道324线为界,南邻惠安县城,北靠
泉港区,
漳泉肖铁路和
福厦高速公路交通大动脉从项目区贯穿而过,海运有
辋川港500吨杂货码头,可达沿海各港区,陆海交通十分便利。
物产经济
这里以生产粮为主,是惠安县的
水稻主产区,一年两熟的万亩吨粮田,
林、
果、
菜、
畜、
渔并举,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是一个品种优良化、作业机械化、排灌自流化、土地高产化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保护区分为五个不同特色的片区:第一片区为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第二片区为由现代农业公司开发的外向型蔬菜基地和特种苗大棚繁育基地;第三片区为
智能温控大棚
反季节蔬菜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第四片区为4000多亩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并与台湾亚典国际集团合作建设“闽台农业示范基地”;第五片区则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技术先进的水利排灌系统,开发为
瓜果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