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邯郸故城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邯郸故城,又称赵邯郸故城遗址,是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及其西南郊。是已知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赵邯郸故城兴起于春秋时期赵敬侯迁都邯郸后加以扩建,是赵都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战国后期黄河以北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大都会之一。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赵国为秦所破,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历经八代王侯,延续时间长达158年。
历史沿革
邯郸之名初见于《春秋·谷梁传》,卫献公弟姬专逃到晋国,“织绚邯郸,终身不言卫”。《左传哀公四年传》(前491年)载有“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月邯郸降”的记载。
邯郸城初属卫,后归晋,最后归赵。遗存的赵邯郸故城,是赵敬侯平定公子朝作乱后,为赵国首都的。
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建王城于此,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赵王城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
汉代,赵邯郸故城为赵王刘如意的都城,汉以后逐步衰落。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本人曾对赵王城进行局部调查挖掘。
1961年,邯郸市建立赵王城文物保管所,负责赵邯郸故城的保护工作。
1964~1965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和邯郸市赵王城文物保管所对宫城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钻探。
1970年,邯郸市人防工程,首次发现地下战、汉文化层,即后来的大北城。
1970年以来,邯郸市赵王城文物保管所对赵王城廓城进行调查钻探,同时配合工农业建设工程进行了局部的清理发掘工作。
2006年,邯郸市以赵王城为依托,开始修建赵王城遗址公园,但是大北城遗址已经全部埋在市区地面下4到9米的深处,无法开发,而城郭遗存于地表的遗迹,修建了赵苑公园
建筑布局
综述
赵邯郸故城位于邯郸市区及西南郊,西依太行,东临华北大平原,新都在旧邑南部的丘陵地带,环境险要,物产丰富。迁都前的邯郸,已是人口聚集,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能容纳和吸引各方宾客的城邑了。新都改在丘陵地带,目的是免遭水患。
赵邯郸故城遗址包括赵王城大北城遗址两部分,总面积约1888万平方米,周长约25千米。两地相距60余米。赵王城为赵都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龙台、南北将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大北城为当时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并且出土发现了作坊、炼铁、陶窑遗址。
赵王城
赵王城是战国赵王的宫城所在地,位于邯郸市区西南郊,总面积达512万平方米,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
赵王城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3~8米,内有5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是赵王城的重要建筑,台基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它与以北的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两侧保存有面积宽大的多处夯土建筑基址。东城面积小于西城,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四面城墙大部分完整,内有三座夯土台,以南北两个将台为大,传为赵王阅兵点将之处,其它也是高大建筑基址。北城面积大于东城,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最长处1520米,为不规整方形,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墙址,地下墙壁址完整。遗址西部的夯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它与西墙外侧的夯土台东西相对,也是一组高大的建筑群基址。
赵王城城墙内侧呈阶梯状收缩上升,顶部铺设板瓦,每隔一定距离铺设陶制排水槽,其独特的城墙防排水体系为全国同类夯土城址中所仅见。大北城即郭城,是居民栖居并从事手工业、商业活动的城邑,位于王城东北,大部湮埋在今邯郸市中心地下,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179万平方米。
大北城
赵王城之东北,有大北城,为当时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城址已湮没,尚有插箭岭遗址、照眉池、梳妆楼、铸箭炉等遗迹。
建筑特点
赵王城
赵王城是宫城,呈品字形,由东城、西城和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位于今邯郸市西南4千米处,城内面积约505万平方米。
西城的平面呈方形,周长5680米,四面城墙残高3至8米,墙基宽度不一,大多宽约30米,个别地段达40米,有的仅宽15~21米。
西城平面近方形,每边长1390米。四周城墙均存,宽20~30米,最宽处达52米,残高3~8米,每面各有两门。城内地面保存夯土台5座,其中以中部偏南的“龙台”最大,台基边长264~296米,残高16米。龙台及以北的2号、3号夯土台,构成南北中轴线,两侧地下残存夯筑基址多处。
龙台是赵王城的主体建筑基址,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当年它是一组回廊环绕、重檐迭嶂、高耸入云的高大建筑。中国著名文学家刘邵在《赵都赋》中描绘了赵王城的盛况:“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天造,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
东城的平面不如西城规整,北墙与西城的北墙衔接,方向一致;西墙即是西城的东墙;南墙比西城的南墙南移50多米;东墙有拐折,平面略呈缺角长方形,周长约4736米,东西最宽处约926米,南北最长处约1442米。
东城略小,与西城仅隔一墙,平面近长方形。四面城垣宽20~40米,残高2.8~6米,现存南1门,北2门。城内偏西现存夯土台3座,以“南将台”“北将台”规模较大,附近尚有地下夯筑基址多处,组成东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群。
北城的南墙由东城的北墙及西城的北墙的东段部分组成。西墙较直,北墙和东墙拐折较多,因此北城的平面呈不规则状,周长约5800米,东西最宽处约1326米,南北最长处约1557米。
北城位于北侧,平面不太规整,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长1520米。地上城墙仅存西墙南段,城墙宽30米左右,残高2~7米,现存南面3门,城内和城西各存夯土台1个。
大北城
郭城即大北城,位于宫城的东北,面积比赵王城大,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约3200米,南北长约4800米,周长15400余米。大北城与宫城不相连,是一座独立的郭城。从城内已发现的生活用具、烧陶、冶铁、铸铜、制骨及制石器的手工业作坊遗迹来看,大北城是当时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区的中心,也是当时的居民区。宫城与郭城截然隔开,是出于王宫安全的考虑。
廓城位于宫城东北,平面为不规整长方形,东西最宽处3240米,南北长4880米。除西垣的“铸箭炉”“梳妆楼”“插箭岭”“王郎城”等处有地面上断续的夯土墙以外,其余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0.2~8米的深处。城墙宽20~30米,残存高度0.3~10米。夯层明显匀称,厚7~10厘米。廓城西北有一小城,平面略呈梯形,上宽290米,下宽400米,南北长约700米。北面和西面有高大的夯土台。台的周围发现有大型础石和瓦片,互相连接为一组高大的建筑群。在今地面下4~9米深处,战国文化层和汉代文化层遍及全城。在部分战国文化层下,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遗物。中部偏东处战国文化层发现有炼铁、铸铜、烧陶、制骨和制石等作坊遗址和陶井遗迹。汉代文化层出土遗物也很丰富,并发现有铸钱、古井遗迹。
邯郸旧城没有发现防御设施,而布局本身就有防范的考虑。地下建筑基址也可能是为加强城门的防御而设置的。
城墙构筑
城墙构筑是先在原生土以上垫土夯实后,再筑墙。夯窝密集,直径约4~6厘米。夯层厚6~8厘米。墙外侧下部壁面,收分约为11度,内侧为台阶式,每高2米左右内收1米,形成一层台阶,上铺筒、板瓦,现仅存下半部两层。墙上内侧每隔20米左右用陶制的排水槽构筑成斜坡式排水道。
城内夯土台基底部多为方形,四面呈台阶状,有的台阶上保存有建筑基址,如“龙台”近顶部的一层,宽15~30米,台面较平整。2号台的中腰东西两侧各发现两列南北向的柱础石。在将台等处也发现面平而不规整的柱础石及瓦片等。
城垣建筑结构
赵王城的城垣均系夯土筑成。夯土墙体一般可分为3部分:基座、主体墙、内侧台阶面等,西城东南角一带的墙体内侧还另建有附加墙。基座建于基槽之内,或者直接建于开挖平整水平的红色土面上。基座的断面大致呈倒梯形,底宽16.9、顶宽17.3、高0.7米。主体墙建于基座之上,存高5~7米,底宽15.1米,即主体墙较基座台面要窄,向内收缩约2米。墙体夯层整齐,厚度均匀,一般在8~9厘米,局部厚10厘米。夯窝大小不太均匀,直径4.5~5.5厘米,深0.5~0.7厘米。夯层内包含有很少量的陶器残片,个体碎小,可辨器形有绳纹灰陶筒瓦、板瓦、素面豆等。
附加墙直接附帖在主体墙内侧,基底部分将主体墙的基座包裹在内,夯筑质量不如主体墙。附加墙的功能可能主要有二:一是加固、拱卫城垣交角地带的主体墙;二是顶面铺设瓦顶,与主体墙内侧的瓦顶连为一体,扩大流泻雨水的面积,以增加排水量和提高排水的速度。可能是考虑到军事防御功能的需要,城垣交角处的城垣均建筑体积较一般地段的要大,尤其西南角最宽。故顶部的面积亦即受雨面积也大,需要及时迅速排水才能保护城墙不受损失。
赵王城城垣墙体内侧的形制结构非常特殊,呈多级台阶状内收至顶。自基座台往上2米处向内收缩0.95米,形成第一层阶面;又向上2米,再次向内收缩0.8米,形成第二层阶面。再向上即为现存夯土墙顶部,有无第三层阶面不详,以墙体应有的高度推测应该有第三层。根据现有的发现及城垣高度的推测,其内侧的台阶级数应该在3~4级,并且最有可能是3级。
防雨排水设施
赵王城城垣内侧普遍建设有防雨排水设施,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城垣内侧台阶面上铺设的板瓦与筒瓦覆盖面,简称“铺瓦”;其二是用陶制排水槽修建的坡道状水槽道,简称“排水槽道”,应该是相隔一段距离铺设一条,西城南垣2、3号两条排水槽之间的相隔间距为27米。现已发现的城垣内侧均为两级台阶式,因此已发现的铺瓦也均为两级台阶式。两层阶面均用板瓦、筒瓦相配铺设成斜坡状瓦面顶,类似铺瓦房顶,将夯土墙遮盖,成为城垣的防雨设施。单体的排水槽形似簸箕状,横断面凹形,平面近似正梯形,顶窄底宽,箕面近底沿处(6~7厘米)左右装设2个凸起的顶扣,以便排水槽两两衔接时防止滑落。排水槽的安装方式是:在城垣内侧自墙体顶部向下开设斜坡状沟槽坑,然后放置排水槽并一一衔接铺设好,最后形成坡状排水槽道。铺瓦与排水槽道相结合,共同构成城垣内侧完整的防雨排水建筑设施。
城壕系统
赵王城建有完整的壕沟防御系统,包括城垣外侧的护城壕和南垣以南1000米处的外围壕沟两大部分。长期以来由于考古发现的局限,对于赵王城的城壕情况不太明了。
2005年,通过在西城南垣外侧的解剖发掘,终于明确证实了城壕的存在。西城南垣外侧的城壕,北距城垣基约17~19米左右。断面大致呈倒梯形,口部宽10、底宽2.4、深3.8米。
在赵王城南垣以南约1000米处,发现有人工开挖的东西走向的外围壕沟系统,与赵王城南垣基本平行,依形制结构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段为三条平行壕沟,东段为一条壕沟。西段部分在郑家岗村西,发现3条平行壕沟,间距10米,钻探探明的长度约1100余米。三条壕沟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开掘在生土层中,被战国晚期文化层所叠压。断面呈倒梯形,北侧壕沟(1号)口部宽4.2~4.6、底部宽0.45~0.6米、深2.3~2.6米;中间壕沟(2号)口部宽4.3~4.9米、底部宽0.5~0.6米、深2.3~2.6米;南侧壕沟(3号)口部宽3~3.8米、底部宽0.6~0.7米、深2.2~2.6米。沟内填土分多层,多呈垂弧状堆积。包含遗物有战国时期的灰陶罐、盆、豆及板瓦、筒瓦残片等。根据地层及出土遗物分析,壕沟的年代在战国晚期到末期,其中北面1、2号两条沟的年代相近,最南面的3号沟年代略晚。另外,1号沟北侧发现一排长方形柱坑,3号沟南侧发现有环形附属壕沟以及车辙沟,它们与三条壕沟共同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防御系统。东段壕沟位于郑家岗村东,经过详细钻探,仅发现一条东西向壕沟,已经探明长度有1200余米,口部宽10米左右,深3米左右。
根据考古勘察资料判断,赵王城南郊的这条外围壕沟,向西连接渚河,向东的情况尚不明朗,推测应与东面不远处的滏阳河相连。如此,人工开挖的壕沟与天然河道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了赵王城南面、及东、西两面近郊的壕沟防御体系,并且它们与城垣外侧附近的城壕一起,共同构成了赵王城规模宏大而完整的壕沟防御系统。
赵王城在东周列国都城遗址中的保存情况最好,是研究东周城市考古的重要实例标本。赵王城城垣及防御壕沟等几项田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为研究赵邯郸故城以及东周城市考古提供了最新的实证依据。
文物遗存
陶器多系泥质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纹饰有绳纹、弦纹、云雷纹、米格纹,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记。常见的有陶筒瓦、板瓦、瓦当、空心砖、排水槽、水管、豆、盆、罐和铁锛、货币、铜镞、石夯锤等。货币上铭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阳”。
历史文化
艺文
邯郸文化
在曾经的岁月里,赵王城扮演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郸崛起成为秦汉时期中国五大都市的物质基础。赵王城里曾经上演过众多流传千古的故事: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文臣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武将廉颇攻城野战,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荐、联楚抗秦、围魏救赵邯郸学步将相和等历史典故也都发生在该地。
文物价值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是赵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赵王城的建筑布局,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建筑讲究对称的基本格局,对后世都城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赵邯郸故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物保护
1960年3月4日,赵邯郸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1月21日,邯郸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邯郸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需要,制定《赵王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是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赵王城文物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具体保护管理工作。遗址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文物部门做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
2005年,赵邯郸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个大遗址保护名录。
2013年6月19日,《河北省邯郸市赵邯郸故城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该《规划》明确了赵邯郸故城的规划期限、规划面积及规划目标等,为真实、全面保护赵邯郸故城的历史遗存提供了依据。赵邯郸故城保护区划面积达3547.94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6片,主要包括王城区和郭城区共计830.26公顷,一般保护区在王城,为西城保护范围外西侧片区,南至城市南环路接西环路一线,北至西城西街,总面积139.29公顷。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约2578.39公顷,包括王城区和郭城区,东至郭城地下东城墙遗址以东300米,南至南环路以南600米,西至保护范围西边界以西600米,北至郭城地下北城墙遗址以北300米。
2021年10月12日,赵邯郸故城(含赵王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赵邯郸故城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旅游信息
赵邯郸故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郊,赵王城遗址和大北城遗址两地相距60余米。
乘坐邯郸市公交 604路/游5路可达。
参考资料
赵邯郸故城.邯郸市人民政府.
成语之都 魅力邯郸.中国民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14: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