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
汉语词汇
“踯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í zhú”,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进貌;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词语解释
1、以足击地,顿足,也可称用脚踏地。
宋玉神女赋》曾言:“立踯躅而不安。”
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有言:“虫踯躅不受制。”
③《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 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
王先谦集解:“踯躅,以足击地也。”《宣和遗事》后集:“帝止之不可,但踯躅於地,大哭而已。”
⑤《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须臾,烈焰亘天,皆不胜其苦,哮吼踯躅,皮肉焦烂。”
⑥《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魏犨腾身跨在那兽身上,双手将他项子抱住,那兽奋力踯躅。”
2、踌躇,徘徊不前的样子。
①汉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二:“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
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③明陈子龙小车行》:“叩门无人室 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④清 韩程愈《睢阳袁氏(袁可立)世系谱序》:“越岁,鼓棹而北,踯躅湖上,林 和靖先生相周旋,而与参(袁赋诚)再忽至。”
⑤清 王源 《刘处士墓表》:“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
何其芳《画梦录·墓》:“以后他的影子就踯躅在这儿的每一个 黄昏里。”
3、山踯躅的简称。
山踯躅也是杜鹃花的别名。杜鹃花又名映山红
①唐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②清赵翼《肇璜殁后其子以君手植杜鹃一本见贻》:“一枝踯躅赠留贻,老瓦盆经手泽滋。”
③郭沫若《杜鹃》:“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
花名
杜鹃花:花中西施
学名/拉丁名:Rhododendron simsii & R.spp.
rhododendrons - subgenus Pentanthera、
rhododendrons - subgenus Titsushi
英名:Indian Azalea 、Azaleas
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金达莱、山鹃
通常踯躅花特指---黄色野生杜鹃,而通常人工栽培的杜鹃是没有黄色的(仅有白、红、粉、紫)。记得日本汉字里,杜鹃花就是两个汉字——“踯躅”,大约是从山踯躅这里借去的。山踯躅之名,也有来历的,翻了家里的清刻本《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踯躅,就是徘徊。所以,杜鹃花也叫山踯躅,或者是羊踯躅。山踯躅花瓣入口酸甜,味道很不错,可惜只能尝个一两口,因为我想谁都不愿变成一头踯躅的羊。据可靠说法,山踯躅和曼陀罗花一样,也是古代蒙汗药之源。
种中文名:地桂
种拉丁名:Chamaedaphne calyculata (Linn.) Moench
种别名 :湿原踯躅(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甸杜(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内蒙古植物志)
相关诗作
作品原文
踯躅
枫林翠壁楚江边,
踯躅千层不忍看。
开卷例知归路近,
剑南樵叟为施丹。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甚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他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参考资料
踯躅.百度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1 23:34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