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轭,汉语二级字,读作轭(è),本意是指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引申义是束缚,控制,作动词时通“扼”。该文字在《仪礼·既夕礼》和《荀子·正论》等文献均有记载。
部首笔画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仓颉:KQMSU
Unicode:CJK
基本字义
1.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车,厄声。本义: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同本义 [yoke]
轭,辕前也。——《说文》。段注:“辕前者,谓衡也。”
楔貌如軶。——《仪礼·既夕礼》
三公奉軶持纳。——《荀子·正论
牵牛(牵牛星)不负轭。——《古诗十九首
〈动〉
1. 束缚 [bind]
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谭嗣同《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
2. 控制 [control]
意大利之大部被轭于奥国。——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字形结构
异体字:軶
汉字首尾分解:车厄
汉字部件分解:车厄
笔顺读写:横折竖横横撇折折
轭è影麦‘车上部件,轭首系在车辕前脚横木,轭脚架于马头。’,越南语ách,金尼阁西儒耳目资》ɡě,王力同源字典》ek,郑张尚芳上古音系》qreeɡ。轭:古北欧语[ok]、古英语geoc[jok],古高德语[jox],芬兰语借词作jukko,梵语[ju'gam],希腊语[zu'gon],拉丁语['jugum];古保加利亚语[igo],俄语['igo],康瓦尔语iou,威尔斯语iau;立陶宛语['jungas];阿美尼亚语luc;原始印欧语*[ɟu'gom]。汉语的轭和日耳曼语的轭*[jok-an]同源。金尼阁以ɡ来表示汉语疑母[ŋ-],日语カ行音的浊音ガ行音g-、ŋ-自由变读。在在《西儒耳目资》中许多零声母(影母)字加上了ɡ声母成为了疑母字,这种读音仍存在某些方言(如四川方言)中;普通话的ai、ao、an等音节在四川话中读为ŋai、ŋao、ŋan。麦韵以舌根音收尾,金尼阁ě为入声,可改写为ek;ɡě也就是ɡek和古英语geoc非常接近。疑字本身在《西儒耳目资》中已转化为i-、ni-,其中的i-读和geoc[jok]中之g读[j]是完全一致的。g之读[j]表明,在印欧语中曾发生g→j音转。
古籍解释
广韵》於革切《集韵》《韵会》《正韵》乙革切,𠀤音厄。《正韵》辕端横木,驾马领者。《周礼·冬官考工记》輈人衡任。《注》衡任谓两轭之闲也。《疏》服马有二,一马有一轭。轭者,厄马领不得出也。 《集韵》或作枙。《庄子·马蹄篇》加之以衡枙。
又叶乙役切,音郁。《古诗》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6:24
目录
概述
部首笔画
基本字义
详细字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