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姓,起源于春秋
晋国,得姓始祖是
智果。辅姓是较罕见姓氏,现分布于江苏、山西,
上海、河南等地,人口稀少,江苏盐城市辅氏家族每年的有祭祖活动。
荀息生
逝敖,
逝敖为春秋晋国
大夫。逝敖幼子
荀首,受封于
智(今山西省
永济市西北一带),其后别为
智氏,
智首后担任中军佐,智氏从此成为
晋国六卿之一。智氏六世祖智果因反对智瑶继任智氏宗主,就到晋国太史那改姓,别为辅姓,辅姓从此
薪火相传。
智果为人多智,颇有
政治远见,看人看事
入木三分。智氏宗主——智宣子智申召集族人,选举智瑶为智氏家族的接班人。智果已经预感到智氏危亡的来临,为了保全自己,带领着自己的一小部分族人到晋国太史那注册,改智氏为辅氏,表示脱离
智氏,另立宗庙,因此建立辅氏家族。
东周贞定王初年(公元前468年),晋国卿大夫智宣子(智姓六世祖智申)老了,召集智姓仕宦商议传位于后人之事。 智宣子有两个儿子,智宵、智瑶,当他决定传位于智瑶时,智果说:“智瑶不如智宵!”
智果解释:“
智宵狠在表面,而智瑶是狠在内心,不如立
智宵比较好。智瑶有五大优点:智瑶,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擅长
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
能言善辩,文辞流畅;坚强果断,恒毅勇敢,此五贤别人无法能比,惟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不用仁德去施政,而用以上五贤才能去强行统治,谁能拥护他?如果立智瑶为
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有灭门之祸!”
公元前453年,当智瑶兵败晋阳之后,赵、韩、魏“三家分智”,
智氏家族降临了空前的灾难,智果一支族人因改姓“辅”氏而幸免于难。在秦汉时期,辅姓有部分族人恢复智姓,延续了智姓血脉。
辅公祏(?─624),齐州临济(今山东济南东南)人。大业七年(611年)与
杜伏威一同聚众起事。后转战至淮南,兼并苗海潮、赵破陈等部,势力逐渐壮大。又大破隋将陈棱,攻据历阳郡城(今安徽和县),伏威自称总管,公祏为长史,成为江淮间最大的起事队伍,威震长江两岸。隋亡后,杜伏威归降李渊,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及后公祏打败占据江都和丹阳自称楚王的李子通,遂尽有淮南及江南一带。公祏虽与伏威自幼友善,但拥有江淮之地以后矛盾渐深。唐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长安不归。六年,公祏于丹阳起兵称帝,建国号宋。李渊命李孝慕率唐军镇压。七年三月唐军破丹阳,公祏被杀,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