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果(生卒年不详),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人。出家为僧,居永欣寺(应为
永兴寺:出自
田蕴章每日一字一题),师从
智永。爱好文学,常诵《
法华经》。
隋炀帝杨广早年以晋王为扬州总管,爱其书法,召令写书。智果以为既已出家,不能再为世俗
服役,拒不从命。杨广大怒,将其囚禁于
江都,令守宝台经藏。后
杨广入朝为太子,出巡扬、越,智果上《太子东巡颂》,始得宽释,赐钱一万、金钟两枚,召入东都慧日道场。后终于东都。年六十余其书法近似
王右军,
隋炀帝曾谓其得右军骨。
智果擅长书法,隶、行、草皆工,写铭石尤为
瘦健。其隶、行、草书被唐代
张怀瓘在其著作《
书断》中列为能品,并称:“炀帝甚喜之。工书铭石,甚为瘦健。尝谓永师云:‘和尚得(王)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夫盘骨藏于肤内。’山水不厌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 “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说的是智果的书法筋骨外露,不够含蓄。唐
窦臮《
述书赋(上)》称:“
智永、智果,
禅林笔精。天机浅而恐泥,志业高而克成。或拘凝重,萧索家声;或利凡通,周章擅名。犹能作
缁门之领袖,为当代之准绳。并如君子励躬于有道,高人保志而居贞。”
智果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其书论《
心成颂》。《心成颂》是最早具体分析书法结构的文章,开
欧阳询《
三十六法》、李淳《
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研究书法结构文章的先河,对字的结构的分析,简明扼要而又能抓住要领。《心成颂》见于元
苏霖《
书法钩玄》。全文由“颂”、“注”两部分构成。“颂”为有韵文体,“注”据
严可均《
全隋文》认为“非智果自注”。从单个字的
布白结构,到行与行之间的相互映带,再到整篇的均衡匀称,作者都作了精彩的阐述,为后世书法
结体立下了原则,也为重整体美的
书法美学思想开了先声。清
包世臣认为此文是谈站立时作书的手法和身法,所以有“长舒左足,潜虚半腹”(即站立时写长幅字,右半腹一定会贴紧几案,左半腹侧离几案,左脚舒展向后,这样“气”就不会偏右上浮,从而保证了书写时的自由舒畅)、“回展右肩,峻拔一角”(即右手斜着伸展,如角向前,那么右肩也就必然展开)之说。
荀息,
本姓原氏,名黯,字息。
晋武公灭
荀国,将荀国旧地赏赐给原氏黯为邑,原氏黯别为荀氏,史称荀叔。荀息生
荀逝敖,
逝敖生长子
荀林父,
晋文公以荀林父为中行将,是为
中行桓子,其后称
中行氏;荀林父之弟
荀骓,是为
程文子,其后为晋国程氏;逝敖生幼子
荀首,
晋成公封其于智,是为
智庄子,其后称
智氏。
荀林父、荀骓、荀首为同一祖父,具有
血缘关系,晋国的中行氏、程氏、智氏皆出于原黯(荀息)一宗,荀氏别族,
三姓同源。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
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八世祖
智宽 公元前448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六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