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统一天下后,以富国解民困,轻徭薄赋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简介
输籍法是隋代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
左仆射高颎鉴于兵役、力役、税收、授田等都与户等有关,而当时户等的划分因长吏怠惰,多有不实,于是建议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规定每年1月5日县令出查,百姓300家到500家为一团,
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剥夺许多
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比较完善的
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输籍法,是
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为整顿政治经济秩序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由于史籍对输籍法的记载较为简略,故史学界对这一课题缺乏研究。各类教科书及史学著作对输籍法的解释,往往仅局限于对有限史料的直译。然而,仔细推敲,人们对输籍法的一般理解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推行背景
晋末南北朝几百年的动荡不安,使得户口隐漏日趋严重,世家大族、豪绅富户荫蔽了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如在北方,由于规定未婚只缴半租,有的地方户籍上都不见有妻子的登录。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国家赋税收入因此而锐减。此外,不少农民为了逃避政府繁重的赋税徭役,或在法定服役年龄上弄虚作假,或者干脆隐瞒户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国家正常的赋税徭役,削弱了
中央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使均田制很难在隋有效统治地区内认真付诸实施。
隋朝建立后,着手清查户口,
大索貌阅即是一项重要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
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对在籍编户成员的姓名、出生年月、相貌和身体特征都详细记录在册;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验明正身。隋文帝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
保长、
党长要被流放,处罚相当严厉。同时,为了防治“容隐”,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析籍”)。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貌阅活动,隋朝政府新掌握了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
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的国力。
但大索貌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私家与政府争夺劳动人手的
社会现实,只要政府的赋税徭役繁重,就不可能从改变上有所好转。在这种情况下,重臣高颎在文帝的支持下不得不采取与貌阅配套措施――“输籍法”。“输籍,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
推行由来
总述
自公元581年
杨坚建立隋朝,到公元960年
赵匡胤灭后周建立
北宋,为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家的重建时期。五代时期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这一时期的统计除五代统计停滞不前外,隋、唐统计处于
发展阶段,特别是唐代的统计进入了一个
全面发展的阶段。
貌阅
隋代防止逃避赋役户口的一种措施。隋代为加强对人民的搜刮,严防脱漏户口、隐瞒年龄和逃避赋役,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高祖令州县貌阅:“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即检阅人口的形貌,查核有无低报年龄及
伪报老病的种种情况。并规定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大功(堂兄弟)以下,皆令另立户籍,以防隐匿。计搜得壮丁四十四万三千,人口一百六十四万余。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采用
裴蕴建议,再度貌阅。规定户口有一个不实者,官司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计搜得壮丁二十万三千,人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输籍法
输籍法即输籍定样。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尚书左仆射高颎鉴于“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营私舞弊),文帐出没,复无定籍,难以推校”。②乃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奏请颁布输籍法。隋文帝采用了他的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五百家)或三党(三百家)为一团,根据定样标准划分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征岁差役与
应纳税额,写成定簿。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或抑制士族、豪强占有
劳动人口,从而增加
政府收入,加强
中央集权,为隋代富强奠定了基础。
隋朝改变过去兵民分治、府兵另立户籍的做法。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命令:“凡是军人,可悉
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中央设
十二卫大将军,分统诸府军队,总隶属于皇帝。改革后的府兵及其家属在州县落籍,平时从事生产,实行“寓兵于农”,减轻国家
军费开支,府兵的
统帅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行效果
输籍法的核心是:“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征”。也就是说,输籍法从法律上杜绝了地方官吏营私舞弊现象,使输籍额及每户所承担的情况公开化;输籍法系“轻税之法”,农民作为政府的均田户较作为“豪室”的隐户,所受的剥削程度要轻一些。应该说,高颎的改革抓住了当时问题的关键。输籍法实施后收到了预期的成效,“自是奸无所容矣” ,也就是说隐户和隐瞒岁数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输籍法即轻税之
法的实行,是隋代从政策上对个体小生产农业及其家庭
手工业的保证,它保证了政府对赋税徭役的获得及对
编户齐民的
有效控制。
隋文帝杨坚推行
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开皇三年,清理出阴漏丁男44.3万人共计164.15万口。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
容隐。于是
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将从豪强手里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贫苦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
另外还根据宰相
高颎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即由
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
在大索貌阅的基础上,
隋文帝又接受大臣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规定每年正月五日,由县令集合里正、乡长、
党长输籍定样,决定每户的征课。自此以后,
赋役根据人口状况由政府统一决定,地方官吏要在这上面作文章就很困难了。
封建国家和地方豪强之间在对人口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隋朝政府积极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措施,从豪强士族手中把大批户口收归政府控制,打击了大
地主阶级的兼并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