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即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新年”。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
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
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中国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
小年和
大年的习惯,并且小年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别相差一天。
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把
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
除夕再把
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
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
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从
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龙抬头)。
这节日的习俗是“喝
腊八粥”。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
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
腊八蒜,吃
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
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
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
除旧布新、阖家团圆、
祭祀祖先的日子,与
清明节、
七月半、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
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即
农历新年,是一年之
岁首、传统意义上的
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
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
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小正月、
元夕或
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
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