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称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系指在病变的细胞或间质组织中,出现均匀一致、无结构、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在
HE染色切片中呈嗜
伊红均质状。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
常见于纤维
瘢痕组织、纤维化的
肾小球,以及
动脉粥样硬化的
纤维性瘢块等。此时纤维细胞明显变少,
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半透明均质,失去纤维性结构。质地坚韧,缺乏弹性。
玻璃样变的发生机制尚不甚清楚,有人认为在纤维
瘢痕老化过程中,原胶原蛋白分子的交联增多,
胶原原纤维也互相融合,其间并有较多的
糖蛋白积聚,形成所谓玻璃样物质;也有人认为可能由于
缺氧、炎症等原因,造成局部pH升高或温度升高,致使原胶原蛋白分子
变性成明胶并互相融合所致。
这种改变常见于
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此时,可能是由于细动脉的持续性
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高,
血浆蛋白得以渗入
内膜,在
内皮细胞下凝固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此外,内膜下的
基底膜样物质增多。这些改变使细动脉的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狭,甚至
闭塞,此即细
动脉硬化症,可引起肾及脑的缺血。
细胞内玻璃样小滴
变性。这种情况常见于
肾小球肾炎或其他疾病而伴有明显蛋白尿时。此时肾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可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红染小滴,这是
血浆蛋白经肾小球滤出而又被
肾小管上皮细胞吞饮的结果,并在
胞浆内融合成玻璃样小滴,以后可被
溶酶体所消化。此外,在酒精
中毒时,
肝细胞核周胞浆内亦可出现不甚规则的红染玻璃样物质。电镜下,这种物质由密集的细丝构成,据认为可能是
细胞骨架中含角蛋白成分改变的结果,并被称为
Mallory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