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历史沿革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到1992年已发射13颗。这种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的性质是一致的,只是它工作寿命短,只有5~15天,但是可以回收。它是小椭圆近地轨道,近地点175千米~210千米,远地点320千米~400千米,倾角为57度~70度,周期90分钟。卫星观测覆盖区域在南北纬70度之间,覆盖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约为中国的两个版图之广。
卫星直径2.2米,高3.14米,圆锥体,重1800千克~2100千克。星载可见光照相机遥感仪器,能获得大量对地观测照片,具有分辨力高、畸变小、比例尺适中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领域,包括国土普查、石油勘探、铁路选线、海洋海岸测绘、地图测绘、目标点定位、地质调查、电站选址、地震预报、草原及林区普查、历史文物考古等多个领域。1992年8月9日下午4时,中国发射了一颗工作寿命已延长到15天的返回式遥感卫星。
中巴卫星系列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CBERS-01)经过方案、初样和正样等研制阶段,于1998年8月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随后,进行了力学和空间环境的地面模拟试验,于1999年10月14日由CZ-4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CBERS-02)星在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进行总装测试,于2003年10月21日由CZ-4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在轨测试后于2004年2月12日正式交付使用。它接替01星继续为中巴两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02星在轨运行稳定。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星(CBERS-02B) 星于2007年6月14日在北京完成相应准备工作,进入为期二十天左右的大型试验阶段,7月29日下午在北京通过出厂审定,已于9月19日11 时26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
2024年10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遥感卫星”系列
2006年4月27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9次飞行。
2007年5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号”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9次飞行。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三号”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2008年12月1日12点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四号”送入太空。“遥感卫星四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13次飞行。美国把“遥感卫星四号”称为“尖兵8号”。
2008年12月15日11时22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五号”成功送入太空。
2009年4月22日10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遥感卫星六号”送入太空。
2009年12月9日16时4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七号”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2009年12月16日15日10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遥感卫星八号”送入太空,搭载火箭升空的中国首颗公益小卫星“希望一号”也顺利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
2010年03月05日12时5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九号”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2010年8月10日6时49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遥感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
2010年9月22日10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一号”。
2011年9日11时2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二号”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天巡一号”卫星。“遥感卫星十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
2011年11月30日凌晨2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三号”。
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三号”卫星送入太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2年 5月10日15时6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四号”送入太空。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天拓一号卫星。
2012年5月29日15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五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2年11月25日12时0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十六号”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
2013年9月2日凌晨3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七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3年10月29日10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八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3年11月20日11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九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4年8月9日13时4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号”送入太空。
2014年9月8日11时2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
2014年10月20日14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二号”送入太空。
2014年11月15日2时53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三号”送入太空。
2014年11月20日15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四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4年12月11日,搭载“遥感卫星二十五号”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2014年12月27日11时2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六号”送入太空。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2015年8月27日10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七号”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的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2015年11月8日15时06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八号”卫星发射升空。该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2015年11月27日5时24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2016年5月15日10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
2021年7月3日10时51分,第一颗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截至发射时间,“内蒙古一号”是全球幅宽最大的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
2022年2月27日,“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2022年10月15日3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11月15日9时3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11月27日20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12月15日02时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1月13日15时0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七号卫星和搭载的试验二十二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2月24日12时0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1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3月31日14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2023年4月2日4点48分,以张家港城市命名的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首飞箭在LC-1XX场坪发射台点火起飞、成功发射将一枚遥感卫星送入。
2023年7月27日4时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80次飞行。
2023年8月21日1时4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高分十二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高分十二号04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微波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2023年8月31日15时3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9月7日02时1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86次飞行。
北京时间2023年9月10日12时3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9月17日12时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年9月27日04时1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5日8时2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90次飞行。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4日04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92次飞行。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0日9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2月23日19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星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
2024年4月3日6时5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二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5次飞行。
2024年4月15日12时1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四维高景三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4月21日7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二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7次飞行。
2024年5月20日11时06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将北京三号C星星座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8月16日15时3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低轨星座系统新技术试验。
2024年9月3日09时2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低轨星座系统新技术试验。
基本种类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以搜集气象数据为主要任务的遥感卫星,为气象预报台风形成和运动过程监测、冰雪覆盖监测和大气与空间物理研究等提供大量实时数据。气象卫星按轨道特点可分为太阳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两类。①太阳同步卫星绕地球南北极附近和跨越赤道上空运行,美国的“泰罗斯”号(TIROS)“诺阿”号(NOAA)和“雨云”号(Nimbus)卫星都属于太阳同步气象卫星。②地球静止卫星在赤道上空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状态。80年代美国发射的三颗“地球静止实用环境卫星”(GOES)(分别处于地球西经 75°、135°和东经75°的赤道上空),欧洲航天局发射的“气象卫星”(METEOSAT)(位于 0°经度的赤道上空)和日本发射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位于东经140°的赤道上空)都属于地球静止卫星,它们构成全球性的气象监测网。
“泰罗斯”气象卫星
有的国家从60年代就开始进行气象卫星试验,这类卫星逐步形成运行性系统。美国早在60年代先后发射的TIROS 系列卫星和“艾萨”(ESSA)系列卫星中有两颗卫星能分别提供每天的直播和记录回放的全球电视图像。70年代前期发射的“艾托斯”(ITOS)和“诺阿”号卫星是第二代气象卫星,它们载有直播和记录回放电视摄像机和辐射计,能提供每昼夜相隔12小时的图像,并从ITOS-D开始增设了甚高分辨力辐射计、中分辨力辐射计和太阳质子监测器。1978年开始发射的TIROS-N和NOAA卫星是第三代气象卫星,它们载有先进的甚高分辨力辐射计、高分辨力红外辐射探测器、同温层探测器、微波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和监测质子、电子和粒子的太阳环境监测器等仪器。美国于60和70年代发射的“雨云”号卫星装有多波段微波扫描辐射计、同温层和散逸层探测器、紫外和臭氧检测器、地表辐射计量仪、海岸带彩色扫描仪和其他大气探测仪器,以便进行大气层的日常监测和进一步发展对行星大气和地球环境观测的先进技术。1966年以来发射的一系列“国防气象卫星”(DMSP)可提供实时的军用气象数据。1974年以来发射的GOES卫星主要装有可见光和红外旋转扫描辐射计,在可见光波段可提供二维云图,在红外波段既能测出地表和云层顶部的温度场,又能获得大气温度和水汽分布的三维结构。苏联于60年代开始发射的“宇宙”和“流星”系列太阳同步气象卫星,装有中分辨力辐射计和广角照相机,为苏联和东欧各国提供气象数据。
地球卫星
资源一号(ZY-1)地球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以搜集地球资源和环境信息为主,“子星座”号载人轨道飞船上拍摄了地面照片,发现其中具有丰富的地球资源和环境信息后就开始发展“地球资源卫星计划”,1972年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后改名为“陆地卫星”1号(LANDSAT-1)。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前期,又相继发射“陆地卫星”2、3、4、5号。“陆地卫星”能提供周期性相对廉价的遥感数据,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陆地卫星”的遥感数据已广泛用于土地森林和水资源调查、农作物估产、矿产和石油勘探、海岸勘察、地质与测绘、自然灾害监视、农业区划、重大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以及对环境的动态监测等。到1984年,中国等许多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建立陆地卫星地面站,这些地面站几乎覆盖了全部陆地面积。
陆地卫星
“陆地卫星”是绕地球南北极附近运行的太阳同步卫星,具有接近圆形的轨道,在上午9时30分左右从913公里(“陆地卫星”1、2、3号)或804公里(陆地卫星“4、5”号)的高空跨越赤道“陆地卫星”1、2、3号每隔18天覆盖地球一遍;“陆地卫星”4、5号每隔16天覆盖地球一遍,相邻条带相隔的日期为7~9天。卫星装载的多光谱扫描仪(MSS)、返束视像管摄像机(RBV)和专题制图仪(TM)等遥感器从北向南每次可扫描 185公里宽的地面条带。用两个 RBV相配合来拍摄地面的全色图像,其分辨率比用MSS提高一倍。TM的图像数据量为MSS的11倍,由于包含红外波段,并且几何精度和辐射精度都比MSS的高,因此TM的信息和图像质量都比MSS的好得多。装有宽带磁带录像机的“陆地卫星”,根据航天中心的指令可录取世界上任何地方的MSS和RBV图像数据,当卫星运行到地面接收站上空时便回放收取。卫星还装载数据采集系统,以收集遥测数据并把它转发给数据处理中心。卫星也可以不装载录像机,在地面接收站接收范围以外收集到的遥感图像数据,将通过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传输到地面接收处理站进行处理。
海洋卫星
海洋卫星以搜集海洋资源及其环境信息为主要任务的遥感卫星。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对气象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卫星遥感研究海洋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于1978年发射的“海洋卫星”A号(SEASAT-A)装有高度计、L波段侧视雷达散射计微波辐射计可见光红外辐射计遥感器,接收和记录了相当数量的遥感数据,特别是侧视雷达图像数据。卫星上的合成孔径侧视雷达能昼夜工作。雷达波穿透云层和浓密的植被获取地表图像。它能鉴别冰雪和水,在研究海洋浮冰和陆地积雪、地质构造、洪水泛滥淹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主要功能
⑴ 民用遥感卫星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所以遥感卫星的发展要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遥感卫星的效力,同时也能为遥感 卫星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印度、加拿大等国空间技术基础并不很好,起步也较晚,但他们抓住与其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遥感卫星,将有限资金集中于重点项目,使卫星系统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和科研活动,因而取得很好的效益。
⑵ 遥感卫星30多年前就已发射,但卫星遥感技术真正推广应用并取得效益还主要在近10多年。这是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遥感数据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遥感卫星虽产生于空间技术,但其属性更接近于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获取、传播、处理与应用。所以遥感卫星的发展应同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使遥感卫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⑶ 虽然一些空间大国在遥感市场上能提供多种遥感数据源,但许多国家还在积极发展自己的遥感卫星系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外的数据很难符合用户具体要求,尤其实时性、连续性常不能保障,另外价格昂贵难以承受,而且还受国家关系等其他方面的制约。发展自己的系统则拥有充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⑷ 小型遥感卫星成为重要的发展潮流,许多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小卫星起步,推进本国遥感卫星及其应用的发展。小卫星不仅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而且有很大灵活性,可根据需求发展专用的系统,也可组成星座满足不同的观测要求,这代表了新的、大众化的技术发展模式,具有很大潜力。
⑸ 综合性大型对地观测平台反映了大规模综合使用遥感数据的特点,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环境和气候,需要全局性、系统性、连续性及综合性的观测数据,卫星应用的分类界限也不明显,综合性大型观测系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光学遥感微波遥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成像光谱仪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可从几十甚至几百个谱段获得精细的光谱信息,结合实验室的光谱数据库可直接对地质、植物、水的性质与结构进行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则能穿透云雾,甚至部分植被和土壤,全天候全天时观测,并能通过多频、多极化、多入射角等手段提高对目标的识别能力,两种遥感器的应用和相互结合将开创遥感应用的新局面。
⑺ 遥感卫星商业化是近几年来人们关心的热点,由于遥感卫星数据本身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以及市场的特殊性,要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是很困难的。遥感卫星可以在气象、灾害监测、资源和测绘等应用方面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但主要受益的是整个国家和广大公众,如果遥感数据完全变成商品则会限制其应用效益。遥感卫星中最有希望实现商业化的是资源卫星,spot卫星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spot的经验告诉人们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完善服务。
⑻ 发展遥感卫星对于中国这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和灾害频繁的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遥感卫星能有效地服务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工作,因而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对遥感卫星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国外的发展概况
美国
美国为世界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61年第一颗气象卫星,到1972年第一颗陆地观测卫星,再到1978年第一颗海洋卫星,以及未来的“地球观测系统”(eos),美国遥感卫星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遥感卫星的发展体现了美国发展空间技术一贯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从战争中学来的经验: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从“阿波罗 ”计划获得的经验:通过大型工程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美国正从通信卫星产业化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开发遥感卫星市场。
美国小卫星技术倡仪中的lewis和clark卫星就是以美国历史上西部创业者的名字命名的,并准备发展一系列新技术,如gps定位、光纤数据总线、公用容器氢镍电池、先进的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反映了其保持技术领先、不断创新的特点。当然,美国的发展战略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为基础的,适用于美国的条件和发展需要,别的国家难以效仿。
欧洲
欧洲在卫星技术发展中曾得益于美国,也曾受制于美国,因而欧洲努力发展适合欧洲需要的遥感卫星。“欧洲遥感卫星”(ers)成功地提供了高质量的、当时全世界较缺少的微波遥感数据,促进了遥感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在对地观测领域的地位。
欧洲发展遥感卫星最大的特点是国际合作,例如参加ers计划的有来自12个国家的约60个企 业和科研部门。所以欧洲在国际合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各国去学习借鉴。
1995年10月18日~20日在法国图卢兹欧空局部长级会议上讨论了欧空局未来对地观测活动的发展战略。过去20多年欧空局对地观测活动取得了更大成绩,气象卫星meteosat系列和遥感卫星ers-1、2获得了很大成功,在欧洲及全世界卫星遥感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 技术的发展、应用的推广,卫星遥感市场迅速扩大,各种遥感需要不断增多。这种形势下欧洲感到有必要制定新的长期发展战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此欧空局召集各成员国研讨制定欧洲今后25年的空间对地观测发展政策。
这个政策框架包括2000年后欧洲对地观测活动的发展战略(即envisat卫星发射后的活动)。其主要基础是“双使命战略”,即“地球探索者”任务和“对地观察”任务。目标是提供连续的多时期、多分辨率全球覆盖,为各方面的用户提供地球环境和资源信息。
欧洲的主要目的有5项:
⑴ 从区域和全球范围全面研究和监测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⑵ 监测和管理地球上的资源,包括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
⑶ 继续提供并不断改进世界范围的气象服务;
⑷ 提供信息进一步认识地壳结构和动力特性;
⑸ 提供紧急事件的观测数据。
从世界范围遥感发展考虑,欧洲对地观测系统必须能提供多学科的数据,包括大气成分及动力学数据、地理、地质、海洋、冰和植被等数据,并考虑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如大气/陆地/ 海洋之间的关系等。同时继续重视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遥感服务,如气象、作物估产和海岸带监视等。欧空局未来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强人们使用遥感数据的意识和水平,扩大应用规模,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是根据需要提高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如提高数据精度,缩短重复观测时间,保证数据快速和连续交付等。为满足未来卫星遥感发展的需要,欧空局从多目标模式转到双使命战略上。
地球探索者”任务认识地球系统的各种过程,深入研究地球环境、气候等现象,任务包括:(1)地球辐射测量任务研究地球辐射平衡,以及同气候的关系;(2)降雨测量任务观测降雨量,特别是在热带地区;(3)大气动力学研究观测大气三维风场,尤其是在对流层和同温层;(4)大气断面测量,观测对流层和同温层温度断面,用于气候研究;(5)大气化学探测任务探测大气中化学成分;(6)重力场与海洋环流观测任务建立高精度全球或区域地球重力场大地水准面模型;(7)地磁测量探测地球磁场;(8)地表过程及关系了解地球/大气之间的生物化学过程等关系;(9)地形测量,观测海洋、陆地和极区冰的地形。
“地球观察”任务针对各种实际的具体应用提供观测数据:(1)海岸带观测,包括水深测绘、漏油监测、海况预报、渔业、海岸侵蚀与陆地利用,以及内陆江潮的观测与洪水监测等;(2)冰探测,冰区监测与动向预报;(3)地表探测,农业作物监测与估产、林区监测、土地利用、地形测绘等;大气化学成分探测臭氧层监测、同温层成分监测等;(4)海洋观测,海况监测与预报。
俄罗斯
俄罗斯航天技术以军事工业为基础,过去遥感卫星发展常基于国防的需求,有许多系统是军民合用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世界其他遥感系统,例如,其遥感卫星系统的工作频率 、信号格式和数据格式等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俄罗斯在国际合作和市场开发方面遇到一些问题。自8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努力将俄遥感卫星系统融入世界遥感卫星系统,已同美、法、德、印等签订了合作协议。1993年俄航天局研究制定新的遥感卫星计划,认为可以推动俄罗斯遥感卫星系统发展的综合办法有以下几种:(1)协调俄罗斯科学和业务遥感计划,使之与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研究和采用的原则和条款一致;(2)把俄罗斯流星号卫星纳入eos;(3)把俄罗斯的goms卫星纳入美国、欧洲和日本地球静止卫星星座;(4)在俄罗斯遥感卫星上搭载外国仪器,例如,资源-o2系统适合搭载3颗各重50 kg的卫星;(5)着手遥感器现代化计划,以提供与国际用户接受的兼容数据格式和标准;(6)分发资源-f(和其改进星)及军事卫星获得的地球图像。
2024年3月31日,俄罗斯成功发射了“资源-P”四号地球遥感卫星。
日本
未来日本地球观测计划的战略如下:(1)致力于地球环境监测和增加地球系统的科学知识;(2)加强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地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3)促进国际合作;(4)促进地球观测卫星和数据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环境探测的数据要求包括:臭氧的减少、全球变暖、酸雨、空气污染、海洋污染、飓风、沙化和火山爆发等。在使用方面要求发展:灾害监视、制图、农业、林业、渔业、城市环境建设、海上和空中运输以及自然资源勘探。
观测项目包括:(1)大气动力学/水和能量循环大气温度、风、水汽、云、降雨量和能量收支;(2)海洋动力学海面温度、海面大地水准面和海水盐份;(3)大气化学温室气体、臭氧和其他气溶胶等;(4)海洋生物学海洋水色/海洋生物;(5)冰和雪雪盖等量的水、冰盾等量的水、冰盾高度和海冰分布;(6)陆地陆地覆盖(植被等)、土壤湿度、地形、地质和地表温度。
日本计划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共同搞一个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合作计划,日本准备提供mos、jers、adeos及alos卫星的部分数据,促进这些地区遥感应用的发展。
至2010年日本将研制和发射18颗卫星,相应的遥感器36种,用于地球环境监测和发展经济。尤其要研究发展诸如卫星轨道转移、用于灾害监视的遥感器指向机械装置等方面的技术。计划研制和发射的18颗卫星包括极轨卫星、大倾角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印度
印度遥感已走过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虽然印度航天技术起步较晚,经济条件也有限,但它利用有限资金重点发展了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遥感卫星系统,并将积极争取外援与自主发展相结合,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发展,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遥感卫星及应用系统, 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美国地球观测卫星公司(eosat)已同印度签订了协议,由该公司的norman地面站接收“印度遥感卫星”(irs)的数据。印度还利用它的irs图片与法、德 、欧空局等交换图片,并探讨与美国航宇局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在“地球使命”计划中发挥作用。
印度空间活动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政府对空间的投入逐年增加。
印度发展遥感卫星的另一特点是重视应用。印度建有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nnrms), 综合管理遥感卫星数据的应用,通过全印度23个州遥感中心和5个区域的遥感中心,以及众多的科研和应用部门广泛开展遥感卫星应用活动。例如,每年两次用遥感卫星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估测农作物产量和水果的产量;进行灾害与环境监测;用于土地利用与保护等,这些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度又新建了一个国家级的自然资源信息系统(nris),加强遥感卫星与gis的结合和应用,nris已成为nnrms的核心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8: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