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淳熙三年(1176年)以前,遵义老城居住着土民穆氏家族,故称穆家川。由于这片土地非常肥沃,庄稼繁茂、果实满园,土地面积宽广,背倚龙山,南靠红花冈,前临湘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杨氏第十二代
土司杨轸看上这里以后,迁治所于此,建立
官衙,修筑防御,从此开创了老城建城的历史,老城也从此成为黔北政治、经济、中文的中心。
十三世
杨粲继位后,大力发展生产,修桥筑路,招纳闲才,营造播州盛世,经过百年的努力,老城渐成街市(特别是大十字至北门之间)。除西门外,东、南、北、水洞等几个衙门都有大路可通。
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成三街六巷、九狮子景观。三街即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狮子指石狮,当时老城内大石狮子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门、庙宇,均有石狮相配,但老城玉皇观独缺一只,故有九狮子单数的笑谈。老城何家巷口建三官楼,系木结构,跨街而建,是当时遵义最高的建筑,有“危楼百尺,耸入天际,称胜遵城”的描述。明清时期,城墙不断加固,城区范围也逐渐扩大,清代达成最大规模。南至碧云路、东至湘江沿岸、北至宾馆后门、西至大龙山、老鸦山脊。城内行政建置已有十卡、七党、二十仿。
清
乾隆年间,遵义知府陈玉臀倡导引桑种蚕,建蚕室于城东门外白田坝,并展开交易,新城渐渐发展,形成街市,直至建城。始有新老二城之分。
八百年,数不清有几个王朝的变迁,更看不过来的是多少“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更迭。八百年,足以让一个家族强盛又式微,然后销声匿迹。八百年,足以让一个国家兴起又衰败,然后变成废墟。
站在湘江河畔,迎着河风的轻吻,仿佛又听到远古的先民们正喊着剽悍的号子顺流而下,看到那些贤惠而泼辣的女人们在河边大力地捶打着衣裳。人们聚河而居,靠河而食,几百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造就了一座城市的雏形。 如今,当年的土著居民早已湮没无闻,当年的穆家寨也不复存在。 只有那条绵长的湘江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在如瀑的阳光下点染着粼粼波光,在婉约的河风中摇曳出青春的姿态,仿佛在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曾经的沧桑巨变。 曾经威严的仪仗,曾经不凡的府邸,曾经不可一世的土司们,都已随历史远去。只有老城犹在,但它已不再专属于某个贵族,它张开手臂接纳每一个泥腿子,每一个翻身的遵义老百姓。 走出历史,走过记忆,我看到一个崭新的老城。 仿佛一棵老树,一夜春风吹开满树花朵。仿佛一坛老酒,窖藏多年终成人间佳酿。 老城,仿佛在一夜之间,重现青春的
笑靥。
熙熙攘攘的步行街,鳞次栉比的大小商店,错落有致的房屋设计,极富文化韵味的黔北特色建筑,洁净朴素的青石板路不事张扬却深藏内蕴。这里,从遵义本土特色产品到国际知名的大品牌,从
羊肉粉、
豆花面、
刘二妈米皮到整齐划一的
洋快餐,从装修豪华的酒吧茶楼到湘江河边的简易茶坊。老城,一夜间变得既时尚又本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眼球:购物,去老城;买书,去老城;喝茶,去老城;看美女,还是去老城。老城的美女越来越多,游客越来越多,老外越来越多。
如果说,从前是一幅水墨山水,古韵悠然。那么,今天的老城便是一帧精美绝伦的工笔花鸟,精雕细琢。置身画卷之中,赏落花点点,听啼鸟声声,有踏青的老人,有嬉戏的孩子,还有清山秀水滋养出的黔北女子袅袅行来,……不由人不叹一声:美哉,老城!
华灯初上,夜幕下的老城,依然沧桑得如一位年高德劭的老祖母,将一段古老的童谣娓娓道来。可是,那萧疏银发映衬下的双眸依然清亮如水,那满脸的皱纹竟似菊花般雍容盛开,她依旧用她那宠溺的眼神,温暖的手臂,呵护着一代代遵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