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城
邢台市城市原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邢台古城(邢州古城),古称邢州城、顺德府城,现主体位于邢台市襄都区,历史城区面积4.1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
,是邢台最古老的地名,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当时被称作“井”。公元前17世纪,西方姜姓井族顺河水东移,迁徙到冀南的时候,以族名命地为‘井’。邢地土肥水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黄帝曾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合“井”“邑”二字为一字,这就是“邢”字的起源。
邢台是黄河故道。黄河西来是不争的事实。黄河孕育于258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发展定型于115万年至10万年间,约10万年至1万年间黄河流入邢台古地。黄河,带来生命活力,优化强大了邢台古地的生命世界和生命基因,孕育出邢台古地的人类文明,推动了邢台古地的社会发展,引动了邢台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兴起,并使其繁荣昌盛。
邢台地区在距今几十万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区域在邢台西部山区,尚未进入太行山前冲积扇定居。今邢台城市最初于仰韶早期,起源于七里河与百泉之间的中小型台地之上,其年代上限约为6000多年。至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时代,向西扩张至邢台市区西部,七里河北岸为中心的,海拔90至100米的大型台地之上,也就是今邢台市信都区接近中心城区一带。
5000年前古人类在邢台百泉之地聚井成邑,建立了最早的井市社会,当时族群相聚,井市已现,物贸相易。孟子曾赞曰:“乡间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邢台这种远古社会朴实的人间大同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沙河白塔、临城等几十处古人类文化遗址告诉我们,6000年前、8000年前邢台已经散布着群居生活的族群。5~10万年前山西省丁村的古人类曾经到此游猎,留下烧烤的烟火之迹。20万年前,邢台百泉是天然的动物家园,生活着荾齿象、披毛犀、亚玛象、斑鹿等大型动物。其中成年荾齿象体重达14吨,是古代亚洲地区体型最大的象群。
先商时期
距今约4000年前,先商文化在这里走向繁荣,此时中国已进入王朝时代,邢台市区西部形成大聚落群。约3620年前(葛庄遗址测年结论),邢台市区西部先商聚落群溃缩,结合史料记载当为南下灭夏而迁徙。
约3500年前,商王朝将统治中心由豫北地区迁回此地,这便是历史上“祖乙迁邢(井)”的典故。约3000年前,西周王朝在商旧都井的东侧,建立西周邢(井)国都城,上述两座都城,可能存在局部叠压现象,但核心区和具体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探证。
关于邢台建城历史的起点,最早的文献记载定格在了3500年前商朝第十四任君主祖乙那一页。《竹书纪年》记载:“甲辰九圯,祖乙徒都于邢。”《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商祖乙迁于邢”的记载。
祖乙迁邢的次年,邢地遭山洪冲击。祖乙率领商王室贵族再次作小范围近距离迁徙,并于5年之后,大兴土木建城。这是邢台辖域有史以来首座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王朝城邑规模的城市。
祖乙迁邢是商朝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邢定都后,祖乙以这里为基地,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被后世称为“中兴之王”,从而也揭开了邢台文明的序幕。
历史记载: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为京畿地,经祖辛、沃甲、祖丁等王,历时百余年。
周朝时期
周王朝建立后,公元前1041年,代天子周公在邢台建立邢国。他逝世后,15岁的四子姬苴从陕西周原祖籍地,千里迢迢赴任邢国,以少年之身治理国家,惩恶霸,平民怨,开井田,强国力,带领东方六国,大战山戎(中山国)之敌,收元氏、高邑之土归属邢国,将多次进犯中原的山戎之敌赶往井陉深山,致使山戎人在之后的200年内不敢来犯。周成王闻之大悦,封年轻的邢国侯为元侯之君,享受周王一样的待遇,代表周成王管理东方地区的几十个国家。周成王亲自派人为邢国勘察设计、建造与洛阳城周一样的国家城池。邢国经18侯、历时406年,为邢台历史争得了荣誉。
20世纪90年代,在邢台市相继出土的用牛肩胛骨制成的刻辞卜骨残片、战国时期的陶量和西周时期邢国公室墓地,为寻找古邢国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刻辞卜骨残片,也是河北省出土的第一版带字西周甲骨。经古文字专家解译,认为这是邢国在都城选址进行占卜祭祀时留下的记录。而出土陶量的底部有一个印章痕迹,清楚地显示是一个古代的“邢”字,这也是首次在邢台市本地出土“邢”字器,是古邢城的直接证据。
历史记载: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为邢侯,筑邢城,建邢国,统辖邢地,历时四百余年。
先秦时期
2005年,邢台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期间,在邢国遗址的北部发现一座先秦时期的古城址,这就是鹿城冈城址,鹿城岗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北20公里处的西沙窝村,遗址随地形而建,城的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南北约640米,东西约700米,地面仍保留有高大的夯土城墙,最高处距地面约6米,现存城墙有明显夯痕。
春秋战国
春秋早期,邢(井)国灭亡。春秋晚期至战国,结合考古依据,新的城址继续向东迁徙至邢台市区今京广铁路一带,局部进入今襄都区
东周时期,诸侯纷争,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历史大事,邢台在这个时期一度成为赵国的都城。赵国先后有4个都城,分别是晋阳、邢、中牟和邯郸。约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
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成侯继位。公元前355年,魏国向赵国进献了上等椽木,赵国用这些椽木在邢地建了一个檀台,并修了信宫,邢地还成了赵国的别都,赵国经常在信宫与诸侯会盟,所以邢地又有了一个新名称——信都。以信宫为中心,在尧山一带筑修了柏人城,在临城一带筑修了柏畅城,在柏乡、高邑间筑修鄗城,又在距邢城不远的平乡一带,利用商周时期的沙丘平台扩建为沙丘宫。
历史记载: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邢为赵国信都。
秦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始皇元年),秦始皇在邢台设置了信都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邢台沙丘去世。第二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8年,赵国后裔赵歇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定都信都。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定都襄国。后来,赵歇复称赵王,刘邦再封张耳为赵王,张敖继承赵王。公元前198年,赵王张傲被废为宣平侯,赵国国除。
后赵时期
十六国时期,后赵王朝在战汉城址一带建立“建平城”,该城以目前的依据,核心区大至位于今京广铁路两侧地下,局部进入邢台古城范围。邢台城市经过数千年迁徙,最终落脚于今邢台古城区域,也就是说,邢台市区历史上,有多座城池,并非一座。
秦、汉两代,邢台一带的经济文化已有所发展。虽然到末年的“八王之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但就局部而言,由于石勒的开拓和后赵的建立,邢台城却获得了一次振兴的机会。
公元319年,石勒在邢台称王定都,建立了后赵政权,称襄国。如今邢台人所说的“邢襄大地”中的“襄”,就出自于此。石勒修建襄国城以为京都,石虎改置襄都为襄国郡
这座都城四周有四个子城拱卫,以年号称做“建平大城”。石勒引达活泉水周流城内,城开四门,以北苑作为襄国大市,历经十八年筑建才完工。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因其城墙可卧牛,故又称“卧牛城”。
襄国城前后经历了十八年筑建才完工,史料说城以周礼为制,在城内修建建德宫、建德后殿、徵文殿、单于庭、单于台、东堂、西阁、后六宫、百尺楼、崇训宫、社稷坛,宗庙、挈壶署、藏冰室等,在宫廷外建有四门,南曰正阳门、东曰永昌门,西曰永丰门、北曰止车门。除此在城内还建有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余所小学。在城西起明堂、辟雍、灵台等,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还在襄国近畿建造了水上离宫-澧水宫(今邢台市南和区)等。在永丰城内建设了永丰仓。
石勒死后,石虎自居摄赵王,在襄国城内又建设了观省台(又名观雀台),并筑造太武殿,文献中记载当时的太武殿地基高二丈八尺,东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文石做成,下有密室,可以安置五百卫士。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全用金银玉珠。穷极技巧。除此还在显阳殿后造了灵风台九殿,选数万美女充斥其间。在太武殿西石虎建设了昆华殿。阁上辄开大窗,皆施以绛纱幌。通过数十年的建筑和经营,襄国城内人口达70余万,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石勒统治疆域之辽阔,与曹魏不相上下,这在邢台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公元335年,石勒的堂侄、后赵第三位皇帝石虎将都城由襄国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后赵政权陷入混乱。 公元350年闰二月,真正掌握后赵实权的石闵杀害石鉴和石氏一族,并在邺城称帝。值得一提的是,石闵本姓冉,是石虎的养孙。如今,石闵登基为帝,国号大魏,并把自己的姓改回冉,所以后世将这个政权称为冉魏。350年三月,石虎之子石祗听说哥哥石鉴被冉闵杀死,于是就在襄国自立为帝,并起兵讨伐冉闵。然而不幸的是,351年四月,石祗被部将刘显杀害,石氏后赵灭亡。同年七月,刘显在襄国称帝,后赵政权更换了姓氏。352年,冉魏军攻入襄国,刘显被杀,襄国宫室被焚,襄国的百姓被迁到邺城。
历史记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设郡县,在邢置信都县,属钜鹿郡。
公元前206年,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为常山国都。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改置襄国县,属赵国。
公元212年(汉建安十七年),改隶冀州魏郡。
三国时仍名襄国县,属魏国,隶属冀州广平郡。
公元312年(西晋永嘉六年),羯人石勒纳张宾之策,进据襄国。
公元319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石勒于襄国称赵王,国号“赵”,都襄国,史称后赵。
南北朝时期,襄国先后隶属广平郡、易阳郡、南和郡,北齐、北周时置襄国郡。
唐宋时期
公元六世纪末,伟大的隋文帝,结束了中国四百余年的分裂变乱,建立了继汉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帝国。从而正式开启了隋唐盛世的序幕。这个时期邢窑与大运河的诞生,使隋唐大一统帝国产生了对内、对外重要的双重经济支柱。邢窑的兴盛得益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在邢州东部,运河上重要的中转站贝州(今邢台市清河县西部),因承担邢州瓷器与粮食的运输,逐渐成为“天下北库”。邢州瓷器,从“北库”出发经由大运河,这条帝国的水上高速公路,走向世界各地。那是一个梦幻般的时代,邢州与贝州的总人口,超过100万,正因邢州的重要,这座帝国东部的明珠,先后为邢州总管府、邢州刺史、钜鹿郡和昭义军节度使驻地,曾长期由亲王统辖。
根据宋金文献《梦溪笔谈》、《北行日录》和近年来城内发现的唐五代宋碑刻研究,已发现有明确记载邢州里坊包括“七教坊”、“立节坊”、“成义坊”、“光寿坊”、“义顺坊”、“熙辉楼”等。根据记载,通过现存邢州开元寺等地面文物作为对照“七教坊”“立节坊”“成义坊”“熙辉楼”基本可以确定位置,且坊坊并肩。隋唐邢州城的里坊布局与明清邢台南关的街巷制布局,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的一块活化石,这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也是我们这座城市固有的文化遗产。
后赵灭亡之后,襄国城一带又陷入混乱状态,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邢地置邢州。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襄国郡,治领龙冈。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国郡为邢州。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罢邢州,改钜鹿郡。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复为邢州,龙冈属之。
唐宋时期,邢台以邢州而名,管辖龙冈(邢台)、沙河、任县、柏仁(尧山)、平乡、内丘、南和、巨鹿、青山(内丘和邢台县一部分)等九县。邢州城是州、郡、县的治所,邢州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店铺酒肆林立,在城东北有官办大寺邢州开元寺(今邢台开元寺),西北有华池兰若(今邢台天宁寺),在内轴线上还有龙兴道观,盛唐时期,邢州民户为105873户。
唐代时邢台是全国贸易中心之一,邢台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交通要塞,东面为隋唐大运河,因临近大运河,清河城(今邢台市清河县)有“天下北库”之称,城内富庶繁荣。在邢州城的北面有内丘城(今邢台市内丘县)筑有邢窑,以盛产白瓷为主,邢白瓷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易商品之一。邢台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约在七世纪中叶,一些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邢台,在邢台的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以此为形象的陶俑即为证据。
唐朝中期邢台生产的邢州白瓷,白如雪,薄如蝉翼,是朝廷的贡品和丝绸之路上的珍品。打破了自商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确定了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大唐帝国专门在邢州成立瓷贡院,管理监督烧造贡瓷,与南方茶贡院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宋代的邢州城,已是中国北方进行商业贸易的主要市场,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尤其是北宋时期,因金军的侵扰使邢州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邢台成为北方军事重镇之一。
在这座上古时期因“土肥水丰,百泉竞流”而建城并得名的城市,历代建设者都善于利用邢台周边的水系和文化环境建设园林景观,达活园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片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的园林景观,由当时的邢州刺史柳开浚建亭植柳而来,“七十二河涵水灵,广源流伏涌郊垌。潭开五亩玻璃镜,林绕千山翡翠萍……”成为一郡之胜。如今,达活泉公园经过修缮扩建已成为河北省最大的市内公园。
历史记载:
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废郡立州,复改襄国郡为县,曾隶洺州。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襄国县改称龙冈县。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邢地置邢州。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襄国郡,治领龙冈。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国郡为邢州。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罢邢州,改钜鹿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复为邢州,龙冈属之。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在邢地置邢州,治龙冈县。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
1119年(宋宣和元年),罢邢州,置信德府。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赵佶合古“邢”字和邢侯所筑“行台”之“台”二字,改龙冈县为邢台县,隶属信德府。自此由“邢台”之名。
1125年(宋宣和七年)邢为金地。
1129年(金天会七年),改信德府为邢州,邢台县为邢州治。
金元时期
金元王朝时期,金朝曾统治邢地106年,邢台古地就成了民族斗争、民族撕裂和民族融合的前沿,人民饱经苦难。以刘秉忠为代表的邢州人,虽然服务于金蒙异族,但坚持、传承、传播、渗透汉民族文化,成功地改变了蒙古贵族的官政文化习俗,实现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蒙汉共治,让汉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延续。邢台为大元帝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度成为元帝国的样板富裕之州。
在蒙、金争夺中原大战中,邢州大地战火弥漫,把邢州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不少人死于战火,人口锐减,金代曾拥有十万户的邢州,到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汗统治大蒙古国时,邢州只剩下一万五千户。《顺德府志》载:当时邢州“千里萧条,为之一空,城中才百余家,皆以土塞门,穴地出入……官吏者,亦昼伏夜出……人谓之鬼衙,甚至弃印而去。”挣扎在苦难中的邢州百姓希望改变现状。
刘秉忠张文谦等邢州大臣的倡导下,忽必烈试治于邢,派蒙人脱兀脱为推事官、李惟简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邢州安抚副使,赵良弼为募僚长,治理邢州。通过选贤任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不久,邢州出现新气象,逃往他乡的流民纷纷回到邢州,此事史称“邢州大治”。经过张耕、刘肃、赵良弼、郭守敬等人的苦心经营,邢州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户籍由一万五千户发展到三万余户。明万历年间《顺德府志》载:邢州经过治理,成为“老幼熙熙,遂为乐郡,邻郡望之,如别一国土者”的乐园。
元朝时期的邢州古城西靠太行山,北傍白马河,南依七里河,位于一山两河夹带形成的冲积平原的前沿。城外近郊西北一带,龙冈突兀,冈坡周围散布着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和野狐泉,大小不等的四汪连接莲花池,水波荡漾,上下粼光。达活泉、野狐泉溢出所形成的两条天然水道,加上从城西山麓流泄形成的沙底河,在古城北门外形成三水,三水交汇后又成鸳水(今牛尾河)。这城北三水,经过青年时的郭守敬主持修复,各分其道,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行人。经郭公倡议引达活泉水入城,一脉清水穿街走巷,岸边垂柳依依。古城东南方向,则有流珠、晋祠、黑龙潭、狗头泉等大小“百泉”之胜,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水乡面貌。当时的邢州,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泉城。越过城东一带的水网密布地区,便是盛产谷子、小麦,号称“米粮仓”的平畴沃野。
邢州是蒙元时期全国的“首治之区” ,1262年(元中统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帅府。同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特取《易经·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升邢州为顺德府,直接隶属中书省
邢州改为顺德府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邢台城内出现了大开元寺、净土寺、天宁寺三大佛教寺院;龙兴观、通真观、城隍庙三大道教庙观;邢台县文庙、顺德府文庙、武庙等儒家建筑。在府城中心,则以清风楼为城市景观地标,与其后的顺德衙,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建筑群组。“顺德十二景”中的“郡楼远眺”“古刹春游”“达活龙湫”等著名景致至今流传。
元代时,蒙古族所迁居民多居住于邢台城外,逐渐形成了以回族为主的民居聚落。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回族擅长于畜牧业和经商,以及皮毛加工。从对邢台南关的考察来看,这里形成了马市街、牛市街、驴市街、靛市街、花市街等并以回族为主的聚居区,建有多所清真寺,并且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以擅长的经商和加工皮毛为主的生活方式。有民俗专家考察后,南关一带饮食极有特色,以牛羊肉加工如正义号牛肉,牛肉麻子面、馅烧饼、油炸面食等而形成自己的饮食文化。
历史记载:
1262年(元中统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帅府。同年九月,改邢州为顺德府。
1265年(元至元二年),改顺德府为顺德路,隶属中书省。
明清时期
明清之际,邢台市称谓顺德府,为畿南重地,已经形了府城的级别。城内店铺如林,商贾如云,日进斗金,富甲一方。据清人谷鸣球《土寨纪略》:顺德府南关“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后来为了保护外城集市的居民,以防乱民盗匪扰乱,为此开挖了围寨河,加筑了寨墙,形成了内城和外城结合的空间布局。城垣之上共建有城门楼,奎星楼、箭楼、角楼27座,可以通行的瓮城门每门三重共12道。
明清时期的邢台古城中心区域在古城偏南,即以府衙、清风楼为中心,呈东西对称,南近北远之格局。往东有府前东街、东门里通东门、东关,往西有府前西街、西门里通西门、西关,往南有府前南街通南门、南关,北街称长街,在府衙偏东处,往北通北门、北关。府衙、县衙,府、县文庙、贡院均在南部。较大寺观如开元寺、天宁寺、龙兴观位居北部,周围仍为耕地。城内市场多交易贵重物品如金银、珍珠、首饰等,沿街尤多坊表。
邢台外城以南关的十字街为中心,即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驴市街。这一带多为手工业作坊、货栈和商店。每逢集市,各街巷均设有专业市场,是邢台的商业中心。
据《顺德府志》记载:邢台古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明代之前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林恭任顺德府知府时,对城墙进行了扩建,增筑四隅城堞,走箭楼,并在东南北三门外筑三座石桥,改题东门为宏济门,南门为来薰门,西门为挹秀门,北门为承恩门。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郡守杨浩重修四门,东名朝阳,西曰阜安,南名通远,北曰拱辰。清咸丰三年(1853),顺德府为防御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南关筑围寨墙,名外城或小城。瓮城二重,并在城门上起层楼,东门称朝阳,西门为阜安,南门为通远,北门曰拱辰。
明嘉靖元年(1522年),当时的顺德府主官王言重对此城进行重修。3年后当地人又在城濠两侧种植了柳树千余株。关于这一次维修,实际上只是一次例行维护。夯土城墙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城墙建筑的主流。夯土虽然拥有极强的可塑性但其抗风化程度却不及砖石。所以,每隔一些年就需要将表面残损刮去,进行重新夯土加固。
明万历十年(1582年),郡守王守成增砌砖石,围13里20丈,石基高1丈,砖面高3丈5尺,厚6丈有余,又于4角4门增建了3条马道。东门名望齐,南门名率宾,西门名归安,北门名国士。王守诚修城的功绩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将城墙易以砖石,以青石为基础,“石基高丈,砖面三复,厚入七进,高三丈五尺有奇,”第二是将城墙从原“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第三是建有楼台警铺,于四隅增修马道。第四疏通城隍,使其更深且阔,并在堤上筑墙以防剪伐。顺德府推官王宣化又植柳树千株。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在顺德府知府王守诚住持下,顺德府城开始大规模建设及整修,工部拨付顺德府修城经费49090两白银,工程首先将原来的夯土城墙表面包转并在城墙基础外垒砌抗风化和潮湿能力更强的条石。第二是将城墙从原“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第三是建有楼台警铺,于四隅增修马道。第四疏通城隍,使其更深且阔,并在堤上筑墙。随后顺德府推官王宣化又植柳树千株。新顺德府城周十三里20丈。有东西南北四门各四重,另有小北门一座,共计城门17道,城墙上建有城门楼4座,箭楼14座,角楼4座,总计城门楼、魁星楼、箭楼、角楼27座。而这次建设,确定了顺德府府城最终的状态,在此后的数百年岁月中,邢台城历经数次维护,但都是在此城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改建。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府张延廷在城隍周围广植柳树,引达活、牛尾二河之水周流街市。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顺德府画图筑建关城“以成不世之功”。关城由关墙与关河组成,明代筑修的关城为夯土墙,关城周长7里,高2丈2尺,基厚3丈余,于西、南、东三面设有六个寨门。关河(今围寨河),与护城河相接,又引源于后炉子村的河水灌入河隍。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时任巡按御史的何出光在阅察顺德后说,“城池金汤,深固真可保障百世无足虑者。第见城中居民稀少而南关之民多至两倍,夫筑城凡以卫民也。而民居多不在城则卫民之义谓何?”。
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陈德、知县郭美又加修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顺德知府徐景曾修建了南北二个城门,仍以拱辰来薰为名。
清咸丰三年(1853),顺德府为防御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南关筑围寨墙,名外城或小城。
清同治三年(1863)添以砖石,周长7里,堞高2丈2尺,基厚2丈2尺,顶宽1丈2尺,北接大城墙,于西、南、东3面设6个寨门。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慈禧及光绪帝自西安回銮过邢。顺德知府徐聪为迎銮驾,将邢台古城四瓮城十六道城门油的漆黑,将瓮城十六道城门上的两千五百九十二个大包钉漆成铮明光亮的金黄色,使邢台四门旧貌增辉光亮如新。
明清之后,中国国家的权力中心、政治中心北移,邢台不再是边塞之地,在融入京畿圈之后,历史的个性化已经弱化。
历史记载: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直隶京师。清代基本沿用明制,隶属关系未变。
清末民国
清末至民国时期,邢台城格局为:内城周九里三十步,高3丈6尺,厚6丈,有东西南北4大城门,均为3道牛斗门,每个城门有两个瓮城,城墙、城门完好,箭楼、角楼、城牒、瓮城完好,府戏楼、县戏楼、清风楼、顺德府衙、邢台县衙、“邢襄旧地” 牌坊、王本固牌坊、天宁寺、开元寺、万安塔、净土寺、府文庙、府武庙、城隍庙、火神庙、邢侯行台、魁星阁、龙岗书院、育英书院(国士书院)、王本固故居、龙兴观等建筑完好。王本固坊、孟国祚坊、杨珍坊三道牌坊保存完好,城墙外是两道护城河,护城河宽十米以上。外城(小城)依内城,周7里,高2丈二尺,厚3丈有余,北接大城墙,于西、南、东3面设6个寨门。小城商业繁荣,皮毛业昌盛,银号林立,店铺如星;邢台城以府衙、清风楼为中心,东西对称,南近北远。往东有府前东街、东门里通东门、东关,往西有府前西街、西门里通西门、西关,往南有府前南街通南门、南关,北街称长街,在府衙偏东处,往北通北门、北关。府衙、县衙,府、县文庙、贡院均在南部。较大寺观如开元寺、天宁寺、龙兴观位居北部。城内市场多交易贵重物品如金银、珍珠、首饰等,沿街尤多坊表。
现代时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10月11日,邢台市政府、警备区、县政府联合颁布告示:要求各街、村动员群众拆毁古城城墙、碉堡及一切可供敌人利用的设施。邢台县出动3000多群众突击6天,拆毁了邢台古城墙所有的关隘要塞和明碉暗堡、角楼、箭楼、鹿角丫叉、南关寨城,并将沙河至内邱的铁路拆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将南城墙外的马路街南边的小河填平,稍微拓宽了马路街(今中兴大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改善邢台城市交通,邢台市拆毁了南城门。
1949年秋,邢台市拆除了西城门。
1951年,邢台团地委发动邢师、邢中学生拆毁大段南城墙,拉城墙土填平韩家坑,经平整为操场。
1952年秋,邢台市将顺德路南口处城墙打开一个缺口,之后,随着交通发展和工厂建设,邢台古城墙年年拆,后仅南城门处保留下三个城垛基石和一个城门洞(后被拆毁),其次是北长街北端西侧残留一部门城墙土垛(后被拆毁),围城河也逐年被填平或者改为排污渠道。
1956年,邢台市在曹演庄兴建邢台市粮库时发现一处古遗址及大量古物,称曹演庄遗址,该遗址包含两个时期的文物堆积,第一层为战国文化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为商文化层。从遗址出土文物判断,属商代文化早期,早于殷墟文化,与祖乙迁邢的年代大体相当,是探索祖乙迁邢地理位置的重要考古依据。20世纪在邢台又发现了多处商周时期的遗址,有曹演庄、葛家庄、东董村、南大郭、东先贤、贾村、北小汪等,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邢台市区至市区西南的七里河两岸,国家将这一系列遗址命名为商代国都“邢墟遗址”。
1957年11月-1958年3月,邢台填平了西城门至马路街(今中兴大街)的护城河和原西街阁西侧的围寨河(今围寨河),将西城墙根的无名小路(大陆街)进行了整修,至1968年,定名为新华路。
1958年,先进铁工厂(邢台薄板厂)在邢台卧龙岗建厂。卧龙岗是条南北走向略高于城区的土岗,俗称卧龙岗,东侧是西围城路墙根下的护城河,解放后,土岗逐渐被清平。
1958年,邢台直属队(市政公司前身),拆除了邢台古城大部分北城墙。
1963年,邢台试验苗圃园(今历史文化公园)从顺德府武庙搬来一座“天目人心”古牌坊,又从西大寺(天宁寺)移来白象塔,又从西门里搬来72座大菩萨,于1964年称纳凉园公园,1965年称人民公园(今历史文化公园),1966年,白象塔和72座大菩萨被红卫兵砸毁。
1964年,对邢台南护城河进行改造,加宽河床,河岸土坡砌上片石护坡。
1966年8月15日,邢台地市在体育场(今新世纪广场)集会,各学校大批红卫兵走上街头,展开大规模破四旧活动。不少名胜古迹被随意破坏,清风楼被改名东风楼,楼顶雕刻砸毁,楼上悬挂的“清风楼”牌匾被烧毁,楼内文物被毁,楼内所藏珍本古书被抄走;开元寺、文庙、塔坟等邢台古城珍贵文物无一幸免,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唐代李质手书的道德经幢被砸毁,开元寺的圆照塔被砸毁,天宁寺的虚照禅师塔被砸毁,禇遂良道德经碑全部被砸,文庙被毁仅剩大成殿,赵孟頫碑塔被砸毁,天宁寺宋代经幢被砸,天宁寺仅余几间大殿,大宋邢州净土禅院碑被砸毁,府前大街“邢襄旧地”牌坊、长街牌坊全部被毁,历史悠久规模可观的邢台塔坟上百座古塔荡然无存。大元顺德府鼎新至圣文宣王庙记碑、大元顺德路大天宁禅寺虚照禅师明公塔碑、大元顺德府录事刘府君墓碑、元顺德府开元寺重建普门塔碑、元顺德府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城隍庙、火神庙等遭破坏。
1968年,邢台拖拉机厂在西围城路(今新华路)中段的护城河东侧建厂。
1973年,邢台填平了马路街(今中兴大街)口至卧牛台之间的路段东侧的护城河,拓宽了新华路。
1974年12月起,邢台市陆续开始将南城墙外马路街以北的护城河填平,拓宽了马路街(今中兴大街)路面。
1974年12月,邢台市将西起体育场(今新世纪广场)至顺德路(今顺德路)的护城河填平。
1976年9月,邢台开始填平西围城路东侧的护城河,拓宽路面,1977年正式定名为西围城路(今新华路)。
1977年9月21日至11月中旬,邢台回填了马路街(今中兴大街)口至西大街(今西大街)口路段西侧的围寨河。
1979年6月,邢台逐步填平北护城河,将邢台旧城北城墙北侧护城河北岸的一条无名小路拓宽路面,定名为北围城路(今团结大街)。
1980年,邢台市将顺德路至纳凉园(今邢台历史文化公园)一段的护城河填平。
1980年,邢台决定将马路街(今中兴大街)至北围城路口之间的路西侧的护城河及路东侧的小河填平。
1981年,邢台市将纳凉园(今邢台历史文化公园)至东围城路的护城河道填平。
1982年8月25日,邢台开始排水填河,将东护城河水挖渠拍掉,同时动用邢台北城墙土方4000余立方米填入东护城河。
1983年4月3日,邢台东护城河填河竣工。
1984年5月6日-16日,整理路面,定名东围城路(今开元路)。
1987年8月29日,邢台鞋厂发生火灾,作为鞋厂仓库的重点文物单位开元寺第二大殿被烧成一片废墟,化为灰烬。
1988年9月25日,邢台鞋厂发生重大火灾,3个车间被毁,其所在的开元寺再次遭到破坏。
1989年2月14日,重点文物单位大开元寺主殿大雄宝殿年久失修濒于倒塌,邢台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
1989年秋,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邢台召开。著名学者傅振伦,著名考古学家、先商之源研究者邹衡等31位历史专家到会,对邢台市多个殷商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和探讨,并于会后达成一致——“邢台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秦文化的源头之一。”很快,新华社一篇题为《专家论定邢台是中国商代古都》的消息,见诸全国各大媒体。
在20世纪,清末民初的古城风貌基本保留了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以来,邢台古城墙逐渐被拆除,但仍留下几处珍贵的残段,主要有:南门东侧、东南角、北墙部分残段。
2000年,邢台文庙大成殿移建于达活泉公园内。
2005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旧城墙东南隅20米城墙进行发掘勘探,结论是,此段城墙至少不晚于汉代。层层叠压的夯土、灰坑,记述着古城历经秦、汉、唐、明多个时期的信息,证明了历史上邢台作为区域最高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一脉相传。这也是史学界誉之为黄河以北地区“第一城”的重要原因。同年7月,邢台古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7年4月,邢台千年城墙被毁,原址进行市场开发。正在遭遇商业开发的古城墙为邢台古城墙残段中保留最长的一段——北城墙,位于原邢台市拖拉机厂北墙一带。古城墙西段已被拆掉近百米,部分古遗址珍贵的夯土层已被推平。古城墙南侧,一家施工单位的在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这块地方被邢台一家有名的商业集团收购,后者对此正进行开发,即今天的家乐园天一广场。
2018年8月,《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编制完成。2021年7月,《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编制完成。
建筑格局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邢台市区今古城区域,逐渐展开大规模基建,这个过程中,经过历年数据分析,邢州古城内外历史遗存比较丰富,古城内有相对完整隋唐地层,古城内外的南部和西部,隋唐地层之下,还有一些战汉遗存,尤其是古城外南关西部,汉代水井最为密集。也就是说,今邢州古城与一汉代遗址群呈局部叠压关系,但这个更早的聚落,在魏晋之后,溃缩蔓灭,出现断档。当与公元351年后赵灭亡,冉闵毁建平城,迁走建平城一带有关人口,隋唐时期,在汉代遗址偏东北一带,局部可能利用汉代遗址,建立新城。
此后至今,邢台城市史未出现断档,这就是我们今天地表可见的邢州古城。
邢州古城为较为严整东西对称布局,古城北部目前可见主要古建筑群均为隋唐之后始建,其中隋唐最多,且呈里坊制布局规划,与此同时,隋代邢州是一座迅猛发展的城市,近年来发现的隋代邢窑遗址,位于古城城廓之内。
至明代,城墙外侧包砖,清代扩建出南关城墙。随着近几十年来,城墙逐渐被破除和剥落,今开元寺东墙外古城墙和其它几段残墙,失去包砖和外围后期夯土后,再次裸露出不晚于隋唐的夯土,这是邢州古城早期城墙的最直观见证。历史上邢台出现过几次辉煌时期,但夏商周时期的邢台城市核心区在今信都区一带,战汉时期的城址可能位于古城偏南偏西区域,局部可能与今天的古城叠压,但地表上已不可见,而且目前没有发现宫殿区之类的重要遗存。
目前邢州古城地面格局的基本定型,当为隋唐,而“邢州”之名亦始于隋代,存世文物中,最早见 “邢州”一词为“大隋邢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累文碑”,此碑同时也是最早有邢州古城位置记载的依据,碑中提到七里河,七里河以北七里恰是邢州古城,在此之前,无七里一说。邢州一词最早文献记载为唐《元和郡县志》曰“隋开皇十六年置邢州,以邢国为名,治于龙冈县”,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而这个历史时期,正是隋唐盛世,这个中华民族古代极盛期的开启。
邢州古城的规划格局是“一道双城”。“一道”即古官道,指通过北关桥、北关街进入古城北门,沿北长街、南长街至清风楼拐至府前南街,出古城南门入南关,经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过马市街北桥出寨城而形成的南北延续文化脉络,是顺德府城最早的传统南北轴线,至今仍是三丈三的古代街道宽度。“双城”指明清时期形成的“府城”和“关城”,中兴东大街以北为“府城”,中兴东大街以南为“关城”。“关城”就是著名的“邢台好南关”。
邢台古城内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存。古城内有22处国家、省、市文保单位,有33处历史建筑,有46条传统街巷,有26处古树名木、古坑塘、古井、古钟、古桥等历史要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着邢台先贤们的智慧和足迹,传承着邢台古城悠久深厚的文化。
府城及关城
邢台古城为“府城+关城”的历史格局,是太行山东麓古官道上的交通重镇,尤其是元、明、清代,邢台处于京畿重地。古城内北长街、南长街、东门里街、府前南街是邢台地区古官道、御道的核心部分,是顺德府城最早形成的传统南北轴线,保存了古代街宽三丈三(约11米)的格局,以古官道即府前大街—府前东街(东门里街)—南长街—北长街为中轴线,至今原格局清晰可辨,骨干街区仍然存在,古街名大部分保留。古城中轴线自北关桥至南头村,贯穿顺德府城及关城,全长约3.1公里,片区内的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是中轴线关城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保留传统的街巷格局和商贸氛围。以顺德府衙、清风楼为中心,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庙宇、寺堂。这些庙宇寺堂多沿着古官道两侧布局,其中道教文化的代表为道德经幢、火神庙。
明代万历之前,府城内有大街六条,这六条大街分别为宣化街、寅宾街、希古街、迎恩街、崇礼街、兴贤街。除了大街还有九条巷子,这九条巷子也有各自的名字,分别为尚礼巷、永丰巷、永宁巷、集贤巷、怀仁巷、演武巷、崇志巷、南营、北营。
街巷中建有楼堂馆所及民居。如在城中建有清风楼,在清风楼后建筑了顺德府衙门。府衙西北角建有文庙。文庙西侧建有龙岗书院,因邢台县附郭于府城内,在府衙门西侧建邢台县衙。府城的四向都建有庙宇,最大的为东北隅的开元寺,北向的净土寺、龙兴观,西北隅的天宁寺,西南隅的通真观等。
府城四门外有石桥跨护城河与城外相通,四门城楼特殊,均按京都城门的规格建制的城门扇。在每个门扇的厚铁皮之外,特装置了横九行、竖九行,八十一个突出半尺余的圆包钉,与北京紫禁城门上的包钉相同。在四外门城墙之上再起两层箭楼,状如北京的前门楼。府前大街与南关相通。在城北建有柳溪园,城西北有达活园。
邢台古城有四关——北关、东关、南关和西关,惟独南关有寨墙。南关是土寨墙,顶上是土垛口,下层是圆券青砖寨门,上层是起脊的楼阁,两侧有台阶可登上寨楼,楼内驻兵。南关靛市街、东大街朝东开门,马市街朝南开门,羊市街、西街和马路街朝西开门。西街把西街分为上西街和下西街,马路街直通城外的火车站。寨墙外是围寨河,城门有石桥通往城外的大路。爬上寨墙,向南可以看到原野上两三个烧瓦盆的土窑——这就是今南瓦窑的来历,向西可以看到平汉铁路,向东可以看见芦苇地,那里水域广阔,是邢台的鱼米之乡。
邢台古城除内城,还建有外城,外城又称寨城,因外城位于南门外,又称为南关。由于南关一带的居民热衷于经商交易,利用居住在古御道两侧的地理条件,形成了集市。据康熙版《邢台县志》记载:邢台城南关集,“上半月三集,初二、初七、十二日”,城内亦有三集,即“下半月三集,十七、二十二、二十七。”顺德府有名的五大行,集中于南关各大街,东大街以麻行、山货、药材行为主,西大街以烟店、粮行、皮店、银号和日杂为主,北大街以绸布和土布行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分列上百家皮毛作坊南关盛誉因皮毛而名扬四海,顺德府好南关之说广为流传。
邢台古城有内外两道城壕,内壕引达活泉、紫金泉水周流全城;外壕夏日过洪水平时是干河。因两道城壕,四门外部建两座或两座以上的桥梁。西、南门外是内壕吊桥,外壕大石桥;西门石桥不冲西门,偏南正冲西关;东、北门的内壕宽且水深又急,故内河是吊桥、石桥两座;东门外壕两座石桥;北门外有沙底河、牛尾河故无外壕。独北门外石桥北头两侧,建有一对石狮。
东门瓮城
东门为“望齐门”,因齐国曾助邢抗狄和筑起都城而得名。按五行,东方属甲乙木,东瓮城出头门北侧建天地水三宫庙,三尊铜像为尧舜禹。出头门南侧是石勒筑建平城时,瓮城中创办四座学府中的“居仁学府”。
南门瓮城
南门为“来薰门”,南风为薰,故南门为“来薰门”。按五行,南方属丙丁火,出头门东侧建火神庙。塑像原为火神六臂罗宣,今改塑成燧人氏。西侧为“尊礼学府”,后来建成商店。
邢台为商埠,商业区是南关七条街和城内府前南街,南瓮城是接连城内外商业区的咽喉,南瓮城中的三个小瓮城圈内,建满了密密麻麻三十多座商店,将瓮城中的行道挤的很窄,汽车很难通行。
三多五孔桥。在南门里路东道边,建一约五六尺宽、尺余高,五孔的地下涵道洞口。南门里的雨水流进洞口经过三道瓮城墙和密集商店的地下水道,流到南瓮城外的护城河里。此下水道是先建下水道,后打城基建城墙。可见在明万历年间改建砖石大城前的土城时,南瓮城已是繁华的商业区。其他三个瓮城均是荒草地,没有下水道的设施。邢台有句民谚“五步三座庙,三步五孔桥”,后一句即指下水道的五孔洞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4日,解放邢台攻城战的前两天,守城伪军炸毁了南门外护城河上的吊桥,使攻城军即使攻破南门,也难以迅速进城。这是邢台战争史上,守军使用破坏吊桥这一守城工事的首例。破城是利用八大皮行财董王春圃筹办电话局时购置的电线杆,排标在南门的护城河上作临时桥用,后来修复了吊桥。
邢台四门瓮城均设四道门,使历代攻城军不攻城门,因为攻破头门还有三道门,而在瓮城中攻门,如同瓮中之鳖,徒增伤亡有败无胜为智不取。
西门瓮城
西门为“归安门”。西方为庚辛金。出头道门的瓮城中建三座财神庙。冲西门里是文财神庙,塑像为比干;北侧为武财神庙,塑像为关云长;路南为武财神庙,塑像为赵公明。这三座庙相距约五步,民谚中“五步三神庙”即指此三座庙。另一说法,是指头道门内的瓮城南城墙上,五步内镶嵌着三块巨石雕成的三座庙门。
出头道城门朝西的门洞上方,镶着一块巨石雕成的寺院门墙,是邢台的三项古迹之一即“没人寺”;另两项古迹:一是东仓巷(今顺德路)南口(府前南)路南的“白象塔”;一是西仓巷南口路南的“七十二座石菩萨”。出头道门往西,可看到二道门洞上的城墙上,镶着石勒于晋成帝和五年筑“建平城”时的“西门”石匾,石匾下方刻着“石勒建”三字。此石匾距拆城时已1600多年,可谓邢台的古迹,可惜在拆墙时失落。
北门瓮城
北门为“拱宸门”。宸即北辰所居,指帝王的宫殿,邢为京畿南大门,拱卫京都,故北门为“拱宸门”。北瓮城出头门向西北拐过二门,出二门向东北拐过东西向的三门,出三门向东北拐出外北门。北方为壬癸水,出头门的瓮城西侧建水母庙,庙内有眼月亮井;东侧是二郎庙;庙东是“养智学府”。
邢台古城是一头首南的(母)牛城,故在北瓮城三道门外,四道门内的东城墙南脚下,特建一小城门,名牛阴门,又名泄兵洞,直通城外。此门平时不开,专供战时关城后,派使出城或守军突围时,不开大城门,由牛阴门出入。
主要建筑
顺德府衙
顺德府,是邢台元、明、清三代行政建制的名称,顺德府衙是当时最高官府所在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为邢台古城的中心,共有建筑群二十余处。计有襄子殿、阳春堂、戒石亭、古邢台、清风楼、儒学、国土书院、名宦祠和乡贤祠、三贤祠和刘太保庙等。自建城以来,这个位置就长期做为邢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每一个故事,都与古邢台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古邢台一个发展阶段的缩影,同时代表、包容着邢台的深厚文化。从邢台官制的设置上讲,也是唐宋邢州刺史府的延续。
根据邢台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计划及《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要求,顺德府衙将被恢复重建。
清风楼
邢台清风楼,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原顺德府署衙门前左侧,今府前南街北端,是邢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据明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破坏,风雨侵蚀,曾多次重修。清风楼原称郡楼,明宪宗成化四年( 1468),顺德府知府黎永明筹资重建后,始以“清风”命名,沿称至今。为昔日城区最高点,千百年来为历代文人墨客雅集聚会之所。郡楼远眺为古邢台八景之一和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顺德府志》中曾提到:清风楼是顺德府人杰地灵的标志,是邢台的文脉之所在。时至今日,清风楼是我国北方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楼之一。
2019年10月,邢台清风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开元寺
邢台开元寺,又名大开元寺、东大寺,位于邢台古城东北角,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中国历代名刹,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禅宗二祖的传钵之地和禅宗七祖神会大师的驻锡之地。历史可追溯至后赵时期,隋文帝时名“泛爱寺”,隋文帝时名“泛爱寺”,唐武则天敕封为“大云寺”,唐玄宗赐额开元寺,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幸临,赐名大开元寺。
开元寺为中国古代北方名刹,开元寺是唐、元代时期均为皇家寺院,历届住持多为得道高僧。唐开元年间该寺香火旺盛,为我国北方之最。五代时天竺(印度)高僧空本于后梁乾化年间曾在造里翻译佛经,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元朝时世祖忽必烈曾数次驾幸开元寺,故该寺更为昌盛。明正德年间该寺又重建修缮。据史料记载,自唐至明初,开元寺有僧数千,良田数顷,游僧、佛徒更是不可胜数。虽然明朝以后,开元寺逐渐衰落,但每当住持法师讲授教义时,知名高僧仍多达千人云集于此。据《邢台县志》记载:“每当朝暾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奉经,撞钟之声远闻数里。”所以,开元寺堪称当时我国北方的一个佛教中心。明代时期,古刹春游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时期,开元寺野寺钟声为邢台八景之一。
2006年6月,邢台开元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宁寺
天宁寺俗称西大寺,邢台名刹。位于邢台古城的西侧,与邢台开元寺东西相对,据清光绪三十一年版《邢台县志》记载:“天宁寺,邑治西北隅,唐初建,为华池兰若,宋政和间赐天宁万寿禅林,元至元五年虚照禅师重修”。根据史料记载,元代天宁寺被称为巨刹,名“大天宁寺”,原有建筑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水殿,虚照禅师塔及大量的历代石刻。
史料记载说,在大唐初年,官府在邢州城内西侧一个满池莲花的水塘旁,建起一座叫华池兰若的寺院。寺院建成后,高僧设坛讲经,礼佛皈僧,佛事活动空前昌盛,成为佛徒信众修行的好去处。宋代的时候,华池兰若已经成为中原重要禅林道场。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 1118),赵佶赐名华池兰若为天宁万寿禅林,成为邢州城内的又一座皇家赐建寺院。当时寺内香火很盛,规模更加空前。为了给邢州祈福,在天宁寺竖起了数十尺高《天宁寺尊胜陀罗尼经幢》。但“邢州未能一日安枕”,特别是在宋金时期因政权交替,战火不断,导致邢州一带,“千里萧条, 为之一空,城中才百余家,皆以土塞门,穴地出入”,更为可惜雄伟壮丽的天宁寺古刹遭受到连年兵火的摧残,“经丧乱, 鞠为瓦砾”,禅院失修,道场渐渐的荒废了。1238年,这一年是宋嘉熙二年也是蒙古窝阔台汗十年,元军进驻了邢州城,当时邢州帅府的诸公“ 择时务所急者”在邢州进行了有名的“ 邢州大治”,同时为了重振天宁寺道场,请来了“大比丘”虛照禅师。
天宁寺经过虚照禅师的修复,恢复了大唐初期的莲花塘上最具特色的水殿,就是建在水面上的建筑。元代的邢州城,不仅是泉城,还是一个水城,从达活泉、野狐泉等发源的河水注入城内形成了许多水坑,而在邢台城西,由城西护水河的水通过西城墙的水关流入城内,并在城西形成了一个更大水塘,这股河水又通过北城墙的水关回灌入城北河濠中,佛殿建水塘中,水塘植满莲花,清气若兰,乐情在水,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这座道场在虚照的主持下“遂为邢州之闻刹”。
虚照禅师有功于历史,有功于世,有功于大元帝国,他善于发现人才和用人,先是收邢州郝氏子全一至温为僧,成为中原的释都总领,后来听说刘侃“隐武安山中久之”“遣徒招致为僧”,“会太保刘文贞公学道于师”“以其能文辞,使掌书记”收为门徒,法名子聪,这就是后来的刘秉忠,“缘契相植非偶然也”,从此虚照禅师、刘秉忠成为天宁寺的永恒。1242年,从邢台天宁寺走出来的“聪书记”刘秉忠在另一位高僧海云印简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个可以推动历史进程的政治殿堂,定鼎燕京,建设元大都,以“元”为国号,完成了大元帝国的建立。
2013年5月,邢台天宁寺前殿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1年6月,邢台市完成了对天宁寺前殿的修复和主殿复建。
道德经幢
邢台道德经幢,位于襄都区府前南街北端花园西南角,现露天保存供游人参观,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93年)时任邢州刺史李质造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较好、年代较早且形体较大的石刻道德经幢。幢高6.89米,以亭覆疪,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
幢八面棱体,阳刻篆额“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一至七面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的注,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十六个大字,每个字高十点三公分,宽十一点二公分。第八面上部刻有“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中部为宋端拱元年(988年)邢州军事柱国何缵撰文、卢华书丹、李思顺镌刻的“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及民国重修台记等。此类道德经幢在全国现仅存三座,尤其珍贵。
2013年5月,邢台道德经幢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古城墙
邢台城历史悠久,根据可靠的史书记载和文物依据,该城至迟建造于周朝时期的邢侯,春秋时期齐桓公率曹卫重筑,后经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扩建,又经宋朝时期郭进在原址重修,以及明清朝时期历次修补。现存遗迹为明清整修,城池坚固,东、西,南,北门都是有三道城门的“牛头门”,每个城门有两道瓮城,城墙外是两道护城河。
1486年起箭楼,筑城牒,在东、南、北三面门口修造石桥,改题四门为弘济、来薰、挹秀,承恩。万历十年(1582)郡守王守成增砌砖石,围13里20丈,石基高1丈,砖面高3丈5尺,厚6丈有余,又于4角4门增建了3条马道。东门名望齐,南门名率宾,西门名归安,北门名国士。万历十八年( 590),知府张延廷在城隍周围广植柳树,引达活、牛尾二河之水周流街市。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陈德、知县郭美又加修葺。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攻打邢台,知府在南关外围建立围寨墙,名外城或小城。同治年间添以砖石,周长7里,高2丈2尺, 基厚3丈余,北接大城墙,于西、南、东3面设6个寨门。
直到解放前夕邢台古城仍然完好无损,解放邢台是解放战争中唯一采用古代架云梯攻城战术的战役,当年太平军北阀宁肯走远道绕过顺德府,可见其城防功能坚固,八路军解放邢台后还曾经把人防工程挖在邢台城墙内( 今火神庙处的七仙洞就是其一),邢台城墙的坚固与宽阔可见一斑。
在20世纪,清末民初的古城风貌基本保留了半个世纪。近半个世纪,雄伟的邢台古城墙逐渐被拆除,但仍留下几处珍贵的残段,主要有:南门东侧(火神庙内)、东南角(邢台历史文化公园内)、北墙部分残段。邢台古城墙的地上残存遗址,至少还有7处。这7处古城遗存,均为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古建筑。
古城门
公元319年,石勒修建襄国城为京都,建有四门,南曰正阳门、东曰永昌门,西曰永丰门、北曰止车门。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郡守杨浩重修四门,东名朝阳门,西曰阜安门,南名通远门,北曰拱辰门。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题东城门为宏济门,南城门为来薰门,西城门为挹秀门,北城门为拱宸门。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起箭楼,筑城牒,在东、南、北三面门口修造石桥,改题四门为弘济门、来薰门、挹秀门,承恩门。
明万历十年(1582年),改题东城门为望齐门,南城门为率宾门,西城门为归安门,北城门为国士门。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邢台古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各四重,另有小北门一座,共计城门17道,城墙上建有城门楼4座,箭楼14座,角楼4座,总计城门楼、魁星楼、箭楼、角楼27座。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顺德知府徐景曾修建了南北二个城门,仍以拱辰门、来薰门为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邢台市拆毁了南城门。1949年秋,邢台市拆除了西城门。后北城门、东城门相继被拆除。
东城门:原址位于今襄都区东门里街与开元路交汇处,开元路曾是邢台古城东围城路。
西城门:原址位于今襄都区西门里街与新华路交汇处,新华路曾是邢台古城西围城路。
南城门:原址位于今襄都区府前南街与中兴大街交汇处,中兴大街曾经是邢台古城南围城路。
北城门:原址位于今襄都区北长街与团结大街交汇处,团结大街曾是邢台古城北围城路。
2020年9月,《邢台市古城东城门及东门里街详细规划》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中标,邢台市未来将复建邢台古城东城门。
文庙
邢台文庙,唐代称文宣王庙,宋、元时统称孔庙,明、清称顺德府文庙,文庙的始建时间,据《顺德府志》载:“建自唐,寻废”。邢台在唐初已为上州,按朝廷规定,必须建立相应规模的文庙。
大成殿是文庙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时代,也是知识分子设馔祭孔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各府、县的主要官员,都要到文庙行“释奠”礼。学童入学和年青知识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庙行“释菜”礼。
顺德府文庙中其他建筑均已被毁,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2000年大成殿移建于信都区达活泉公园内,现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邢台市襄都区府前南街南端路东96号,又名火神真君庙,始建年代为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清末民国时期又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771平方米,存有建筑6座,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火神庙不像中国古代建筑群中有主轴线的那一类。它的建筑布局具有结构紧凑,巧用地形的特点,这与它处于瓮城内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瓮城内狭小的面积不允许展开中轴线,并在中轴线两侧布置多座建筑。
进入火神庙正门,北侧为二道门,里面坐北朝南就是火神庙的主体建筑真君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05平方米。内塑火神真君像,开路神方弼及显路神方相分站左右。
火神庙的主体建筑真君宝殿两侧有东西两座配殿:东配殿为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西配殿为瘟神殿,供奉瘟神吕岳。在城墙北侧还建有财神殿,周武王灭商以后,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广为封神,财帛星君被封为北斗星君,后又被太上老君封为文财神,专门帮助勤劳善良的人发财致富,武财神又有赵公明、关羽等人的传说。
在火神庙东侧院落中,主殿为奶奶殿,供奉火神真君的后宫娘娘,也就是火神真君的夫人,她也是一位神医,擅长治疗外科,以治疗各种疙瘩为特长,所以民间又俗称疙瘩奶奶。在奶奶殿东侧,为坐东朝西的送子殿,供奉送子母。现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邢台市襄都区珍珠街,为明万年间鉴建筑样式,但现存规模远不及从前。据《邢台县志》(乾隆本)记载:城隍庙县治西北,正殿三楹、后殿三楹,翼房二十间,前为仪门、为钟鼓楼,右前为石坊、为大门、为戏楼,从历史地位上看,依据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给城隍神的封爵定级,顺德府城隍庙属于正二品级别,朱元璋同时敕令各地规定城隍庙的建筑规模要与地方官衙厅堂相同,各地方官赴任必须先到任所城隍庙向城隍神宣誓就职,且对城隍的祭祀,必须由当地最高官员主祭,并有一府一县不得有两座城隍庙之规定。
布袋院
布袋院,位于邢台古城内外,以南关沿街的花市街、东街、西街、羊市街、羊市道最多。因院落纵深形如布袋而名,为冀南地区独有的院落形式。开侧门,通过甬道、影壁向内拐入。形制为前店铺,轴线上两侧起厢房,中有穿廊,后为住宅,北端起楼。以三进院、五进院为多。富裕大户为七进院落。布袋院使用功能相当完备。前有店铺用房,两厢有各阶层用房,后有管家及主人用房。院墙高筑,封闭严密。
作为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邢台市,是华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邢台的历史,一是时间长,无断代;二是经济社会比较发达。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邢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城市体系,而这其中,布袋院便是这些物质文化遗存中宝贵的活化石。
根据记载,在19世纪中叶后,顺德府有著名的五大行业,全部集中在南部的关城内,其中南关的东大街以麻行、山货、药材行为主;西大街以烟行、粮行、皮店、银号和日杂为主;北大街以绸布、土布行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分列上百家皮毛作坊,是南关各行业的龙头老大,南关盛誉名扬四海,因此顺德府好南关成为了当时一个享誉华北的名词。在不断的探索中,顺德府南关的百姓与商号在原来的街区格局上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前店、中长、后住宅的结构模式——商住一体邢台特有的布袋四合院。第一进院以商贸为主,第二进院以加工为主,第三进院是以住宿生活为主,这成为了当时邢台南关的主要建筑形式,商住综合体。
时至今日,邢台南关内仍然存世布袋院建筑40余套,为了将这些见证了邢台悠久商业史的历史建筑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邢台市有关方面从2017年开始展开了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及布袋院的复原性大修维护工程。
邢台博物馆
邢台博物馆位于邢台市襄都区开元北路181号,西邻唐代大开元寺,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邢台博物馆为一主馆四辅馆的以唐风元韵为建筑风格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78000平方米,地上4层、局部5层,地下1层、局部2层,总高度约37米。是河北省建筑面积和展陈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邢台博物馆共有井地长风、千年邢窑、邢国史迹、 宋金明墓、镌石昭华、百年大业、邢襄记忆等7个常设展陈。
历史街区
文化街区
邢台明清老城是典型的古代北方府县城市,自北向南的北长街—南长街—东门里街—清风楼—府前南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构成了古城的历史中轴线,保护情况良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价值。为加强邢台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中轴线的保护,结合新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邢台市划定了邢台市古官道、北大街、天宁寺、羊市道四个历史文化街区,2018年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为河北省历史文化街区。贯穿邢台市古城南北向的历史中轴线即位于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和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
按照省政府批复要求,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古官道、北大街、天宁寺、羊市道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8年12月经市政府批复。规划科学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原则和重点,制定了相应保护控制措施,保持和延续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关于历史中轴线,规划注重保护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空间特色和尺度,严格控制沿线的街道界面、肌理和色彩,严格保护轴线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历史文化遗迹的本体及周边环境,全力保护古城中轴线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邢台古城区域内共有4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和天宁寺历史文化街区。2018年2月26日,4片历史文化街区入选河北省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5月,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已分别编制完成。
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文化活力中心,保护范围以北大街、花市街为轴心,北至中兴东大街、南至羊市街-牛市街、西至顺德诚上诚东侧、东至小东街,总用地面积20.19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1.5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61公顷。保护以北大街、花市街为轴心的“两轴一点两区”的街区传统格局。在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加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延续原有功能并赋予新功能,优化提升街区“多样性”。
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
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人居文化中心,保护范围北至西羊市道—东羊市道、南至羊市街、西至农机小区、东至顺德诚上诚,总用地面积5.41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2.5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5公顷。重点保护核心区范围内集中成片的传统布袋院、历史建筑、历史街巷空间,保护和发扬包括酿酒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治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现状建筑,保持街区整体风貌和谐。重点形成以皮毛文化体验、邢酒文化体验等为主的特色街区。
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
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文脉延续中心,保护范围北起团结东大街(古城北门)、南至中兴东大街,以南北长街即府前大街—府前东街(东门里街)—南长街—北长街为中轴线,总用地面积36.71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20.69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6.02公顷。重点保护府前大街、南长街与北长街等街巷构成的“南北大通道(古御道)要冲”的传统古官道格局。
天宁寺历史文化街区
天宁寺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特色文化中心,保护范围北至天一城南区、南至原邢台县医药公司、西至天宁寺西围墙、东至凤麟街,总用地面积3.19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53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66公顷。重点保护天宁寺前殿及凤麟街等历史环境要素,打造集民俗文化、特色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元文化特色街区。
传统街巷
西门里街(现存)与东门里街(现存)
邢州古城的东城门叫做望齐门,西城门叫做归安门。在1949年前的几千年里,邢州古城贯通城池东西方向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如今的东门里街和西门里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次城市改造,东门里街和西门里街已经连通成一条路,在顺德路交叉口被分开,东侧被称为东门里街,西侧被称为西门里街。作为邢州古城东西方向重要的出城通道,这里曾经车轮滚滚,商贾云集。东门里街、西门里街总长约1.5公里。
西门里位于邢州古城西门之内,因而称为西门里。早前的东门里街称“东大街”,而西门里则被称为“西大街”,连同南北长街,是邢台古城四大主要街道。后来,南关划分为八条街道,其中两条叫了西大街、东大街,所以原来的西大街就称为西门里街,原来的东大街也就称为东门里街。
改革开放后西门里、东门里相继崛起,商户云集,生意兴隆,逐渐开始取代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等等这些老的商业街区,成为邢台市民购物乐此不疲的好去处。邢台坊间有句口头语说得很形象:“东门里、西门里,东西门里买东西”,巧妙的语言诠释了这条路的商业属性。
直到1997年西门里、东门里升级改造后,道路也宽了,路面也平了,环境也好了,西门里、东门里才真正热闹起来。开始在西门里街上卖肉类、餐饮厨具、调料的居多,到后来卖水产和活禽宰杀的也多了起来。尤其是西门里海鲜水产品成了西门里市场的鲜亮品牌。邢台市各大酒店都在西门里订购水产品,客人在饭店下单订海鲜,饭店直接打电话给西门里街的水产经营户,商家有自己的送货员,他们骑着摩托车带着海鲜飞驰而去,直奔饭店,保证用最短的时间让消费者吃上新鲜的海鲜。那些年一到吃饭的时间,就看到西门里街上众多骑手飞驰的身影,也成了一道城市风景。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西门里商户发展到近三百户,其中水产商户有40多户。
邢台南关(现存)
邢台“好南关”,在距今600年前可是闻名中外的商业重地。邢台商业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就与国外有贸易往来,唐代以来已是中国北方进行商业贸易的主要市场。尤其至明代以后,京南重镇邢台更是欣欣向荣日益昌盛。《邢台县志》记载,南关外的靛市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东大街、西大街、牛市街、羊市街,阡陌纵横,八条大街已经形成,中心地带是北大街、西大街、花市街和东大街的衔接处。
那时,顺德府南关居民稠密,商号林立,车水马龙,生意兴隆,有名的五大行,集中于南关的各大街道。每条街道经营的商品也各有特色:东大街以麻行、山货、药材为主;西大街和北大街主要是布庄、杂货商铺;花市街则以经营棉花及棉织品为主;而最为出名的乃是羊市街、羊市道的皮毛业。尽管“南关”在古城外,然而却是当时邢台的商业原点,府城的集市场地,人称“好南关”。
邢台城,在元代改为顺德府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在府城中心,以清风楼为城市景观地标,与其后的顺德府衙构成了宏大的建筑群组。城内以大开元寺、净土寺、天宁寺构成古城的佛教三大寺院;以龙兴观、通真观、城隍庙,构成道教的三大庙观;以邢台县文庙、顺德府文庙、顺德府武庙等构成儒学建筑。这时,邢台成了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贸易重要城市。当时,蒙古族人见顺德府大治大变,有回族为主的民居便迁到邢台城南,聚居区越来越大。因回族人擅长于畜牧业以及皮毛加工,从此邢台南关便形成了马、牛、驴牲畜为主的街道和日常用品棉织品街道。随着历史的发展,邢台古城成为了华北重要的地方重镇。
靛市街(现存)
靛市街是古城染坊行业的集中地。一出古城南门,过了护城河,路东就是靛市街。靛市街主要有染料铺和漂染作坊,以便配合羊毛织染。一开始,靛市街使用邢台西部山区自古就生产的橡树果实外壳作染料,所产“蓝有大小,统曰靛”,因此有了靛市街。经营样式之多,经营规模之大、经营效益之好,令人想象不到。据《民国县志》记载:“所织汴绸销售甚广,数年后改用外国染料,使本地靛者几乎绝迹……”到后来,靛市街经营粮食、苇箔、席子、扫帚、木制家具、檩椽等农副产品的摊点便多了起来。
北大街(现存)
北大街是邢台南关与城区的接合部,据文献记载,北大街北端原有一坐北朝南的关帝庙横卧与城里的清风楼遥遥相对,当时进出城南门的人从南关不能直行,必须绕道庙东的靛市街然后向北穿过马路街,向北再跨过护城河上的大石桥才能进入城内。邢台解放后,人们拆除了关帝庙,北大街直接通往府前街。20世纪60年代,北大街连同花市街、马市街一并更名为东风路,70年代改为清风路,80年代恢复北大街原名。
古城北大街的茶叶、饭铺、副食是出了名的。一到北大街,便有“中和裕”茶叶店,后改名为华茂茶叶店。路西便是著名的“光真楼”回民饭铺,叫“齐盛德”,两层木制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路东靛市街西口路南有“五百居”肉铺,熏肉外嫩里香,人们争相购买。百年老店“桐泰祥”点心铺,前店后厂,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雅致,松爽适口,色味俱佳,整天顾客盈门,买卖兴隆。另外,还有老双盛鞋店、海花鑫布庄、正兴昌洋布庄、福泰茶叶店、西盛烟店等,一个挨着一个的店铺,一样连着一样的品种,一家赛过一家的买卖,只能用商贾如云来形容。
东大街(现存)
古城东大街的竹货、麻货可是远近闻名的。这里净是老字号,诸如天和兴麻店、益兴魁麻店、德聚魁麻店、德顺兴竹货店、永盛宫竹货店等。小东街里多为经营药材的店铺,有民参永药材行、颐生堂药材行、协盛仁药材行等。特别一提的是邢台西部山区生产的枣仁,直至今天仍名闻华夏。东大街是东来西往的商人必经之路、歇脚之地、易货之所,邢台的很多土特产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海外。
西大街(现存)
西大街是邢台好南关的商业中心。那时候,这里有邢台商场、丽华商场、新时代商场、盛兴商场、工农兵电影院,沿街还有一个个摊位,一个个门市。那些各色各样的布庄,那些烟行、粮行,那些皮店和日杂店,如东益新烧锅酒、毕盛德羊肉馆、伟章杂货店、鼎兰和点心铺等,都是货真价实,声誉很高。在西大街东头路北的邮电支局楼,自1903年设立南关邮局开始,历经大清国家邮政、中华邮政、中国人民邮政几次更名,见证了古城邢台的风风雨雨。直至2006年,这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邮局停下了脚步,完成了它的使命。
花市街(现存)
花市街是古城内以经营棉花及棉织品为主的地方。名声远播的土布,又称“老粗布”“农织布”,是南关五大行之一。当时的土布产品,已销售山西、内蒙、张家口等地。花市街的“穿心院”,名噪南关,这个院拐弯多多,曲径通幽,或石径,或土路,穿来拐去,一直通到牛市水台,这就是花市街路东老15号“张家大院”。“裕民”当铺,在这里可是当时邢台有名的典当门店。
羊市街(现存)
据史料记载,自元末明初开始,羊市街开始创办皮毛作坊。至明清时期,羊市街的皮毛店铺曾多达50多家,出名的有同慎和、同顺和、永茂昌、永康兴、兴太隆、万顺、福大等商号,号称顺德府的“十大皮店”。当时白俄客商,还有美商古宝材洋行、英商怡和洋行等外商,也都接踵到此设店,做皮货生意。在发展生熟行的同时,又开办了熟皮行作坊和制革业。不难想象,元、明、清时期的邢台羊市街一带商贾云集,热闹繁华,来往交易之人络绎不绝。随着驼铃叮当,随着人喊马嘶,随着摸手交易,穿梭于街巷中,忙碌于交易中。现在我们看到的羊市街和羊市道的那些深宅大院以及或圆或方的大门,正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场景。
由于市场繁荣,门店不大的圆圈大门洞里面便是皮毛作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布袋院”。走进羊市道23号布袋院,修葺一新的门洞古朴精致,院内青石、立砖铺地,蓝砖贴墙,呈现出一完整的布袋院。从第一进院到第三进院,地面、台阶、门槛依次抬高,分布有店铺、厢房、穿廊、上房等,行走其间,俨然穿越历史古今,好像生活在几百年前的深宅大院。形成了“商坊居”一体的特色民居,透出当年布袋院建筑的精致豪华与主人不菲的财力,透出当年羊市街皮毛交易的经济繁华,透出邢台好南关为什么能闻名中外的内在原因。
牛市街(现存)和马市街(现存)
这两条街虽然店铺较少,但每逢庙会或集日,那些买卖牲口、买卖家禽的人们便蜂拥而至,讨价还价,买来卖去,别是一番热闹景象,兴旺场面实难用笔墨来形容。
珍珠街(现存)
据史料记载,经济贸易逐步繁荣昌盛的明清时期,金银首饰逐渐进入到百姓家中。明朝时期的邢台古城,颇具盛名的珍珠街与大珠市热闹非凡,是买卖各种珠宝、首饰的贸易集市。其中,大珠市市场因主要贩卖大颗璀璨无比的珍珠而闻名遐迩,引来了无数珠宝爱好者,争相来这里淘金,寻找属于自己的幸运之物。而与大珠市相对应的珍珠街则以各种各样的较小的珍珠、玛瑙、金银首饰等为主打商品,这里汇集了琳琅满目的珍珠商品,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而亲民的购买场所。
南北长街(现存)
“南长街北长街,南北长街通南北”,这条长达两公里的街道曾贯穿邢台古城,并且坐落在中轴线上,曾是达官显贵、豪商巨贾的聚居地。如今,从东门里进入南长街,一路上各色小摊、小店鳞次栉比,路面青石铺就,社家巷、卫衙街等小巷、胡同分布街道两侧。两侧一米来宽的小巷子弯弯绕绕,民居紧布,颇有曲径通幽之妙。
南北长街是邢台市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街位于邢台古城中轴线,从东门里到团结大街,中间有光明街将其一斩为二分南北,是邢台的“御路”“官道”,沿途周边都是“官家”住所。南北长街之所以被称为“御路”,因其有这样一段历史。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西逃的慈禧太后由西安启驾,一路经临潼、函谷、开封、郑州、彰德(今安阳)、磁州(今磁县)、邯郸、临名关,于十月中旬驻跸邢台。当时,邢台城内,黄土铺路,清水洒街,家家香花,户户灯彩。袁世凯临时把府衙辟为行宫,油刷了清风楼和东门城楼,并把长街拓宽为3丈6尺。
府前街(现存)
府前街的名称,与原顺德府衙的坐落有关。原顺德府衙坐落于清风楼北侧,曾经,进入邢台古城,穿过清风楼门洞,便可到达府衙,这条直通府衙的街,命名为府前街。府前街,这条承载太行泉城古今历史的老街巷,矗立着清风楼、道德经幢、火神庙等重要地标性建筑,曾经更是太行泉城繁华商业街道之一。府前街不长,不到500米,是一条最具代表邢台民俗文化的老街巷。
府前街原来被称作府前大街,南头直接连着南城墙,是从南关进城的必经之路。府前大街路两边是两排商铺,最高也就两层,都是灰砖灰瓦建成的。店主经营着鞋、衣服、香烟等物品,还有小商小贩挑着担子在街头卖茶汤、酱菜、冰糖啥的,人来人往甚是热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府前街道路不宽,加上有摆摊的商贩,显得街道很拥挤。穿过清风楼拱形门洞是顺德府衙,商铺林立。再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墙没了,修了中兴大街和顺德路,府前街不再是从南关进城的唯一通路,就没有原来那么热闹。原先的老房子,变成了如今两排仿古建筑,倒与清风楼相互辉映,变得古香古色了。
历史文化
地名文化
邢台,曾以多种行政名称出现在历史上,主要为邢、襄都、信都、邢州、顺德,趣话最多的,却是它的别名“卧牛城”。
据史料记载,邢台城经后赵皇帝石勒扩修,北宋时又进行重修,“城墙周九里十三步,阔六步,上可卧牛,故俗称卧牛城”。
关于“卧牛城”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邢台一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当人们来到这块土地上时,看到一头神牛,头南尾北,席地而卧。在古代,牛是丰收吉祥的象征。于是人们便在神牛卧过的地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城镇。人们因此亲昵地称自己的城镇为“卧牛城”。
另一则传说则是讲远古时期,有一对年轻夫妇来到邢台,见古邢地山清水秀,沃野无边,就在这里伐木筑屋居住下来。他们披星戴月辛勤劳作感动了天帝,天帝降神牛帮助他们耕种,从此生产日盛,人丁繁衍,逐渐形成城镇。之后,山洪暴发,洪水多次逼城,神牛便卧在城头,水涨城高,百姓因此免遭水灾,遂以卧牛命名。
在历史记载中,邢台也和牛有很深的渊源。在周朝,牛一直是专用国祭祭品,非常珍贵。邢国因水草丰美、气候适宜而受命养牛,等于代管国宝,无形中提高了邢国的地位,也因此留下了牛城之城的源头。
如今,纵观整个邢台城区,其大致框架酷似一头面南尾北的“卧牛”,老城区的主干道路是其骨架,古城墙、围寨河、牛尾河等是组成牛形的轮廓。
除轮廓像牛,市内许多以“牛”来命名的街、路、村,其地名的位置和牛的器官部位也基本吻合。这是历史和民俗难得的巧合,也是邢台独有的牛的图腾文化、仿生文化,为邢台古城增添无限神韵。
如牛头部位是南头村,牛角部位是东牛角、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牛身由护城墙和护城河构成。城内原有四个水坑,称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马市水坑、靛市水坑,传说是卧牛的四个蹄印。牛胃的部位是一大一小相连的两个水泊(韩家坑、王冒坑)。肠道脉络部位是南长(肠)街、北长(肠)街。至今,这其中的许多地名仍在沿用,而拴牛橛、饮牛井、牛右后蹄等地名因城市改造已不存。
顺德,是邢台历史上一个常用的名字。据专家统计,在历史上,邢州和顺德交替使用,“邢州”总共使用了约669年,“顺德”则使用了约649年,同为邢台历史上的主体名称。直到民国初废府留县,顺德这个名字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邢台的很多元素依然保留着历史的记忆,如邢州大道、邢州大酒店、邢州湖、邢州商业银行、顺德路、顺德市场、古顺酒等。
1945年邢台解放后建邢台市,先后属邢台、邯郸专区和邢台地区,1984年升为省辖市,1993年地市合并为邢台市。这就是今天的邢台市。
“邢”字诞生于黄帝时期,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3500年前的商朝,邢为商朝国都。研究表明,“邢”字指的是井邑、井地,是由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频频出现的“井”字演化而来。古人对井的最初印象是泉水中的泉眼,因而对井下了一个定义——“穴地出水曰井”。历史上的邢台土肥水丰,百泉竞流,邢便因此而得名。
“邢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宋朝。1119年(宋宣和元年),罢邢州,置信德府。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赵佶合古“邢”字和邢侯所筑“行台”之“台”二字,改龙冈县为邢台县,隶属信德府,自此有“邢台”之名。
信都、襄都作为邢台历史上名称,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邢为赵国信都。公元319年,石勒于襄国称赵王,国号“赵”,修建襄都为国都,史称后赵。如今的信都区襄都区更是邢台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标志。
市井文化
邢台商业文化的物质承载。邢台古城南关的商业繁盛,明末清初形成的八大街以片区内的北大街-花市街-东大街-西大街十字路口为核心,羊市街、马市街、牛市街、花市街、靛市街、蜜市巷,包括城内的驴夫营、珍珠街、西仓巷等街巷命名都与商业贸易有关。这些商贸区与东、西、北三条大街确定了顺德府经济活动的主要格局。是邢台及周边地区的棉纺织品、染料、皮制品及杂货的加工贸易中心。
邢台传统民居的集中分布地区。邢台布袋院是北方传统四合院与当地街巷空间及商贸需求相结合的产物,通常为前店后居式商住两用建筑,是一种能够很好适应商贸繁盛的建筑格局,街巷内店铺面宽窄,街巷内店铺面宽窄、进深长,兼具销售、仓储、居住和防卫等多种功能的独特民居形式邢台古城历史上是布袋院的集中分布地区,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形制完整的布袋院,能够很好地反映当时邢台南关商贸的繁荣。
邢台民族风貌聚集地区。邢台古城南关在元代以来逐渐成为回族聚居的区域,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皮毛加工贸易及牲畜交易等商业中心,留存下来的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多所清真寺,牛羊肉制品及烧饼、油炸面食等民族美食,是邢台回族风貌的聚集地区。
邢台城市记忆的空间延续。邢台古城内的北大街等传统街巷历史悠久,兴旺的商业除了塑造街区的物质空间,形成独特的街巷空间和民居形式外,还涌现出桐泰祥等老字号。如今街区内仍保留有面向广大市民的沿街集市,使得商业文化在街区内得以延续,形成邢台独有的城市记忆。
近代邢台酿酒技艺发扬地。邢台酿酒历史悠久,在600多年前烧锅酒坊遍及市区及宁晋、柏乡等地,以怡鑫烧锅、益诚烧锅等为代表,前店后厂,酒旗招展。1949年,邢台市政府将市内几家私营酿酒作坊“益诚烧锅”“益新烧锅”等整合收归国有,在益诚烧锅原址——邢台古城东羊市道,组建了“国营邢台市制酒厂”,后演变为“古顺”牌、“邢”牌、“邢侯”牌、“达活泉”牌等品牌酒。
历史城区中现存较完整的工业遗存地。街区内的邢台县医药公司和邢台土产公司遗存老厂房和办公建筑现存较为完整,其记载了邢台工业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承载了不可复制的城市记忆,是邢台工业文化历史中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改造利用价值。
泉城文化
“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这是古籍中记载关于邢台众泉喷珠吐玉的情景。据邢台历代志书记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邢台古城周边活泉涌流,泉泉相映,分别有百泉、达活泉、野狐泉、狗头泉、龙池泉、马刨泉、野狼泉、韩家泉、珍珠泉、晋祠泉、玉霞泉、桑洼泉、瀑布泉、三叶泉、凉水泉、石草泉、牧卜泉、涧头泉、清冷泉、穆家林泉、明水泉、婆婆泉、村套泉、水堤泉、凤凰背泉、王禅老祖泉、瓦泉、黑泉、温泉、金泉、银泉、玉泉、永泽泉、白沙泉、七星潭、黑龙潭、老龙潭等近百个天然泉,纵横交错构成邢襄大地异彩纷呈的泉水世界。
百泉,是邢台城区及附近所有泉水的总称,此外,百泉还是一个大的泉域名称。百泉泉域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岩溶水系统,其北部以内丘—西北岭地下水分水岭为界,南部以北洺河地下水分水岭为界,西部以山西省和河北省地表水分水岭为界,东部北段以邢台—内丘弧形大断裂为界,南段以百泉—紫金泉断裂为界。水文资料显示,百泉泉域面积3843平方公里,包括邢台市区和内丘、沙河及邯郸市的部分地区。泉域地下水在山区接受降雨补给,流到邢台城区附近出露地表,形成泉群。邢台的泉群分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为达活泉泉群,位于邢台市区达活泉公园一带,包括达活泉、紫金泉、野狐泉、白沙泉、莲花泉等7个泉眼。南部为百泉泉群,位于邢台市区东南4公里处,包括珍珠泉、沟头泉、黑龙潭、葫芦套、晋祠泉、小儿泉等31个泉眼。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降雨量减少、上游水库截流、采矿排水量增大、岩溶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活和工业、农业等用水增加,地下水超采严重等多种因素影响,百泉泉域内岩溶水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泉泉群基本消失,植被逐渐退化,变成了一个大沙坑。怀揣着“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美景再现的愿景,邢台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全市域一体化推进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统筹和水环境治理,坚持“一河一策”,对每一条河明确水源保障、水量控制和工程措施,回补涵养地下水,有力推动了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2021年8月以来,沟头泉、黑龙潭等相继复涌。沟头泉的复涌,不仅代表邢台恢复了一处景观,更让很多村民对家乡的记忆有了新的寄托。历史上,沟头泉一带被称为“水海”,以沟头泉为中心,方圆十里全是水域。截至2023年5月,百泉、沟头泉日均出水量6万立方米,水面总面积约790亩,最深处约45米。
古邢台八景
邢台八景,是指明、清时期,邢台市辖区内的八处著名景观。据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邢台县志》记载,邢台八景包括:玉泉夕照、达活名泉、柳溪春涨、郡楼远眺、野寺钟声、仙翁古洞、鸳水灵井、鼎梅晴雪。
顺德府十二景
明代万历本《顺德府志》(李京增补)记载,顺德府十二景为:太行叠巘、大陆澄波、尧山圣迹、鹊庙仙迹、百泉鸳水、达活龙湫、郡楼远眺、古刹春游、宫墙柏影、雉堞荷香、龙岗霜月、檀台烟雨。
文化活动
2024邢州古城龙年光影秀
2024年春节,夜幕降临,襄都区邢州古城开元寺景区、光明街、南北长街的两侧,一串串国风灯笼连成一片,流光溢彩,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府前南街上的一面心形灯笼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清风楼景区的大红灯笼亮起,与各色灯光交织,将古城装点得如诗如画。据襄都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结合了灯光、投影及真人演绎等元素的“古城光影秀”活动于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正式启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光影体验。
2024邢州古城龙年光影秀以公元596年隋朝建立邢州至公元十三世纪郭守敬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为历史主线,讲述邢州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再现古邢州繁华盛世。光影秀全长15分钟(含演员表演),共分为“龙腾盛世、梦华邢州”两个篇章,通过将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灯光、音乐、影像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邢州古城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2024邢州古城“开元钟声迎龙年”新春活动
“撞钟祈福”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邢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大开元寺就是邢州古城内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寺内的金代大铁钟铸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迎接2024甲辰龙年的到来,邢台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将开展“开元钟声迎龙年”新春活动,于2月9日除夕夜在大开元寺广场举行民俗文化活动,邀请各界群众代表鸣钟迎新。
文物价值
邢台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距今五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历经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断、城址未曾迁移。邢台古城是黄河以北地区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被誉为“燕赵第一城”。是一座“仅京城与是”的壮美城池,是邢台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有“五朝古都 十朝雄郡”之称,史上邢台作为区域最高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一脉相传,是邢台重要的历史文化承载区、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体现着邢台的历史文化价值。邢台市也成为河北省唯一一座三千多年来建制未曾中断、城址未曾迁移的城市。
邢台古城拥有八大核心价值特色:邢襄文化的起源、发展、延续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孕育地;遍布四野的古泉、古水、古河;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和弥足珍贵的文物古迹;形态典型的古代北方府县城“卧牛城”;世代传承的传统美德与礼仪文化;商业兴盛的“邢台好南关”;彪炳史册的冀南革命老区。
保护措施
相关背景
相对国内的先进城市,前几年邢台市对古城保护和名城创建工作的力度是不够的,这主要受制于对古城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意识、没有形成文化共识,同时还有产权混乱、资金匮乏等因素。近几年,在十九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指导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下一步通过增强邢台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撑,已成为邢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邢台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和保护工作。邢台古城的规划编制工作先后聘请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规划院、广东省规划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总院等国内一流设计团队编制完成了《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邢台古城城市设计》、《邢台古城更新复兴规划》、《邢台古城东城门及东门里街文化街区规划》和《邢台古官道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规划》等。2020年又列专门资金安排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配套用的文化、遗址公园、牛城形态等方面的专项规划研究等工作。邢台古城在规划编制和研究方面一直位于全省的前列。
邢台市襄都区高度重视邢台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古官道、北大街、羊市道、天宁寺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均位于邢台古城范围内,其承载的文化类型丰富,也存在多处文化遗址,至今人气旺盛。近几年,受资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襄都区工作主要是侧重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古城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2020年和2021年试点修复了羊市道部分布袋院,谋划了邢台东城门和东门里文化步行街区的详细规划,并积极争取资金,寻找合作意向单位。
近期邢台市委市政府设定了邢台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具体目标,各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襄都区所具备的古城文化资源已多次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认可。下一步,襄都区将大力保护和利用好邢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古城在新时代下“讲好古城故事,焕发时代活力,创新创造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并重建设的“原汁原味”和运营的“持续繁荣”,让文化显化、让场景再现,让市场认可,让原住民和游客满意。
2022年1月,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提出2025年,邢台市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对挖掘和提炼邢台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群具有重要意义。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宣传和推介邢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邢台市将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有利契机,全面系统保护邢台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探索以文化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升邢台的人文魅力、城市活力和文化软实力。
邢台市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以来,全市上下有序有力地推进各项工作。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建立正反激励和督导机制。邀请专家开展业务培训,并组织人员赴大理、剑川、西安等地考察学习,对标先进,找准差距。对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各保护对象逐点勘察,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保护对象挂牌、保护管理平台建设、保护管理机制运行等重点任务进行调研,摸清了文物底数。
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邢台市对划定的古官道、北大街、羊市道、天宁寺等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了修缮工作。历史文化街区内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更新模式。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在建筑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在新建、扩建、改建道路和街巷时,保护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已完成了羊市道25号院历史建筑及23、25号院修缮工程。打造完的布袋院成为邢台传统“商坊居”一体的特色民居。开展了羊市道、光明街等街道等古城内的道路铺装与市政管线修建工作,有序推进古城保护工作。邢台古城建筑主体风貌是“唐风元韵”。按照“保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原则,邢台古城的各类建筑要体现古今融合的以青砖、青石、青坡瓦为主的邢台风格,凸显“两甩袖”“布袋院”等冀南民居特色,修复时优先选择当地石材。
“开展邢台古城开发保护、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市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首要工程。”邢台市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董昂说,邢台古城开发保护区域将整体规划打造“一道双城六坊”的古城格局,即古官道,北府城、南关城,开元寺街坊、清风楼街坊、北大街街坊、马市街街坊、羊市道街坊、天宁寺街坊。将以“关城动起来、府城亮起来”为目标,按照“分步实施、分批启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原则,加快推进古城修复,让文化的血液在邢台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加速流动。
具体部署
2018年2月26日,邢台古城区域内的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历史文化街区入选河北省历史文化街区
2020年7月,邢台古城区域内一栋建于民国七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邢台传统三进式布袋院羊市道25号院完成保护修缮工程,这是邢台市第一座修缮的布袋院。同月,邢台市襄都区发布未来规划蓝图,城市规划布局将按照“一核一轴五区”发展,其中“一核”即邢台古城核心区,将构建“一道双城六坊”的古城风貌展示区。“五区”中包含历史文化休闲区,将以古城风貌恢复为核心。襄都区将坚持“有传承才能昌盛”,围绕做好“古”的文章,按照邢台市对襄都区规划定位,全力抓好古城复兴。
2021年3月17日,邢台市召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2021年4月22日至23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受邀来邢台市考察指导,并召开意见反馈会就邢台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反馈意见。专家组先后深入羊市道布袋院、牛市水坑、七道弯、清风楼、历史文化公园、古开元寺、古官道、天宁寺、郭守敬纪念馆等地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邢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较好,大有希望,同时也指出邢台申报名城仍需做大量工作,特别是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技术支撑、落实保障措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完善提升,确保申报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021年5月,邢台市区4个历史文化街区《邢台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邢台市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邢台市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邢台市天宁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进入实施前准备阶段。
2022年3月,围绕建成高品质消费中心城市,邢台市印发《邢台市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涉及历史文化名城部分,邢台市提出,围绕建设襄都区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集特色商业、文化旅游休闲、民俗博物展览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商业街区,大力发展购物、休闲、旅游、观光等业态集群,打造历史文化浓郁、商贸特色突出的商旅融合示范区。结合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统筹推进府城、关城区域一体规划、一体开发,深度挖掘邢襄文化资源,依托传统民居风貌区,积极搭建各类历史文化消费场景,打造国家级商业步行街。
2022年4月,邢台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完善邢台古城传统脉络,以邢台古城为核心,构建古官道文化发展轴、邢襄文化发展轴,结合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等基础设施或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发掘推广老地名、中华老字号、历史名人、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
2023年1月,襄都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襄都区围绕“一衙、一道、一坊”,精心谋划以顺德府衙恢复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挖掘和古迹修复。积极对接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和投资平台,尽快启动顺德府衙复建工程,逐步恢复府衙历史风貌。依托清风楼、开元寺、博物馆、历史文化公园、布袋院等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招商引资,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独具襄都人文特色的旅游打卡地、城市会客厅。
2023年3月8日,市委书记杨猛到襄都区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他强调,要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足做深邢襄文化,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
2023年3月14日,邢台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2023年立法计划,全年共安排8件立法项目。一类项目有4件,其中包括《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保护工作,更好保护和传承邢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将重点做好《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工作。该条例对于邢台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3月29日,邢台古城修复被列入邢台市首批20个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建设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包联工作,市委书记杨猛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并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批20个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并推进实施。对于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组成工作专班合力攻坚。专项工作组建立工作台账,制订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力推动重大专项(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2023年3月30日上午,襄都区委书记李秀娟调研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创建工作。李秀娟一行先后到天宁寺历史文化街区、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府衙片区进行实地查看,详细了解各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情况,并现场进行安排部署。区长尚小云要求,要认识到古城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街区修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对古建筑进行再甄别、再排查,明晰产权归属,全面掌握各区域古建筑历史沿革、建造工艺等具体情况,注重历史街区和古建筑消防安全,切实保护好历史遗存。
2023年3月31日,邢台市召开邢台古城修复专项工作调度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研究讨论相关规划,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指出,实施邢台古城修复工作对促进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相关单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有效衔接,打造古城文化丰富、业态特色鲜明、人气活跃旺盛的城市新名片。会议强调,要坚持规划引领,立足邢台特色,找准历史坐标,做足做深做细前期规划,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快打造彰显牛城风貌、邢襄人文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区。要点线面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区域,进一步优化古城修复规划设计,着力将各类要素打造成完整体系,增强古城深度体验性,讲好邢台古城特色故事。要坚持规划与运用相结合,改造提升古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促进古城和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切实提升城市软实力。
2023年4月8日,邢台市召开创城行动重大专项工作推进会议,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聚焦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对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市委书记杨猛出席会议并讲话。杨猛强调,要精准指挥、强力指挥,坚持目标导向,对标对表创建标准,列出时间表、任务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如期实现创建目标。
2023年4月17日,从邢台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办公室了解到,为了高质量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邢台市已启动了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盘点”工作,重点做好新增资源普查挖掘和已公布名录的复核,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挖掘“太行泉城”特色,用新时代视角讲好邢台老故事。此次“盘点”在已公布保护对象名录基础上,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全面盘清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准确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状况,科学评估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盘点”对象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传统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等外,还增加了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有代表性的建设成果等内容。根据要求,所有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都将实现“四有”保护措施,即:有保护范围、有历史记录、有保护标志、有保护机构管理。
2023年4月27日,邢台市举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现场培训会,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总院任贵教授围绕邢台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标准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全面提升邢台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业务水平,推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有序开展。任贵教授是我国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专家,曾先后主持了国家级文保单位烟台朝阳街、所城里等多个更新改造项目,是邢台市古城复兴更新规划总负责人,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经验。“邢台是中国元明清时期城市商贸活动的实物见证地,见证载体包括古官道、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布袋院群落、崔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任贵教授从历史背景、申报标准、申报过程、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办法》进行了详细解读,特别是围绕邢台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介绍了襄都区古城修缮整治工作。
2023年5月16日,市委书记杨猛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襄都区调研古城保护和历史街区修复工作。他强调,要立足邢台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决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增强“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吸引力。杨猛先后到天宁寺遗址、南关北大街、顺德府府衙(署)遗址等地,实地考察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复建,以及好南关历史街区、布袋院修复情况,强调一定要深入挖掘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坚持保护性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做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等工作,展示文化、提升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杨猛与专家学者、襄都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加快实施古城保护和历史街区修复、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杨猛指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有力举措,也是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关键抓手。襄都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邢台文化资源,梳理文化脉络,扎实做好文物探源、保护、修复、开发工作,加快打造邢台文化地标、文旅融合项目。他强调,要始终坚持科学决策,充分发挥邢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平台作用,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参与项目论证、文化普及等工作。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要以“经得起历史检验”为目标,统筹谋划、重点推进,加快推进“邢台好南关”历史街区打造,更好地展示邢台历史风貌。市文旅局要加强人员力量,深入研究推进遗址群发掘、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襄都区要把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扎实做好古城区域保护控制、抢救性保护等工作,当前要实施好古城区域规划控制,对沿街门店、栏杆、灯箱、牌匾等进行改造提升,注入邢台文化符号,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动员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形成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强大合力。
2023年5月16日,襄都区召开调度邢台古城修复工作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书记杨猛在襄都区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相关部署要求,研究襄都区贯彻落实意见。听取了相关街道关于古城修复工作摸底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杨猛书记到襄都考察,表现出对襄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全区上下要以杨猛书记此次调研为契机,仔细研究相关部署,用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推动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在襄都落地落实。会议强调,要持续推进邢台古城修复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街道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古城修复工作上来,在全面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每月有进度,每季有成效。会议要求,要深挖资源,紧紧围绕古城修复工作布局和全区产业布局,大力宣传“邢台好南关”等襄都特色历史文化,推进“邢台好南关”历史街区打造,通过政策鼓励引导本土企业入驻,全面提升襄都区文化产业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3年5月22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工作推进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重点片区分包及责任分工安排方案,各区领导就相关工作发表了意见。李秀娟要求,要成立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工作专班,设置工作小组,明确责任部门,细化任务分工,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保证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加速落地。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完善的常态化调度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开展情况,梳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工作走深走实。要进一步细化各小组工作方案,盘清“家底”,掌握实情,形成全面、准确的工作台账,为全面推进古城修复打好坚实基础。
2023年5月22日,邢台市召开《邢台古城更新复兴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会议指出,做好古城更新复兴工作,既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有力举措,也是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利益、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古城更新复兴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五对关系,准确把握政府牵总、市场参与,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三个关键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传承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古城特色风貌,久久为功,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时不我待抓实抓好各项工作,形成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强大合力,不断增强“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吸引力。会上,天津大学设计总院教授任贵介绍了《邢台古城更新复兴规划》编制情况,邢台市专家学者和市有关部门、襄都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就古城建筑更新复兴、深入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等方面提了意见建议。
2023年5月29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工作推进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重点片区方案制定情况和摸底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各区领导就相关工作发表了意见。李秀娟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牢“交账”意识,对标目标任务,认真研判形势,加强常态化工作调度,千方百计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要全面摸清底数,细化工作方案,盯紧重点环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每月有进度、每季度有成效。要深挖襄都文化资源,梳理文化脉络,广泛搜集“邢台好南关”、天宁寺等襄都特色历史文化资料,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宣传推介,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凝聚推动古城修复强大合力。区长尚小云要求,要对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做好资金测算,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各部门要形成协调联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规划、业态布局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切实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3年6月5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工作推进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重点片区工作进展和倒排工期方案制定情况,与会区领导就相关工作发表了意见。
2023年6月12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工作推进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尚小云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重点片区工作进展情况、襄都区古城合围区域商户提升工作方案。与会区领导就相关工作讲了意见。
2023年7月2日,邢台市委、市政府在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现场办公会。市委书记杨猛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华英,市政协主席邱文双,市领导贾云霄、张志峰、李亚林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襄都区、市直有关部门、市交建集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和古城保护、历史街区修复等工作情况汇报,有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会议指出,开展邢台古城开发保护、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延续城市文脉、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形象的有力举措,是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首要工程,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坚定决心、夯实举措,高标准规划设计,科学高效推动实施。
2023年7月4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街道亮化工程推进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区城管局古城街道亮化工程整体推进情况汇报,听取了设计单位亮化工程设计方案编制情况汇报,与会区领导就相关工作讲了意见。
2023年7月12日,区委书记李秀娟调研襄都区古城街道亮化工程和防汛工作。李秀娟先后到北长街、南长街实地调研了街道亮化工程相关筹备情况,调研了部分危旧房屋防汛安全准备情况,并就相关工作进行现场交办。
2023年7月19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研究了邢台古城申报3A级景区事项、古城范围内开通观光车事项、北方大学修复事项以及安排古城解说员事项。
2023年8月2日上午,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听取了系列规划设计方案情况汇报、南北长街环境提升工作情况等相关汇报、河北梆子现代戏《好南关等你》剧本进展、北大街拆迁进展情况汇报以及观光车运行情况汇报。
2023年8月13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风貌提升专题推进会。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李秀娟听取了关于邢台古城风貌提升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的汇报。会后,到新世纪广场、西大街西口进行了现场调研,对做好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23年8月14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修复“好南关”片区改造工作调度会。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邢台古城修复“好南关”片区改造工作情况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23年8月22日,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关宏岩率队来邢台市考察交流,实地考察了邢台古城修复等项目。市委书记杨猛参加考察交流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2023年9月13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新世纪广场和珍珠街设计方案、南北长街和卫生街亮化提升、北方大学旧址打造布展及《好南关》梆子戏排演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023年10月4日,市委书记杨猛到襄都区邢台古城项目实地进行调研检查。杨猛一行先后到好南关历史街区改造现场、古邢台碑址、顺德府衙考古现场、南城墙遗址、市中医院古城院区、原工人文化宫片区,实地察看历史街区改造、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勘测、沿街建筑风貌改造提升工作。杨猛指出,重现古城历史风貌是邢台人民的美好梦想,做好古城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对繁荣城市经济,提高“太行泉城”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升中心城区影响力、辐射力意义重大。邢台古城文物遗存点位多,古遗址、古建筑保护较好,是一笔宝贵财富,要强化发掘保护,有序开发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古城热起来、中心城区强起来。杨猛随后在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重要节点和片区规划设计方案。
2023年10月11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市文保中心、古邑公司、区直单位及乡镇(街道)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上,研究了顺德府遗址委托考古发掘事宜,听取了杨猛书记调研指示精神落实情况及西门里街道天宁寺片区、北大街街道“好南关”片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2023年10月17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建顷设计公司、古邑公司、伟光汇通公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上,听取了“好南关”片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2023年10月20日,襄都区委书记李秀娟调研邢台古城开发保护利用工作。相关专家学者、项目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李秀娟到新世纪广场、西大街街巷及周边实地察看邢台古城开发保护利用工作开展情况,现场调度解决问题。
2023年10月21日,襄都区召开邢台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听取了关于“好南关”片区招商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李秀娟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023年10月23日,襄都区委书记李秀娟调研邢台古城开发保护利用工作。区领导乔万国,相关区直单位、街道办事处、项目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李秀娟到府城角楼旧址、马市街沿线、关城相关节点实地调研邢台古城开发保护利用工作,现场调度解决问题。
2023年10月26日,市委书记杨猛深入襄都区就邢台古城开发保护项目进行现场办公,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梯次开发,加快打造旅游城市。杨猛一行到古城城角、明月广场、马市街,实地察看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进度情况。他强调,要把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按照“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修旧如旧”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精细高效推进,既要充分彰显邢台古城风貌,又要做好与中心城区建设的融合衔接。杨猛随后在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专题会,听取襄都区和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
2023年11月3日,襄都区召开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区领导及区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市委主要领导对古城开发保护工作的批示精神,听取了古城元素相关设计情况,与会人员进行了详细讨论。
2023年11月6日,襄都区召开古城开发保护联席会议。区委书记李秀娟主持会议并讲话。区领导,市直、区直相关单位及部分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市委主要领导关于古城开发保护工作的批示精神,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入学习杨猛书记关于古城开发保护工作的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古城开发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2023年11月21日,市政协主席、市创城行动领导小组组长邱文双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襄都区,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古城修复等工作进行调研。邱文双一行先后到市城管局园林中心、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北城墙遗址等地,听取有关工作汇报,详细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实地查看重点点位保护修缮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邱文双强调,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今年市委安排部署的二十个重大专项之一,各申报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压实责任,严格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标准开展各项工作,提高申报工作成功率。
2023年11月29日,襄都区区委书记李秀娟调研检查古城修复工作,区领导陈占强,相关街道办事处、区直单位、项目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李秀娟到府前街、北大街调研“好南关”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情况,现场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4年5月4日,市委书记杨猛在襄都区调研检查邢州古城保护开发重点项目,强调要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在建重点项目,全力以赴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做大做强做热中心城区提供坚实支撑。杨猛一行来到清风楼景区、好南关北大街启动区、历史文化公园,沿中兴大街步行察看各个节点规划设计和施工进度,同游客和沿街商户亲切交流,听取他们关于建设旅游城市、提升文旅体验的意见建议。
保护规划
倡议书
2023年7月6日,邢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邢台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邢台市商务局、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积极参与支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行动的倡议书》。倡议书指出,邢台市拥有3500年建城史,被誉为“燕赵第一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景和使命。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规划,以团结东大街、开元路、建设东大街、新华路为边界围合而成的区域,被确定为邢台古城府城和关城,是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倡议如下:
一、带头宣传邢台历史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希望大家增强历史责任感和全局观念,积极主动宣传、弘扬邢台历史文化,学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多向家人、朋友宣传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引导身边人共同遵守行为规范,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创建行动的浓厚氛围。
二、带头繁荣古城商业经营。一砖一瓦都是宝贵的历史故事,充分开发利用是对历史文化遗存最好的尊重和保护。我们要以繁华的商业经营让古城“火起来、活起来”,提振“烟火气”。希望大家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寻找邢台老味道、重振邢襄老字号,再现“邢台好南关”古城韵味和繁荣景象。
三、带头配合修复历史街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是政府“独角戏”,而是全民“大合唱”。政府将对部分片区连片征收、统一修复,同时希望大家自觉按照古城风格更新牌匾标识和建筑外立面,按要求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加快提升古城形象。
四、带头维护古城历史风貌。只有保护好历史建筑,才能延续城市文脉,持续发挥经济社会价值。希望大家共同维护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擅自迁移、损毁、改动。古城内开展建设、更新、改造、外装等活动时,要遵从襄都区政府的有关要求,依法依规进行报批。
五、带头培育古城商业品牌。古城的生命力来源于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来源于富有竞争力的商业品牌。我们要保留古城生活气象、市井气息,展现邢台独有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希望大家敞开大门欢迎八方来客,主动热情讲好邢台故事,以实际行动厚植厚朴善美、勤奋自强的城市精神,共建温暖之城。
让我们携手并肩,自觉以传承繁荣邢台文化为己任,汇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为建设“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做出积极贡献!
保护修复
2021年6月,邢台市对市区56处历史建筑进行了挂牌保护,在古城区域内开展了历史建筑羊市道某些院落的修复,对府衙片区进行了文物勘探,完成了天宁寺前殿修复和主殿复建,对光明街和北羊市道历史街巷进行了保护性改造提升等。
2021年7月,邢台古城区域内23、25号布袋院建设已基本完成,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对这些布袋院进行了修复;羊市道主街道改造、光明街街道改造(顺德路至长街段)竣工通车。邢台市对古城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开展了测绘和修复工作,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图片收集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2023年,邢台市启动新一轮古城保护与修复工作。对邢台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了测绘,建立数字化档案,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拥有了“3D身份证”,在保存历史建筑现状的同时,也为制定精准的保护及活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赋予历史建筑生命力。从深入挖掘邢台市古城的城垣形制入手,努力保护古顺德府城、关城的城市格局。对城区内重点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建档挂牌。历史建筑有宅第民居、桥涵码头、池塘井泉、店铺作坊、宗教建筑等。另外对传统建筑进行了普查登记,并作为历史建筑线索进行保护。确定了历史地段、保护性建筑、传统街巷及历史环境要素四类内容保护措施。
2023年7月11日,从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工程作为古城保护“十大工程”修复任务之一,目前入户摸底调查已全部结束,一期片区修缮项目顺利启动。将对北大街(中兴大街至八路军解放邢台指挥部)两侧率先打造,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做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等工作。该区域长约300米,占地52亩,向北与府前街相连,向西与顺德诚上诚相接。
2023年9月4日,根据邢台古城修复重大专项调度会议精神,为完善邢台古城市政基础设施,襄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启动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市政管网道路改造工程,施工日期为2023年9月4日至2023年11月5日。在管网改造提升完成后,历史街区外立面建设和路基建设将同步进行实施,同时将按照仿古街形式进行建设,对东西两侧的建筑按照清末民初风格进行复建。古城修复不只有大街区,还包括串联其中的小巷道。在襄都区珍珠街东口,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齐上阵,共同为珍珠街的修缮添砖加瓦。为了方便周围居民的日常出行,襄都区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方法,第一段主要先修缮珍珠街街口街巷标识,第二段,针对珍珠街南侧的文化墙打造。最后一段,对珍珠街北侧的沿街商户进行仿古修筑。
2024年春节期间, 邢州古城迎来八方游客,在市民游客追寻历史文化足迹的同时,古城修复工程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月16日,在襄都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工程现场,脚手架上,工人正进行古建筑外墙美化工作。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工程是我市古城保护重点工程之一,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工,不少施工人员放弃春节回家团聚的机会,全力以赴抢施工、赶进度,为古城修复添砖加瓦。
2024年5月1日,邢州古城好南关北大街启动区初步亮相。经过修缮后的北大街,古香古色、风韵雅致,游客可以漫步其中,回味属于邢台的古城记忆。北大街是邢台古御道最繁华的路段,素来有着“邢台王府井”之称,曾是传统商业的聚集区,保留了很多邢台“老字号”,是最能体现古代邢台繁华商业的历史街区。今年以来,邢台市大力推动“文化兴市”战略,依托邢台深厚的历史底蕴,开展古城修复专项行动。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工程作为古城保护的“十大工程”修复任务之一,经过工匠数月的修缮,现已初具形象。街区以民国以来的建筑为主基调,传承保护老街历史文化,重现好南关繁华盛景。
修缮后的好南关北大街在原有古建筑基础上,修旧如旧,尽力保持古街区风貌和百年老街风情。北大街项目建设充分考虑‘冀南民居’特点,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在保持原有高度体量、外观形象、色彩、结构和室内有价值的部件基础上,进行适度保护修缮、结构加固、适应性改造与利用。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根据《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明确,邢台古城特指邢台历史城区。邢台历史城区范围是以团结东大街、新华路、建设大街、开元路等城市道路为边界围合而成的区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
交通信息
乘坐邢台公交6路;9路;11路;18路;20路;21路;29路;31路;32路;109路;111路至物美百货站下车,北行为邢台清风楼、邢台火神庙、府前南街文化街区、邢台道德经幢、邢台古城墙残段。
乘坐邢台公交6路;9路;11路;18路;20路;21路;29路;31路;32路;109路;111路至历史文化公园站下车,北行为邢台历史文化公园、围寨河公园、邢台解放纪念碑、“天目人心”古牌坊、邢台古城墙、邢台东城门。
乘坐邢台公交2路;9路;20路;24路;109路至开元寺公园站下车,左侧为邢台开元寺、大开元寺及开元寺公园、右侧为邢台博物馆。
主要景点
邢台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邢台古城游景区)由清风楼、开元寺、邢台博物馆、历史文化公园、好南关布袋院等历史文化景点组成。覆盖邢台市襄都区团结大街、建设大街、新华路、开元路围合区域即邢台古城府城及关城区域。邢台古城游景区观光车划定停靠清风楼、布袋院子、天一城、开元寺、博物馆、历史文化公园6大站点,游览车环线全程约9公里。目前正在对古城区域内北大街历史街区,天宁寺等古街区及历史建筑修缮建设,未来根据景区内景点增加游览车站点将同步延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9 16:4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