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河口镇和都村,距现代河床约500米,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距今约50—70万年。
历史沿革
2010年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锁强开始主持广东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重新启动有关广东人类历史起点的追问。借鉴湖南、广西等地的成功经验,刘锁强带领团队在
西江支流的
南江流域进行了大规模区域系统调查。
2012年12月21日,在罗定
华石镇一个名为军步湾的小村后山顶上,调查队发现了20多件人工打制特征明显的石制品。这是南江流域可以确定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
2013年1月,调查队陆续在南江盆地发现了60多个旧石器地点,最重要的发现便是磨刀山。在磨刀山的地表、断崖和冲沟中,调查队采集到了手斧和手镐等石器。
2014年4月至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云浮市博物馆及
郁南县博物馆,联合对磨刀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14年7月9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建的广东史前考古教学科研基地揭牌。
2014年7月10日,广东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等单位的专家组、省文化厅、省市县各级文物考古部门等工作人员在郁南县参加专家论证会议。
遗址特点
磨刀山遗址地处南江盆地东北部,为南江西岸第四级阶地,距现代河床约500米。在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现上、下两个包含石制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
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发掘区地层主要分9层,其中第⑤层与⑥B层分别为包含石制品的上、下文化层,其间有一层不含石制品的粘土层。第⑤至第⑧层强网纹化的红土堆积仍保留有河流沉积结构,如粒度韵律变化和沉积旋回等,其原始态应属于河流的漫滩堆积,与底砾层构成南江四级阶地堆积。
磨刀山遗址是在大面积的旷野,科学家通过不断发掘,可以从中探测广东远古人类生存习性、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等内容。石制品类别涵盖从搬运石料、加工石器、使用石器到废弃石器的整个过程,反映出发掘区存在完整的石器生产操作链。石核以单台面、单次剥片石核为主,多次剥片石核与多台面石核少见,剥片技术为简单锤击剥片。石器多以砾石为毛坯直接修理成形,部分利用断块为毛坯。石器加工技术以单面硬锤修理为主,仅少量手斧等见两面加工技术。石器的修理较为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规整。石器类型有砍砸器、手镐、手斧与刮削器等,其中又以砍砸器数量为多。石器尺寸以大中型为主,多为权宜性工具。此外,多见直接使用
砾石做工具的现象。
根据磨刀山遗址发掘揭露石制品平面分布的密度以及探方外采集石器标本的空间位置,可以确定古人类在磨刀山遗址下文化层形成时期的中心活动区范围远超1000平米以上。同时,发掘区石制品反映出完整的石器生产操作链。
磨刀山遗址的石器生产操作链表现出的是一种高损耗、低效率的石器生产方式。磨刀山遗址位于
北回归线以南,地理位置处于华南与东南亚的南亚热带至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其低效的石器生产程序、粗率的石器加工工艺及相对单一的石器组合正是适应湿热环境的体现,应当与有机质的工具如竹木器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磨刀山遗址的石器技术具有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一般特征,但与长江流域湖南、安徽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明显差异,而与广西
百色盆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具有更多的同质性,表现出更偏向于
热带气候环境的古人类适应模式。
文物遗存
磨刀山遗址出土300余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别包括石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器、残石器及使用砾石等,其中又以石料、断块、碎屑、石核与使用砾石的数量为多。石器类型有砍砸器、
手镐、手斧与刮削器等。
研究价值
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出了中更新世时期遗址群,比广东曲江的马坝猿人早数十万年,与
北京猿人同期。
磨刀山遗址在低纬度地区全面揭露出石制品平面分布、古人类活动区域、石器生产操作链及古人类适应行为等各方面信息,以此反映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早期古人类独特的石器生产活动与适应模式,显示出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华南北部与
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早期旧石器文化与古人类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区域分布密集程度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较为罕见,地点群在南江盆地的平面分布、不同地点石制品数量多寡与类型差异所反映的遗址功能差别,展现出区域平面空间内由中心营地与临时活动地点组成的南江流域更新世古人类栖居形态,对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远古人类的栖居形态与适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南江流域的三期文化遗存初步建立起广东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有望为研究岭南乃至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以及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南江流域的旧石器考古发现既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进展,为
华南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等国际热点课题提供十分重要的新契机。
保护措施
2015年4月9日,磨刀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12月10日,磨刀山遗址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第八批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6月17日,
中国科学院、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
北京大学等单位的18位文物、考古、旅游、教育专家对磨刀山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专题论证。
历史文化
磨刀山遗址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展现南江乃至广东数十万年前的老祖先生存状态,而这个时代与北京猿人同期。根据石器相似性看,广东、广西很亲密,和广西百色旧石器文化关系密切。从生活地方、使用石器可知,广东人起源于几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
以磨刀山遗址为代表的南江旧石器文化,表明距今数十万年前,最早的南粤先民即踏足南江流域,并在此繁衍生息。磨刀山遗址和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考古成果,不仅延长了岭南古代社会和文化历史的长度,同样也拓宽了岭南文化的深度。位于
南江流域的磨刀山遗址,是
南江文化的始发点,也
岭南文化目前已知最早的“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河口镇和都村,地处南江盆地东北部,为南江西岸第四级阶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2'12″,北纬22°51'8″。
交通信息
自驾车方案:
广州→G80广昆高速云浮市方向→
深罗高速罗定市方向→
宋桂/白石出口→X472
连滩镇方向→S352
河口镇和都村方向→磨刀山遗址。
巴士方案:
郁南县汽车站→连滩汽车站→坐摩托车→磨刀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