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
新中国汽车第一人
郭力(1916——1976),中国汽车工业的开创者。
社会背景
新中国建立后,在经济恢复、百业待兴的局势下,国家着手筹划建立汽车工业。1949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前苏联与斯大林商定援建中国的大型建设项目中,有一个大型的载货汽车制造厂。1950年项目正式确立,由苏方给中国汽车项目提供3亿美元(年息1分)和5亿卢布(年息2分)的长期贷款,并由当时莫斯科的斯大林汽车厂负责援建,随后,我方把汽车制造厂项目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1949年10月中央成立重工业部,那时,何长工部长和刘鼎副部长提出汽车制造厂的项目很重要,就已经开始进行汽车工业的筹办工作。1950年4月汽车筹备组正式成立,任命郭力为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郭力早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解放前,从事过很长时间的军工生产工作,熟识军工生产技术,又懂外语。当时他任重工业部专家办公室主任,所以选他担任这项工作是很合适的。这算是我国汽车工业最早的一个行业管理机构。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建,是在旧中国一空二白的汽车业环境中进行的。在旧中国,各方有识之士,虽然时有萌生建立民族汽车工业的愿望,但在国家政局混乱、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一切都成为昙花一现那样的梦想。如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要发展汽车、建造公路、建立汽车工场的设想。1913年张学良首先举起中国造汽车的旗帜,在辽宁建立汽车厂,生产民生牌汽车,但也只是试造了几辆而告终。20世纪20年代阎锡山想在太原创办的兵工厂基础上,建立山西汽车修造厂,由姜春京负责,仿美国1.5t货车,定名为山西牌。民国时期,也曾筹建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在1937~1939年间,用进口件组装了2000多辆汽车。抗战期间,资源委员会曾筹办中央机器厂,组装了一些汽车。直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仅有一些修理和配件制造的小型工厂,基础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支持汽车工业的起步。一切必须从头搞起。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计划建设两个汽车制造厂。一是第一汽车制造厂,在1953年开始动工,另一个是开始筹划第二汽车制造厂
关于一汽的筹建,在1950年12月,前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委派汽车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等人到北京,带来了苏方援建中国建设汽车厂的协议,了解中国工业情况、选厂意见,收集设计资料、拟定计划任务书,进行厂址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提出建厂方案等工作。
1951年1月18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会议,听取汽车筹备工厂汇报后,会议决定在四平至长春一线选择厂址,产品为吉斯150型4t载货汽车,年产纲领3万辆,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建厂,1956年建成投产。
接到政务院指示后,立即派筹备组的胡亮等3人小组前往四平、公主岭、长春三地踏勘,后经筹备组与苏联专家研究确定在长春建厂。1951年2月,孟少农陪同苏方沃洛涅茨基等专家到长春,确定厂址定在长春市西南孟家屯火车站西北。中财委随即批准选厂方案。同时,在1951年4月,来华的苏联专家小组完成了工厂计划任务书的编写,4月26日中财委批准了计划任务书,并交付苏方的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编制工厂初步设计。4月份,筹备组选派孟少农、陈祖涛、李刚、潘承烈等组成订货小组去莫斯科认可工厂技术设计和办理设备分交,聘请专家、派遣实习生等事宜。
人物生涯
1950年3月,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成立,曾任晋察冀边区工业部兵工处处长、兵工厂厂长的郭力,被任命为筹备组主任,负责筹建我国的汽车工业。当时,国内只有一些汽车维修和简单的零配件制造,人才奇缺、没有生产基地、没有大规模生产的经验,可谓一穷二白。筹备组一成立,郭力就大力招集和培养人才工作,首先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抽调了180名学生,并且进行汽车专业技能训练,同时在全国各地选调为数不多,分散在上海、重庆、昆明等地技术人员和极少数的留学归国人员。在抗战胜利后,当时国民党政府曾两批选派技术人员到美国学习汽车技术,第一批是由部队中派去,第二批是按美国的租借法案出资出去的,总计人数约40~50人。
一无人力、二无阵地、三无经验,郭力率筹备组的同志,招人才,选厂址,翻译苏方提供的资料、图纸,配合专家修改、补充……中央批准了初步设计,郭力作为“一汽”的第一任厂长,离京赴长春上任。当时的厂区荒野一片,只有日军留下的细菌工厂和几座建筑物的残垣断壁。郭力果断采取自营与外包并进的办法,短短几个月,修复建筑面积50338.4平方米,恢复了通水、通电、取暖,各项准备工作加紧进行。
1952年4月,郭力被任命为长春汽车厂厂长(后来中央正式命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他随即带领筹备组的部分成员赶赴长春,建厂准备工作拉开大幕。为了解决人才问题,郭力在重工业部的支持下,筹建汽车工业技术训练班并兼任校长,首期800名学员全部来自解放军,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基层骨干。之后训练班改为长期办学,定名为长春汽车工业学校(今长春工业大学)。
1952年6月,中央正式决定汽车厂要三年建成投产。郭力认为,建设汽车厂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援,调一位熟悉东北情况的干部当厂长,自己做副手,能加快工程进展。于是他亲赴沈阳和北京,向东北局和党中央汇报。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调饶斌同志担任厂长。“郭力让贤”成为佳话。
退居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后,1954年初,作为领队兼党支部书记,郭力带领500名实习生赴苏学习。在苏期间,由一机部授权,郭力代表中方审批了一汽的技术设计。回国后,郭力挂帅抓生产准备。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建立了经济核算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制度,庞杂而分散的生产准备工作被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的轨道。在生产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郭力大胆采取迂回工艺,使试生产一次成功。1956年7月,推出了我国自制的解放牌汽车。尔后第一批红旗牌高级轿车在设计上的成功,也证明了郭力为“红旗”确定的设计原则的正确性。
1959年末,郭力重又走上厂长岗位。面对被“大跃进”打乱的生产秩序和严峻形势,他作出了一系列后来均被实践证明是极其正确的重要决策,其中包括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力量有计划、有重点的转向企业整顿,使“一汽”从一度停产到恢复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为后来年产6万辆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1964年8月,郭力赴北京,在原汽车局的基础上筹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国国情,主持起草了《汽车托拉斯的组建报告》。1965年1月,郭力被正式任命一机部副部长兼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经理。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北京、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汽车分公司,至此,我国汽车工业沿着中央确定的方针,进行管理体制的革命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1976年2月,郭力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病故,享年60岁。
社会评价
“郭力同志是我国第一代汽车人的杰出代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不久前举行的纪念郭力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说,他的“让贤”体现出的博大胸襟和高尚品格令人佩服,他的科学务实、渊博学识和超前眼光成就了一汽发展的良好开端。今天,缅怀郭力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博大、事业为先的优秀品质,学习他讲究科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郭力是中国汽车工业杰出的奠基者,20世纪50年代初曾任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和一汽厂长,60年代初负责筹建第一代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并任经理,后又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虽然由于工作过度辛劳,过早地离开人世,但他那种崇高的品德、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深深地镌刻在老一代汽车人的心中。今日,我们刻意大力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时刻,仍要继承和发扬他的那种创业、敬业、爱业的革命精神,把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工作,更好地推向前进。
2001年,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书名的《郭力同志纪念文集》出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序言中写道:“他已经去世25年了,但人们仍然非常怀念他,并为他那种崇高的品德、敬业的精神、丰富的学识和科学的态度深深地感动。”
郭力淡泊名利、主动让贤、两袖清风、任劳任怨,他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与孟少农和胡亮并称为“郭孟胡三杰”。
从建厂选址到远赴苏联学习先进技术,直至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如期顺利下线,宣告了“一汽”的建成投产。 郭力为结束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4年刘少奇、邓小平搞托拉斯试点,郭力受命组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并担任了总经理,其后不久,他被任命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管全国汽车工业,故又称之为“新中国汽车第一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8 15:43
目录
概述
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