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模式
经济术语
鄂尔多斯曾是内蒙古贫困地区之一,在12个盟市中长期处于后列。十六大以来,全市上下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跃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鄂尔多斯闯出了一条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鄂尔多斯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创造了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成为世人瞩目的西部明星,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它的发展被专家、学者赞誉为“鄂尔多斯模式”,成了众多城市发展典型和样板。
简介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曾说:“所谓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他们的理解就是更新观念、科学发展,坚持不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推动资源深度开发,提高资源附加值,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鄂尔多斯取得如此的成功,缘于闯出了一条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发展模式——鄂尔多斯模式,正是在这种发展模式的推动下,鄂尔多斯的发展才充满活力、动力和源泉。”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鄂尔多斯时曾说,鄂尔多斯继“深圳模式”“温州模式”之后,创造了“鄂尔多斯模式”,值得钦佩,值得学习。
认真研究和分析鄂尔多斯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取得显著成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显著成绩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一区,人口151.4万。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套文化”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通过长期探索,特别是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鄂尔多斯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
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到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46亿元,人均344元;财政收入只有1900万元,人均不到20元;全市8个旗、区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旗和3个自治区贫困旗。2001—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71.8亿元增加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38.3%,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二;人均GDP由1500多美元增加到1万多美元;财政收入由17.98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49.4%,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6226元,年均增长17.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258元增加到6123元,年均增长18.1%。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
实现了由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历史上是典型的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是45∶28∶27。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2—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34.89%。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发展为4.3∶54∶41.7。工业的发展不断带动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1—2007年,粮食产量由13.3亿斤增加到27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615万头(只)增加到1350万头(只)。农牧业人口加速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五年累计转移40多万人。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2007年达到61%。以旅游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现了由粗放型经济集约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曾长期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比较普遍,生产要素低下,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近几年来,鄂尔多斯下决心关闭了地方煤矿1000多座,占全市煤矿的85%以上,煤炭机械化采掘率由10%提高到65%,回采率由30%提高到75%。引进建设了年产60万吨合成氨、104万吨尿素大化肥生产线、年产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生产线、国内最大的300万吨煤制二甲醚生产线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形成了一次、二次能源开发并举的新格局。近年累计投入科研推广转化资金13亿元,转化科技成果186项,实施国家“863”计划和火炬项目38项,开发出100余项具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累计吸纳区内外高校毕业生两万多人,引进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人才700多人,高层次人才比重由0.5%提高到8.5%,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的流入区。如今,鄂尔多斯地区生产要素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初步形成现代集约型经济体系。
实现了由生态恶化地区向绿色大市的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沙漠占总面积48%,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地区占48%,年降水量为3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是“地球癌症”砒砂岩裸露区,长期以来年均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近年来,鄂尔多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7年,全市禁牧草原351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0%,休牧529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60%,划区轮牧239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502.7万亩,退牧还草3013万亩,人工造林1016万亩,飞播造林838万亩,封育102万亩。林沙产业形成巨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沙柳造纸项目带动农牧民种植沙柳600万亩,甘草制药项目带动农牧民种植甘草近400万亩,沙棘产业化项目带动农牧民治理砒砂岩39.8万亩,2007年全市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3.6%增加到20.07%。累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37户,削减烟粉尘68.7万吨、二氧化硫14万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黄河流经鄂尔多斯728公里,境内无一家企业向黄河排污。
实现了由强调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以来,鄂尔多斯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加,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7.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加大扶贫济困力度,解决了15.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农牧民低保标准由年600元提高到1300元,城镇低保标准由月160元提高到248元,保障了特困户的基本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家庭财产普遍增加。2007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分别拥有家用汽车16辆和7辆,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6平方米和27.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26和0.31,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宽裕型小康。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和高中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9.7%和84.5%,开始推行12年免费教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市旗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作推出了《我的鄂尔多斯》、《走进石锁沟》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精品,“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推广,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
今天的鄂尔多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调研组深切感受到,鄂尔多斯一跃成为颇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强市,创造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探索,这颗草原明珠正在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
调研中我们感到,鄂尔多斯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在于他们经过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鄂尔多斯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投入、人才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给鄂尔多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现代化深入推进,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与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的梯次转移同步发生,也给西部地区带来发展契机。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煤、电、油、气等资源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有力地推动了西部能源产业的发展。但这些机遇、条件和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很多地方的优势还要更突出一些,可见鄂尔多斯在西部地区异军突起不是偶然的,是他们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概括地说,鄂尔多斯模式是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政府强势主导,企业市场运作,要素聚集优化,经济自主增长的模式。
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推动资源深度开发、提高资源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鄂尔多斯没有走简单资源开发的老路,而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懈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和产业多元,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他们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利用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努力提升资源开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大力延伸产业链,开发煤转电、煤制焦、煤制油、煤化工等综合能源产品,形成煤—电、煤—焦、煤—油、煤—肥、煤—醇和天然气—甲醇等多条产业链,构筑以煤炭、电力、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培育打造以绒纺、制衣为主的羊绒服饰产业集群,以汽车、发动机制造和煤炭采掘、煤化工大型机械制造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中蒙药、生物制药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集群,以沙柳造纸、甘草制药、沙棘制食品为主的林沙草产业集群,形成了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以大项目、大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推动高级生产要素集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鄂尔多斯地方偏僻,交通落后,远离市场,既没有大城市和经济体的辐射带动,也没有国家政策倾斜,按常理讲对企业吸引力不大。但情形恰好相反,这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项目多、大企业多,有一批国际或国内第一的项目,有一批著名企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鄂尔多斯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低水平引进技术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求发展的做法。针对工业发展中“小、短、低、粗、慢、重”等问题,提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个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构筑“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的产业体系。积极与中石油、神华等一批中央大企业合作,利用大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大力提升产业层次。正是因为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形成的平台和载体,聚集了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形成了产业—投资—人才—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产要素从低端向高端、从要素流出区向要素流入区的转变。
通过集中发展、集优发展,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鄂尔多斯地广人稀、生产力布局分散,存在产业集聚带动能力弱的先天不足,而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出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个问题,鄂尔多斯在深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中发展的战略,努力将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投向有空间、有优势、有效益、有潜力的地区、产业和项目,形成集聚、集群效应。他们对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种养结构、养殖方式、人口布局、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方式进行“六大调整”,促进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牧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变迁。他们打破县域分割,推进“地域经济”一体化,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调整生产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承载能力强、设施配套、功能齐备、社会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推进工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增长、集成配套。他们按照“拉大、补欠、崛起”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把乡镇撤并到50个,促进城镇建设重点由小城镇向大城市、城市核心区由扩散式向组团式、城镇布局由遍地开花向集中建设的重大转变。
坚持产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鄂尔多斯近一半是沙漠,耕地只占4%,生态十分脆弱。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顺应自然规律,统筹产业发展与改善生态。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积极实行舍饲养殖,启动建设两万平方公里无人居住的自然生态恢复区,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按照“三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三品”(饮品、药品、保健品)的总体思路,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一齐上”,制定“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等政策,推行“五荒”拍卖治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活利益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生态建设新格局。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对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一系列循环利用项目,培育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初步形成煤—电及其废弃物、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循环产业链条。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睦、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鄂尔多斯原来不仅总体上落后,而且发展也很不平衡。近些年来他们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社会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率先推行农牧区低保制度,积极实施免费职业培训计划,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从投入、人才和政策等各方面倾斜,培育一批农牧区发展示范典型。广大群众普遍反映,这几年是人们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大家幸福感和满意度最高的时期。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鄂尔多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一个思路一致、高度团结的好班子。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委一班人视野开阔、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他们自觉遵循发展规律,大力改革创新,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付诸实施。分析鄂尔多斯模式,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就是这些年他们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它已成为鄂尔多斯在新的起点上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精神纽带。
模式的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鄂尔多斯模式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涌现出的又一生动典型。它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等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很强的代表性。
启示之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自觉意识,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前提。鄂尔多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是因为不断解放思想,他们创造了多个全区、全国“率先”:率先在全区尝试土地承包到户,率先实行土地和草牧场规模化经营,率先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率先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而使鄂尔多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和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的干部群众认识到,与发达地区最主要的差距还是观念的差距,只有解放思想、勇创一流,才能赶上或超过东部。鄂尔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做出符合科学发展的正确决策,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启示之二:扭住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关键环节,坚持不懈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才能取得科学发展的实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以输出资源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带来经济一时增长的同时,也必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生态脆弱退化。面对“增长的诱惑”,鄂尔多斯不是坐吃山空,而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支撑点,变革传统发展模式,艰难地推进关闭、淘汰、治理和整顿,从资源滥采、环境污染、发展粗放的恶性循环中突出重围。调整就意味着“割舍”,转变就有可能“减速”。鄂尔多斯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方式革命后,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为进一步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鄂尔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启示之三: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制度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科学发展道路既是一条新路、一条好路,也是一条难路,难就难在是对传统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超越。鄂尔多斯坚定不移地通过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实现科学发展铺平道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地区行政壁垒逐渐减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大范围资源重组的格局基本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入进一步加快,社会投资已成为投资增长的动力源泉,本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类行业中介组织和农牧区专业经济协会逐步发育完善,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顺畅对接。鄂尔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才能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启示之四: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与政府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着力形成内生性自主增长机制。欠发达地区市场发育的滞后性和跨越式发展任务的紧迫性,决定了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即在健全市场机制的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鄂尔多斯依托国内新兴的能源、生态、高端农牧业产品市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本地的发展要求,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有力地领导、组织和协调并主动驾驭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进程。当落实科学发展观遭遇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抵触时,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得异常艰难时,他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以超前谋划和战略思维,靠政府积极发挥全局统筹的作用弥补市场缺陷,用看得见的手强势出击,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鄂尔多斯模式表明:只有做到既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鄂尔多斯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关键在于鄂尔多斯市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鄂尔多斯市委十分注重加强党的建设,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中谋发展、促发展的能力。他们立足老、少、边、贫地区的实际,注重研究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于已制定和形成的目标和政策,就始终咬住不放,一抓到底。许多干部群众反映,这些年鄂尔多斯几任领导科学决策,不“翻烧饼”,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埋头苦干实干,扎扎实实推动科学发展。鄂尔多斯模式表明:只有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努力造就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勇立时代潮头,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鄂尔多斯模式用活生生的事实和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光芒。调研组感到,随着实践的深化,对鄂尔多斯模式的丰富内涵和新鲜经验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使其上升为更加系统的规律性认识,为西部地区以及其他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调研组)
参考资料
鄂尔多斯模式.新浪网.2010-01-0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19:4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