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五大功能区
庆市功能区域划分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部署重庆市功能区域划分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重庆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至此,重庆区域发展战略迈入4.0时代。
简介
基本概况
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央直辖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既可以促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做到全市一盘棋,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合作,加快渝蓉城市群及川渝经济区等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圈两翼
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为了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重庆将“一圈”细化、深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此拓展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为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重庆在“两翼”地区划分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其中,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侧重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以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为重点,肩负起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
区域划分
都市功能核心区
范围:
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区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约297.5平方公里。
定位:
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大都市风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
任务:
不过多考虑经济增速,但强调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工业总产值比重将大幅下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
路径: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都市形象,适当疏解人口、精细化城市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常驻人口:
2015年常住人口:374.30万人。
都市功能拓展区
范围:
包括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处于内环以外的区域以及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全域,约5275.5平方公里。
定位:
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
任务:
此区域在优化结构调整时,更强调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到2020年,都市功能拓展区要实现GDP10700亿元,工业总产值220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7.5%和44%。同时,还要形成21个大型人口聚集区,未来10年新增人口约400万人。
路径:
有序拓展城市空间,组团式规划布局,产城融合发展,保护好与都市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之间过渡带的生态环境。
常驻人口:
2015年常驻人口:460.52万人。
城市发展新区
范围:
定位:
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
任务:
到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6%,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0亿元,占全市的45%。
路径:
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城乡统筹先行,充分利用山脉、河流、农田形成的自然分割和生态屏障条件,建设组团式、网络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集群。
常住人口:
2015常住人口:1095.60万人。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范围:
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11区县,约3.39万平方公里。
定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任务:
实现生态涵养,突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三峡移民后续发展连片贫困区扶贫开发并举。规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13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700万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路径: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常驻人口:
2015年常住人口:811.19万人。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
范围:
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6区县(自治县),约1.98万平方公里。
定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
任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规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200万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有序梯度转移。
路径:
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常驻人口:
2015年常住人口:274.94万人。
发展定位
五大定位
重庆是中央直辖市,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直辖以来,重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确、同质化发展、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同时,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为此,我们在过去“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进一步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前三个功能区域构成今后重庆的大都市区,是城市群、城市组团发展和产业布局联动的概念;后两个功能区域是重庆的大生态区,主要为了在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在增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市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生态市建设指导意见。
对不同功能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给予不同的财政、产业等方面政策支持,以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区县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形成全市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
都市功能核心区
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
都市功能拓展区
重庆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
城市发展新区
重庆新经济增长极,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四化”的示范区,以及川渝和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划分意义
重庆城乡区域的差距大,如巫溪和渝中区,人均GDP差距在9倍以上,而直辖时是10倍,这一差距虽有所缩小,但仍有差距。功能分区,就是要有序的引导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有序的梯度转移,通过产业的发展,就业发展,市场化的引导,到适宜居住的地方生产、生活。留下来的一些老百姓,则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能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升政府的财力统筹全市,让相对薄弱的环节提高起来。
重庆将“一圈两翼”的“一圈”范围细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为了拓展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看都市功能核心区,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现代商贸、中介咨询业务等,大幅降低工业产值,增加服务业产值,因此各种金融业、商贸流通业、中介服务业等都将有大的发展。
都市功能拓展区集中了重庆一批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如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保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等,这里将是未来重庆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集聚区,也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两江新区重点发展的机器人产业为例,预计到2015年,就将集聚30家以上企业,形成4万台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规模蕴藏着无限商机。
相比较而言,都市功能拓展区在产业布局上应更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众多,智力支持强大的优势,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着重发展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工业,如IT电子,以及物流、教育等产业。
而城市发展新区则作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有效辐射地带,既要做好与主城的联动,又要传递到周边,应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产业基础,着力布局发展重工业,包括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等,特别是处于渝蓉经济区之间的荣昌、永川、潼南、铜梁等区县,要构建成为渝蓉经济区的城市集群。
特别是重庆将以往的“两翼”地区提法充实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这可以让渝东北、渝东南两个地区更加明确自身定位,走出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五大功能区就是重庆未来的五朵金花,这五朵金花根植于广袤深厚的时代土壤,根植于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客观现实,根植于3200万辛勤劳作的巴渝儿女的火热心房,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一定能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让重庆成为百花齐放的大观园。
重庆明确五大功能区划分 区域战略迈入4.0时代
至此,重庆区域发展战略迈入4.0时代。回顾重庆区域经济发展,重庆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三大经济区”1.0时代、“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2.0时代、“一圈两翼”3.0时代、五个功能区域4.0时代四个不断优化的时代。
发展状况
201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各区域、各区县着力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014年11月,市政协召开四届十次常委会议,就“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专题协商。会议针对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五大功能区建设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提出“抓住国家路带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给重庆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五大功能区分类指导、加快完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在做好规划方面,市政协区县工作联络委主任熊康敏委员建议,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和全面贯彻中央“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部署做好五大功能区分区域的总体规划,尽力把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现有效衔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面对新机遇,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副主任王济光还提出,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应突出三大亮点:核心区和拓展区着眼于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围绕口岸资源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和都市区,推进口岸一体化进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型经济格局;城市发展新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与渝蓉经济区互动,尤其是其作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和城镇在功能布局和联系方向上应重点体现国家战略;渝东北、渝东南要加快以生态为背景的特色经济发展。
就重庆如何提高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周群等委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重庆必须适应国家路带战略决策,树立分类开放理念,在有序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指导五大功能区的错位发展;树立“配套、集约、效能”理念,大力加强开放平台建设。
都市功能核心区
2016年,都市功能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5.34亿元,比上年增长9.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加值556.88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增加值383.46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2888.46亿元,增长10.6%。都市功能核心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1.30亿元,下降5.1%。其中工业完成投资65.48亿元,增长130.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36.71亿元,下降10.1%。都市功能核心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2.81亿元,增长11.6%。
都市功能拓展区
2016年,都市功能拓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6.52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2298.72亿元,增长11.0%,其中工业增加值1969.4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786.16亿元,增长12.7%。都市功能拓展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90.43亿元,增长8.2%,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3.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008.68亿元,增长6.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21.65亿元,增长0.8%。都市功能拓展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6.75亿元,增长12.6%。
城市发展新区
2016年,城市发展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3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146.93亿元,增长12.2%,其中工业增加值2521.21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2129.74亿元,增长11.0%。城市发展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62.90亿元,增长17.0%,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2.4%。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506.98亿元,增长16.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87.58亿元,增长2.7%。城市发展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0.45亿元,增长14.5%。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2016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4.2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333.72亿元,增长13.3%,其中工业增加值875.98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286.72亿元,增长9.7%。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7.22亿元,增长13.7%。其中工业完成投资873.77亿元,增长10.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9.01亿元,增长6.2%。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77亿元,增长14.5%。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2016年,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3.12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18.91亿元,增长12.0%,其中工业增加值290.39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409.28亿元,增长10.0%。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26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08.84亿元,下降5.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0.99亿元,增长11.0%。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57亿元,增长14.2%。
总体而言,2016年全市五大功能区域按照功能定位发展要求,差异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稳定发展。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五大功能区域将继续保持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成效
评价指数
根据测算,2014年度重庆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数总分为105.49分,高于2013年度的100分基准值,说明主体功能区域政策执行状况良好,其实际发展与规划定位及预期目标正向吻合度高,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初见成效。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效率增量,重庆得分最高,为108.48分。
基础设施
2014年度的公共基础设施覆盖增长率,四个直辖市均获得超过104以上的正向得分,其中,重庆公共基础设施覆盖增长率的得分为106.56分。在此项一级指标的五个二级指标中,除了“高速路网密度变化量”一项,其他四项二级指标均领跑四个直辖市。
进出口量
从一级指标的具体得分分析,2014年重庆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效率得分最高、功能区域人口变动合理度得分最低。从二级维度上具体分析,货物进出口增长率、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变化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基尼系数变化是显著亮点,均超过110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位商、GDP增长率以及都市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变动度分布等得分均低于100,从数值上也体现出全国性及行业性的普遍新常态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步现象。
发展效率
课题组对比四个直辖市,2014年度整体发展效率增量指标上,北京、天津低于2013年基准,上海和重庆则取得显著良性发展。整体发展效率指标由10项二级指标构成,重庆“货物进出口增长率变化量”和“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变化量”两项优势明显,位居四市之首。
解读重庆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与重庆“五大功能区”战略不谋而合。重庆“五大功能区”战略是2013年中共重庆市委对重庆发展的新规划。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能力不同,重庆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2016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写进“十三五”发展目标。在40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1次提到“创新”。
重庆的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所有区县“一刀切”的创新。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区别,就是根据资源配置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
“像我们在主城区的核心区域里,就要对主城区的服务业、服务贸易业、金融业等开放改革创新。”黄奇帆表示,重庆的创新要有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
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已有两年。重庆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本质就是“注重协调”。“如果我们发展是某个行业一马当先,其他的地方很不平衡,即使有点成绩评价也不会太高。协调是手段,也是目标和评价标准,“我们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就是在讲协调,就是在讲城市群之间各方面互联互通。”
重庆不能光主城开放,渝西和两翼地区也要开放。”五大功能区在互联互通过程中的开放,也是一种资源优化的开放。
“五大功能区的目的就是共享。”当城市发展新区工业水平提升后,会吸引其他地区人口前往务工。“随着各地区人口流动,同样的公共服务,在人口基数变小后,人均占有资源数就会提高,最终跟全市比相对平衡,也是共享。”教育资源、公共卫生服务等在五大功能区之间大体均衡,“这也是共享。”
重庆不会为发展就不讲环境。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发展就是以环境为基本面,“重庆主城区和渝西地区在发展中,也是把生态环保作为前提来推进。
名词解释
都市功能核心区
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重庆建市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开发强度最高、基本上完全城市化的区域,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进行优化提升,传承历史,精细化城市管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彰显山水城市风貌等。整个区域处于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都市功能拓展区
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拓展建设区域。未来几年,重庆主城建成区将达到1188平方公里,几乎所有的待开发用地集中于此,是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集聚区,也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教育科研及商贸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布局区。集中了我市一批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如两江新区、两个保税(港)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等,是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主战场。
城市发展新区
是按卫星城理念在主城区外围规划布局建设的城镇集群。特别要说明的是,城市发展新区不是“城市开发新区”,不是全域进行新城开发和工业开发。主要特征:一是城市群建设的理念。成渝经济区是国家规划的新增长极,渝蓉城市群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城市发展新区的12个区县城是渝蓉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围绕重庆主城的卫星城。二是“四化”同步发展区域。12个区县幅员广阔、地理和区位条件优越,其区县城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发展基础,要在现有基础上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中95%左右的空间将仍然是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是建设组团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集聚区。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大规模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符合国家批准的全市用地总规模的控制要求。
生态涵养发展区与生态保护发展区
这是功能分区突出首要、明确重点的必然要求。“生态涵养”与“生态保护”是这两个发展区的首要任务,相同的方面都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经济,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不同的方面:“生态涵养”,更加突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这个重点,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肩负起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这是国家战略的需要。“生态保护”,针对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和敏感的特点,强调减少人为扰动,突出减人减载,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肩负起武陵山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
主体功能区理念
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未来开发的角度,对不同区域的空间开发方向、开发时序和开发强度的总体定位。
农产品主产区
是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生态功能区
是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大都市区
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为核心载体,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构建大都市区。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大都市除核心市区外,都有广阔的支撑腹地,如伦敦外围有大伦敦地区,巴黎外围有大巴黎地区,纽约外围有大纽约地区。在国内,上海外围有长三角,北京、天津外围有环渤海,广州、深圳外围有珠三角。构建大都市区和大生态区,有助于增强全市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有助于大都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更加充分体现出来。
卫星城
是指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在生产、生活方面与中心城市既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兴城镇,其综合水平(人口规模、配套设施、经济实力、产业布局等)可满足不同程度地转移部分城市功能的需求。
智慧城市
指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的一种全新形态城市。
产城融合
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承载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配套服务,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可持续的发展。
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
控制“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强调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区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等进行点状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生态产品
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参考资料
图解重庆五大功能区.网易.2013-09-2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23:1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