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大桥
中国重庆市境内桥梁
嘉陵江大桥,又名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上清寺华新街之间,是重庆主城首座城市大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21年,杨森在建江北码头道路时,曾打算在嘉陵江上建钢桥。
1929年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市政当局也多次做过在嘉陵江上建桥的打算。
1946年,重庆市制定《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随后,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大师茅以升受市政府委托,完成了两江大桥初步设计。其中,长江大桥选址东水门大码头至下龙浩,全长982米;嘉陵江大桥选址曾家岩陈家馆(现春森彼岸附近)之间,全长500米。由于经费缺乏,两座大桥一直未能按计划开工。
1948年,时任市长杨森认为,同时兴建两江大桥人力物力均不允许,决定先建投资较小的嘉陵江大桥。
1949年1月16日,重庆士绅在沧白路沧白堂为嘉陵江大桥举行了奠基典礼,仪式由杨森主持。此时的嘉陵江大桥设计已进行了一些微调——计划从沧白路修到江北水府宫,全长460米。
解放后,新重庆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母城”市中区(现渝中区)显得非常狭小,城市急需向外扩展。此时的江北地区发展迅速,大批工厂拔地而起,修桥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铁道部大桥局专家来渝为重庆选择建桥地点。专家经过仔细勘测,选择了两个适合建桥的位置,即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高家花园嘉陵江大桥。市政府决定上马前者——连通的是市中区和江北区,花费资金也较少。
1958年11月,大桥施工进场,12月全面开工。当时,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设计处设计。在重庆修小南海铁路桥的铁道部大桥局派人前来支援,重庆主动提出,铁道部专家任正职,重庆方面的人都任副职。
1960年10月,由于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桥停工。
1964年初,大桥再度复工。那时,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建设环境非常艰苦:没有重型吊装设备,就用千斤顶顶;没有大型浮船,就用小船拼凑;没现代化机具,就用人工操作;建桥用的水泥、钢材极度匮乏,“把水泥当金子,论斤用”。
1965年11月,邓小平到重庆视察。他来的时候,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只有引桥修好了。得知邓小平要步行过桥,工人们连夜用木板在主桥上搭出了一条路。
1966年1月20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正式通车。
1975年,重庆博物馆首席书法家李德益先生应邀为大桥题名。
为防止坏人破坏,桥上安排了军队驻守。直到上世纪80年代,驻军才撤出。
2009年,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嘉陵江大桥开始为期410天的大修整治应急抢险工程。
桥梁位置
嘉陵江大桥起于渝中区上清寺牛角沱,终于江北董家溪;与渝澳大桥相距约200米。
建筑设计
嘉陵江大桥全长625.71米,正桥为(68+80+88+80+68)米五跨连续钢桁梁桥,南岸引桥为1孔22米简支梁,北岸引桥为7孔约23米简支梁。整个工程耗资1400多万元。
另有资料显示:嘉陵江桥长600.59米,正桥5孔,长384米,引桥7孔,长216.56米,桥面宽21.5米,其中车行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3.75米。桥型结构主桥为铆合钢桁架双悬臂桥,引桥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总投资为1800万元。荷载为汽-18,挂-80,通航净空为60米。
建设成果
为了让基础更牢固,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即苏联专家在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的大型管柱基础。由于嘉陵江的沙卵石覆盖层厚5米多,桩要穿过它们打进河床基岩上,还要深钻5米才能稳固,再用水下钢筋混凝土浇注起来。桥墩有直径20多米的深墩在水下。
2017年12月,嘉陵江大桥大修整治应急抢险工程开工,计划总工期410天。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大修整治应急抢险工程包括了正桥维修、引桥维修、桥面系及附属施工等内容,解决大桥目存在的缺陷病害
大桥桥面施工主要是进行行车道板改造。工程拆除桥面原有的混凝土行车道板,更换为钢桥面板。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原桥面板存在的缺陷病害,另一方面也是给大桥“减重”。与混凝土行车道板相比,钢桥面板更轻、也更坚固,将有效减轻大桥的负担。
改造完成后,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行车道将由混凝土路面升级为沥青路面。工程还对正桥的钢桁梁部分杆件进行加固,对引桥的结构缺陷进行处理及防护,让大桥变得更加安全、坚固。同时,对大桥正桥的两个桥墩加固防护,各穿上一个防护罩阻隔江水,防止桥墩被江水冲刷。
大修工程还进行了桥面排水系统改造、供电供水系统改造等工序。大桥上也会增设交通监控系统和防雷接地系统。检修系统是一个智能检修系统,大桥的重要部位都有安装监控设施,可以随时给大桥做体检,了解大桥的负重、震动等信息,掌握大桥的健康状况。
价值意义
嘉陵江大桥得建成通车,结束了两岸居民只能靠轮渡过江的历史。因此,嘉陵江大桥也被誉为重庆“公路第一桥”。
参考资料
51岁嘉陵江大桥启动大修.百家号-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5 13: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