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兼善中学
重庆市公立中学
重庆市兼善中学是原四川省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的首批重点中学。坐落在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区北碚区,由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于1930年创办。
历史沿革
1930年秋季,重庆市兼善中学由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创办,校名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初中第一班以江北贫儿院的29人为基础,借北碚火焰山东岳庙暂住。
1932年3月,新建校舍楼房一幢于北碚公园右侧(即北碚图书馆红楼)。
1939年5月,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迁校于北碚鸡公山槽坊口,同年经蒋中正批复同意增设高中部。
1942年4月,学校迁至毛背沱,即现校址。
1946年8月,学校将初中部迁到杜家街果园。
至解放初期,学校为“北碚私立兼善中学”,累计办初中班33个,高中班20个。
1949年秋,学校教师中地下党员达13人,他们发动“铁黎社”姚澍等学生声援南京“四﹒一”血案,迎接解放。
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国立重庆实验中学、“北碚区初级用中学”并入, 改为川东区北碚市第一中学。
1952年,学校改名重庆市北碚第一中学。
1953年,致用中学并入,改名为四川省重庆市第十三中学
1982年4月27日,被四川省教厅命名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
1985年7月7日,四川省教厅同意恢复校名为“四川省重庆市兼善中学”;同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总理为学校题写校名。
1988年,学校有高初中班级33个,学生1770人。
1997年6月,学校更名为“重庆市兼善中学”。
1999年12月25日,被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09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并于2010年8月30日正式授牌。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拥有布局合理、绿茵葱茏的校园,建有标准的田径场、排球场、篮球场,功能齐全的实验室、语音室、声像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设施完备的公寓式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先后筹资1500万元建成的全市教育综合大楼、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校园网、校电视台、教育信息管理中心
办学规模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本部占地面积100.5亩,两江新区蔡家校区占地230余亩,共有101个教学班,学生5160人。
师资力量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400余人,研究员、特级教师、西南大学硕士导师兼职教授、高级教师、国家市区级优秀教师、名师和骨干教师占到全校教师的50%以上。
对外交流
学校不断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进一步丰富光大 “兼善天下”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先后与比利时加拿大、香港、新加坡瑞典、英国、马来西亚等七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与比利时、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交流合作基本呈现为常态化;同时与国内的北京、辽宁、广东、山东、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和重庆市内的南岸区奉节荣昌、巴渝名校联系协会、市校长联谊会、市团校求精中学等20余个教育考察团、协会或学校进行了理念文化、教育管理文化建设、师生发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探讨与合作。
文化传统
学校秉承卢作孚先生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谨遵“智、仁、勇、恒”的校训,形成了“兼善教育,兼善天下”的办学理念,发扬“舍得干、在兼善”的校园精神,以“行在独善,志在兼善”为指针,培育学子“独善其身”的修为和心怀“兼善天下”的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务实、责任、担当、规范”意识根植于师生灵魂深处,以“立德树人、和谐均衡、高效融合、协调发展”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多元开放和系统化的建设,培育了大智的理念文化、幽静的环境文化、精细的管理文化、儒雅的教师文化、灵动的学生文化、多元的课程文化等文化于一体的兼善教育文化体系,以“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形成了“大气、大爱、大同大成”的和谐文化氛围,铸就了兼善教育经典。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围绕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全速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学校荣誉
学校是原四川省老牌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确认的首批重点中学,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学校”、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中小学德育示范校、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重庆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等30余项国家级市级荣誉。
2020年6月17日,获得2020年度“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称号。
参考资料
重庆市兼善中学.人民网重庆视窗.
重庆市兼善中学 - 中学概况.阳光高考.中学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15: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