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藏,
唐代新罗国(今
朝鲜半岛)僧人,真名金乔觉。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
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
全唐诗》。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
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
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系梵文意译,音译为“乞叉底蘖婆”,是
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托,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下大愿,自誓必须尽度
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
无量善根种子。《
地藏十轮经》谓其 “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其尊号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中国佛教视
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地藏菩萨的形象,在诸菩萨中与众不同,是现出家相。其塑(画)像,一般是圆顶,
结跏趺坐,右手持
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
立像。
九华山肉身殿中的地藏菩萨塑像头戴佛冠,身着袈裟,坐在座骑上,像两旁侍立一比丘、一长者像,即金地藏
卓锡九华山时受到当地
闵公的供养。闵公之子从他出家,法名道明;后闵公亦离俗纲,反礼其子为师。故闵公父子成为地藏的胁侍立像。
金乔觉(696-794),系
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
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
金氏近族。相传其人“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
南陵等地上九华。相传九华山原为
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九华山寺殿中地藏
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金乔觉来山后,居
东崖峰的岩洞里(后人称之为“地藏洞”),岩栖漳汲,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
唐
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榛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 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 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
观音土煮的剩饭,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其大弟子、首座僧用瑜,身体力行,斩荆披棘,率众垦荒,凿渠开沟,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
建中二年(781年)
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地藏,向
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乔觉,
声闻遐尔,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
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
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
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
应化道场。
据《
青阳县志》载:“金地茶,相传为金地藏西域携来者,今传梗空筒者是。”《
九华山志》也载:“金地茶,梗心如筱,相传金地藏携来种。……在神光岭之南,云雾滋润,茶味殊佳。”九华山的
煎茶峰,相传为“金地藏携道侣于前汲泉烹茗”之地。金地藏在九华山提倡种茶、
饮茶、从佛法,但不忘
茶事,是“
茶禅一味”的倡导者。这在金地藏作的《
送童子下山》诗中,也能得到印证。诗曰:“……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部竹栏骑竹马,惯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