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大乘佛教(
梵文:;वज्रयानVajrayāna藏文:རྡོ་རྗེ་ཐེག་པ་,
威利:rdo rje theg pa;
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
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四世纪时出现在印度。这一系的
佛教,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
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
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
显教。
概论
密宗的许多仪式与修行方式可以追踪到早期的印度教传统(佛陀时代已有念咒传统),但真正兴起的时间则是印度
笈多王朝大乘佛教晚期(神咒乘),因为印度教复兴,大乘佛教
修行者吸纳了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修行方法,发展出密乘,也称金刚乘。其特色是充满神秘色彩,重视
神通、鬼神、
瑜伽,及神秘体验,以密续(又称怛特罗),取代原先“
修多罗”(义译为“
经”)的地位,并以这些秘密教典作为修行的主要依据,在师徒间一对一秘密传授。这一派认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来的“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本派为“密教”,称所有其他宗派为“
显教”。或称为“
密宗”与“显宗”。
密宗主张以欲贪作为修行的助力,使
修行者经由秘密仪式、神通与禅定修行(称为天瑜伽),得到空见,最终得到解脱。在见地上,密宗属于如来藏学派,认为众生皆有清净佛性。
藏传佛教自中国和尼泊尔传入时,正值印度金刚乘佛教发展期,因此金刚乘得以在藏传佛教获得发扬光大,成为
藏传佛教中最有力的一只传承。公元八世纪,西藏便有“金刚乘”或“果金刚乘”的名称,作为密宗的别名。果金刚乘,全名叫做“果秘密金刚乘”,是相对于佛教显教,因相乘或般若乘提出来的。显教是
因相法,讲求理论﹔密教是果法,着重探讨实践方法和辅助修炼的各种仪轨、咒语等,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两者互为增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藏传佛教尽管显密双修,但被认为是今天密教的主流,在中国也常被与
密宗混为一谈。尽管
北传佛教先于藏传佛教,但密教传入汉族地区却晚于西藏约一个世纪,并且远没有在藏传佛教中传播广泛。
源流发展
印度密宗
密教来源有二说法,一是来自
吠陀与
奥义书,一是佛亲说秘密教门(对一般
根器的人佛用浅白的显教,对根器好的人直言,是密教),密教的梵文叫怛特罗,意思是纺织时的经线,重述万物归一的哲学。密教也说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与
性力派一样强调世界万物分阴阳,互相依存。无事物孤立存在。密宗内有部分来自
印度教,如
金刚与
明妃。
在金刚乘的修行中,任何有形的、形而下的事物,都被视为觉悟之阳性能量,而任何虚幻、形而上的,则被视为觉悟之阴性能量,为了将此二者形象化,在金刚乘的某些佛像彩绘或塑像(
欢喜佛)中,有时也可以看到男身本尊
舆女身本尊作性交结合的双身相这些双身本尊的形象乃是开悟之阴阳两种能量的象征,许多人很容易因此误解它的意义,以为性关系可以导致开悟。
严格来说,金刚乘是指
无上瑜伽部的通称,有时专指时轮续,称为时轮金刚乘。
“
金刚”意为其性坚硬而不可破。“在哲学意义上,指如同能刺穿妄想并导致
佛性的金刚石那样坚硬和锐利的智慧”。长尾雅人解释说,金刚二字原为电光,是因陀罗所持的武器,具相的表示即所谓金刚杵。从
二谛讲,胜义所说的金刚是无畏,不可毁坏﹔世俗则指金刚杆,谓其智坚利。密教把它作为一种能断除一切烦恼,镇伏妖魔的兵器,有时也指修行所得的智慧。“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东西的一种器具,有“负载”的意思。佛教认为,它能运载芸芸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上般下米)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径。《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记载:“金刚者,坚固不坏,载乘金刚者,名金刚乘。或者,将真言乘和
般若乘两种方法,即果性与因性融为一体”。《集密后续》说:“金刚者,摄集一切大乘者,是
般若六度﹔摄集六度者, 是方便及智慧﹔摄集六波罗蜜多、方便及智慧为一体者,是 菩提心,亦是金刚菩萨的
禅定,故名金刚。金刚亦是乘,故 名金刚乘,即真言乘之义。”
金刚乘着重讲述从佛的思想意趣所产生的各种真言咒语及其仪轨道,是方便和智慧双运的金刚菩萨的瑜伽,最终证得
金刚身。《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说:“金刚乘之金刚义者,法性所生的空悲无别,或空乐无二。救意之义者,驾御道﹔空乐无别者,贪义。”
金刚乘教法概括为生起次第法和圆满次第法。生起次第的梵语名称是“邬巴底札玛”(utpattikrama),意为使生长或创新﹔圆满次第的梵语名称为“奢婆那札玛”(shavannakrama),意思是无精进施力所生。“札玛”(krama)有次第和方便两层含义。生起次第为比量本尊瑜伽,以观想画像修行﹔圆满次第为现量本尊瑜伽。
金刚乘因其所具有的特点,有不同的称呼。譬如:
真言乘、持明藏、方便乘、果乘等,反映了密教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即陀罗尼阶段,持明藏阶段,方便密阶段和果密阶段。
持明密教:密法体系的初步形成真言密教:《大日经》体系主条目:
胎藏界所谓真言乘,非藏器,也非行境,而是利用真言咒语和
手印两种方法修行获得成就。或者,脱离生死轮回和各种烦恼之苦。
瑜伽密教:金刚乘大瑜伽密教:金刚乘的进一步发展无二瑜伽:金刚乘
藏传密宗
主条目:藏传密宗
汉传密宗
参见:
唐密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
三国吴黄龙二年(西元230年)
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
支谦译《华积
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和《
金光明最胜王经》。
至唐玄宗时,善无畏传入
胎藏界密法,金刚智传入
金刚界密法。金刚智的弟子不空,遍学二部,以金刚界密法为主,揉合胎藏界,形成了唐密的体系。
由时间上来看,
无上瑜伽续的发展最晚,只有少部份在宋代传入中国,但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密教的通俗化:观音崇拜密教的通俗化:佛顶尊胜信仰密教的通俗化:毗沙门天王传统信仰的密教化在西藏一些
苯教的神被当时的传法阿阇梨收编为
护法神,印度教一些神祇也被一同收编于护法之列。
准提法从辽以降的准提法已经中国化,也与一开始的印度准提法不同。
真言密教法脉回流中华密教在唐代大盛八十八年后便几近绝传,
日本僧人
空海将密法带回日本,发扬光大,创立
真言宗,史称东密。日本密教的回传,近代先有民初时期,王弘愿翻译丰山派大僧正权田雷斧的著作,并邀其来华传法,1924年,权田雷斧以七十九岁高龄来到广东潮州,为王弘愿等人灌顶授法,翌年王亲赴日本修习密法。 继王弘愿后,不少居士僧侣争相赴日求法,其中持松法师三赴日本,回国后于1953年创立上海静安寺真言宗道场,可惜时值中日战争爆发,密教虽源于中土,但因回流自日本人手中,为政府所禁忌,而密教回流后,又出现显密二教互相攻击,王弘愿传法资格被受质疑等问题,令密教在中国的发展举步为艰。其后丰山派在香港大坑成立分会,招收信徒,但始终未能摆脱日本人宗教的影子。 自1987年法门寺唐密地宫曼荼罗出土以来,国内佛教界一直大力推动唐密复兴,已故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及大兴善寺界明老和尚对有关的推动不遗余力。
东密空海(弘法大师)创始,东密即“
东寺(教王护国寺)之密教”之意。
台密最澄(传教大师)创始,台密即“天台密教”之意。
日本密宗
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唐密由日本弘法大师
空海传入
日本创立
真言宗,又因以
东寺为发源地,故称为
东密。另有
台密,为同期入唐
留学僧最澄大师所创,亦称理秘密教。东密体系于空海大师已大体完备,台密体系是于最澄法子法孙继续赴唐留学而成。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台湾密宗
台湾密宗传承自日本密宗,日据时期即有“真言宗高野派”于
明治29年(1896年)、“真言宗醍醐派”于
大正15年(1926年)来台布教,真言宗高野派在
西门町设立台湾总本山“新高野山弘法寺”,并在各地广设布教所(例如:
花莲之吉野布教所,今
庆修院)。战后,日籍僧人皆被遣回日本,台湾也进入戒严时代,佛教的发展较为受限,直至70年代悟光上人赴日本
高野山,完成金胎二部大法修持,获授真言宗中院流大阿阇黎位,在
高雄创立五智山
光明王寺,解严后的90年代,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和西藏四大宗派开始在台湾弘法。
目前台湾有融永上师,师从土生川正道上师(日本高野山无量光院院主),取得传灯阿阇梨资格,在台成立无量光院台湾别院在台北弘法。
滇密
教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痛苦烦恼是由心意无明造成的。所以,离苦实际是救意,梵文用“曼”(man)和“陀罗那”(traya)字表示。 “曼”者,意﹔“陀罗那”者,拯救义。《集密后续》说:“根境之错乱,
诸凡随念意,用曼表示意,陀罗耶者拯救义。超脱世间行,三昧耶
律仪,金刚所守护,名称真言行”。
果指
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密教特指通过各种特殊的方法和途径苦心修炼所得的不变大乐。《趋入无上续义》说:“果者,通过身、受用、住、圆满事业趋入,故名。”《时轮灌顶略示》记载:“取空性色是固,持守悲悯是果。空悲无分别,知彼菩提心,入修无上瑜伽义。若以身、受用、住、圆满事业的方法趋入,即是果,亦是一切道果大手印成就。”
密宗是通过布施、菩提心、曼荼罗、真言、灌顶、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称“方便乘”。如果没有方便相助,难以修得成就。《时轮灌顶略示》说:“方便智慧结合的金刚菩萨瑜伽是金刚乘。……金刚乘比
般若乘多方便,故名方便乘。”密宗经典被称为“持明藏”或“续部。”持明的“明”原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义译,以后逐渐转为圣典,此处的“明”专指本尊
咒语大乐,用极其深奥的方法持慧,故名“持明藏”。持明藏,又叫“持明乘”。诵行
咒语,聚集资粮,获得持明果。
密教道场观
密教道场观(
曼荼罗),及密教世界观。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
地、
水、
火、
风、
空、
识“六大”所造,故称密宗六大。前“五大”为“色法”,属
胎藏界;“识”为“
心法”,属
金刚界。主张
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为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
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
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
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
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教仪式
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
坛城、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
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
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
三密”,即手
结印契(
身密)、口诵真言(
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密宗戒律
早在
部派佛教时代,佛教戒律就对刚刚被纳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应。在《
四分律》和《
十诵律》中,已经有了与密咒相关的内容。这些小乘戒律开许治疗齿痛、腹痛、护身的咒语,而对其他的咒语实行控制。其后当早期的杂密开始流行时,梵网等大乘戒也都能适应事相,资用于密教的仪轨。当时来到中国传扬密典的僧人,多有戒行显著而精通律学者,究其原因,是因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语法术借他力而为之,因此用严明的戒律约束自己,可以补自修之功,并且还有未雨绸缪,防止咒言密法滥用的果效。密教很强调皈依上师,皈依上师可离
我慢,并以嫡传之方式一代一代传授密法。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在
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
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并为《
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三昧耶”在
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
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总摄上说,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
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
在《大日经疏》 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藏传密教三昧耶戒藏密修学,也首依持三昧耶戒,一般在接受灌顶时受持此戒,但其所出经典与汉传密教不同。格鲁派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
宗喀巴认为
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灌顶都需要遵守十四根本戒,而在他的
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事部、行部道次第则以
苏悉地经和
大日经所宣讲的三味耶为主。宁玛派则认为下三部密法的灌顶各有其戒律,十四根本戒仅为无上密三部共同遵守。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如《大幻化网》的戒律,包括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
大圆满则有二十七根本戒。无论那一派,也以尊师为根本戒。
经典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
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
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时轮经》为密宗经书中之最重要者,除接受过灌顶仪式的人之外密不外传。 《时轮经》可以分为内,外,转换三部分。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与文殊师利根本仪轨,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也是。最有名是
密宗道次第广论。
纯正密典的代表作,历代有“
五部秘经”、“
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