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守将钮文忠,原是绿林中出身,江湖上打劫的金银财物,尽行资助田虎,同谋造反,占据宋朝州郡,因此官封枢密使之职。惯使一把三尖两刃刀,武艺出众。钮文忠同正偏将佐,统领着三万北兵,据守盖州。
钮文忠见盖州已失,只得奔走出城,正撞着李逵、鲁智深,领步兵截住去路。钮文忠吓得魂不附体,措手不及,被鲁智深一禅杖,连盔带头,打得粉碎,撞下马去。在水浒传简本中白天助田彪战关胜,见田彪被汤隆用铁鎚打中护心镜落马后回马便走。夜间偷营劫寨被俘,遂向宋江投降。
钮文忠同正偏将佐,统领着三万北兵,据守
盖州,近闻陵川,高平失守,一面准备迎敌官军,一面申文去威胜,晋宁两处,告急求救。当下闻报,即遣正将
方琼,偏将
杨端,
郭信,苏吉,
张翔,领兵五千,出城迎敌。临行
钮文忠道:“将军在意,我随后领兵接应。”
方琼道:“不消枢密吩咐,那两处城池,非缘力不能敌,都中了他诡计。方某今日不杀他几个,誓不回城。”
那边
杨端,
郭信,苏吉抵当不住,望后急退。猛听的北兵后面,喊声大振,却是
钮文忠恐
方琼有失,令
安士荣,
于玉麟各领五千军马,分
两路合杀拢来。这里
花荣等四将,急分兵抵敌,却被那
杨端,
郭信,苏吉勒转兵马,回身杀来,当不得三面夹攻。
花荣等四将奋力冲突,看看围在垓心。又听的东边喊杀连天,北军大乱,左是
董平等七将,右是
黄信等七将,两翼兵马,一齐冲杀过来,北兵大败,杀死者甚多。
安士荣,
于玉麟等,领兵急拥进城,闭了城门。宋兵追至城下,城上擂木炮石,打将下来,宋兵方退。
且说
钮文忠见折了二将,计点军士,折去二千余名。正在帐中纳闷,当有“貔威将”
安士荣献计道:“恩相放心!
宋江这夥,连赢了几阵,已是志骄气满,必无准备。今夜安某,领一支兵去劫寨,可获全胜,以报今日之仇。”钮枢密道:“将军若去,我当亲自领兵接应;却令于褚二将军,坚守城池。”
安士荣大喜道:“若得恩相亲征,必擒
宋江。”
计议已定,至二更时分,士荣同偏将沈安,卢元,王吉,石敬,统领五千军马,人披软战,马摘鸾铃,出得城来,衔枚疾走,直至宋兵寨前,发声喊,一拥杀入寨来。见寨门大开,寨中灯烛辉煌,
安士荣情知中计,急退不迭。宋寨中一声炮响,
左有
燕顺等四将,右有
王英等四将,一齐奔杀拢来;寨内
李逵等六将,领蛮牌步兵,滚杀出寨来。北军大败,四散逃命。沈安被
武松一戒刀砍死,
王吉被
王英杀死。宋兵把
安士荣,卢元,石敬人马围在垓心。看看危急,却得
钮文忠同
偏将曹洪,石逊,领兵救应,混杀一场,各自收兵。
次日,
钮文忠计点军士,折去千余;又折了沈安,
王吉二将;石逊身带重伤,命在呼吸。正忧闷间,忽报威胜有使命擎令旨到来。
钮文忠连忙上马,出北门迎接。使臣进城,宣读令旨,说近来
司天监夜观天象,有罡星入犯晋地分野,务宜坚守城
池,不得有误。
钮文忠诉说宋朝差
宋江等兵马前来杀,连破两个城池。宋兵已到这里,昨日杀,又折了正偏将佐五员。若得救兵早到,方保无虞。使臣道:“在下离威胜时,尚未有这个消息。行至中路,始听的传说宋朝遣兵到俺这里。”
钮文忠设
且说
钮文忠日夜指望救兵,毫无消耗,十分忧闷;添拨军士,搬运木石
上城坚守。至夜黄昏时分,猛听的北门外喊声振天,鼓角齐鸣。
钮文忠驰往北门,
上城眺望时,喊声金鼓都息了,却不知何处兵马。正疑虑间,城南喊声又起,金鼓振天。
钮文忠令
于玉麟坚守北门,自己急驰兵至南城看时,喊声已息,金鼓也不鸣了。
钮文忠眺望多时,唯听的
宋军南营里,隐隐更鼓之声,静悄悄地,火光儿也没半点。徐徐下城,欲到帅府前点视,猛听的东门外连珠炮响,城西呐喊擂鼓喧天价起。
钮文忠东奔西逐,直闹到天明。宋兵又来攻城,至夜方退。是夜一鼓时分,又听的鼓角喊声。
钮文忠道:“这是疑兵之计,不要睬他,掩这里只坚守城池,看他怎地。”忽报东门火光烛天,火把不计其数,飞楼云梯,逼近城来。
钮文忠闻报,驰往东城,
同褚亨,石敬,秦升督军士用火箭炮石,正在打射,猛可的一声火炮,响振山谷,把城楼也振动,城内军民,十分惊恐。如是的蒿恼了两夜,天明又来攻城,军士时刻不得合眼,
钮文忠也时刻在城巡视。忽望见西北上旌旗蔽日遮天,望东南而来,宋兵中十数骑哨马,飞也似投大寨去了。
钮文忠料是救兵,遣
于玉麟准备出城接应。
钮文忠见城门已都被夺了,只得上马,弃了城池,同
于玉麟领二百余人,出北门便走。未及一里,黑暗里突出“黑旋风”
李逵,“
花和尚”
鲁智深,一个猛将军,一个莽和尚,拦住去路。
话说
钮文忠见
盖州已失,只得奔走出城,与同
于玉麟,
郭信,盛本,桑英保护而行,正撞着
李逵,
鲁智深,领步兵截住去路。
李逵高叫道:“俺奉
宋先锋将令,等候你这夥败撮鸟多时了!”轮双斧杀来,手起斧落,早把
郭信,桑英砍翻。
钮文忠吓得魂不附体,措手不及,被
鲁智深一禅杖,连盔带头,打得粉碎,撞下马去。二百余人,杀个尽绝。
在一些水浒衍生作品中,钮文忠常有一“铁蜻蜓”或“赛蜻蜓”的外号,表现他动作敏捷,武功狠辣。如
于文龙的《
忠义水浒2》及小说《
水浒求生记》等。这一外号并非凭空出现,因为在一些口头文学如
袁阔成的
评书中便已有提及,但最早的出处尚无法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