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的梵文名称。梵语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珠多以
木槵子108颗为一串﹐每念一佛名﹐即过一子。
简介
梵文意义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
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是「阿叉摩罗」,意译作「珠謦」。
(三)japa-mala, 音译是「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謦」。
(四)aksa-sutra,音译是「阿叉
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最初起源
108颗为一串而梵语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来讲
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謦条缠身的风尚,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为后世佛珠的使用。
历史传承
念珠的由来
《牟梨曼陀罗尼经》中说:“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是引接普遍根机,
牵课修业之具也。”在《本槵子经》中说:“昔有国王名
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寇疫,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
木槵子一百八个,当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
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
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此即念珠的
由来。
念珠的功德
关于念珠的功德,在《木槵子经》中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
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
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
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
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
陀罗尼集经》卷二<数珠法相品>所述,若诵经、
念佛、持咒时,手持数珠一一掐之,则彼行者当得十种波罗蜜功德满足,现身即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详细介绍
颗数及象征意义
关于数珠的颗数,《木槵子经》说一O八颗;《
陀罗尼集经》列出一O八、五十四、四十二及二十一颗等四种;《数珠功德经》说一O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四种;《金刚顶瑜伽念诵经》说上品一O八O颗,最胜一O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上品一O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O八O颗。上列颗数之来源,系一O八减半为五十四,五十四减半为二十七,二十七减半为十四,又一O八之十倍为一O八O。
《
陀罗尼集经》所说的四十二及其减半的二十一,当另有别说。后世认为此等颗数,皆各有象征意义,一O八颗表示证入百八三昧,断除
百八烦恼。
《释氏要览》中说:“小乘见修合论,烦恼共有一百八数。且明见惑、
三界、四谛下烦恼共有八十八。谓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贪、瞋、痴、慢、疑、身、
边见、邪见、
见取、
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谓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边、邪三见也。道除于二见,谓道谛除身、边二见也。上界不行恚,谓上界四谛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谛,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断惑,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计九十八也。更口十缠,谓
无渐、无愧、昏沈、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
一O八O颗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刚界一O八尊中各具一O八尊;五十四颗表示十信、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颗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妙觉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颗表示十八学人与九无学;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及佛果;十四颗表示观音之
十四无畏。(使用颗数之不同,所代表之意义亦有分别:(一)一百零八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
百八烦恼。(二)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即十信、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妙觉。(四)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
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五)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颗,表示观音之
十四无畏。(七)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颗与十八颗之意义,一般认为与一百零八颗相同,然为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为三十六,或六分为十八,而非别有深义。然上记颗数与表征意义之差别,仅系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赋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经文所举示者。)
念珠的材料
《
陀罗尼集经》举出金、银、
赤铜、水精(水晶)及
木槵子、
菩提子、莲华子等类;《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刚子、金、真珠、莲华子等类;《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香木、鍮石、铜、铁、水精、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列出铁、赤铜、真珠、珊瑚、槵子、莲子、因陀罗佉叉、乌嚧陀罗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种;《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列举砗磲、木槵、铁、
熟铜、水精、真珠、诸宝、帝释子、金刚子、莲华、菩提子等十一种;《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列举菩提子、莲花子、噜梛罗叉子、木槵、多罗树子、土、螺旋、水精、真珠、牙、赤珠、诸摩尼、薏苡珠及其馀的草子等十四种;《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列举
活儿子、莲华子、阿嚧陀罗阿叉子、水精、赤铜、锡、木槵、琉璃、金、银、镔铁、高佉等十二种。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曼殊室利告大众言:‘汝等谛听!受数珠校量功德差别如是: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
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开乌卢陁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
若用
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插念,或但手持此珠,不能依法诵佛名,等数难可拔。是诸善男子,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共,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
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得福无量。
《
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香木得一皆福,鍮石、铜、铁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莲华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
菩提子最胜,可得无量无骤不可说不可说分之福德。《守护经》说
菩提子及种种和合之珠最胜;《数珠功德经》、《瑜珠念珠经》等亦以菩提子为最胜。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差别,所用数珠亦有不同。《苏悉地羯罗经》说佛部用
菩提子观音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罗叉子之数珠;《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等诸宝,莲华部用莲华子,羯磨部用种种和合之数珠。
开始使用
我国有关使用数珠的记事,首见于《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人各掐珠,口同佛号。”道绰之专弘净土,始于隋末,於唐代贞观年间又以数珠教人念佛,可见数珠是在唐初才被当作称名记数之法具。其后,以《
陀罗尼集经》为始,密部仪轨被大量传译出来,数珠亦为密教僧人所广泛使用。
在使用念珠时,通常一串念珠会有一颗母珠,方便计数。
在《
陀罗尼集经》中说:“作是相珠一百八颗,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为母珠,又更别作十颗银珠,以充记子。”
除了母珠之外,颗数多的念珠,除母珠外,也会多加数珠记子。如《禅林象器笺》中后:“百八颗外,有十颗小颗为记子。”
密教的念珠
密教中,正念诵等
盛仪修法时所用之念珠与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区别。盖于法会中,念诵既毕,于掌中蟠妥,顶戴发愿,其后则连同金刚杵等法器置于宝筥中或银盘上,不得与日常生活随身携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
盛仪法会所用之念珠亦别于平常持用者,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纯水晶所成之念珠,称为装束念珠,特用于盛仪中。此外,交杂少数其他材料而成者,则称
半装束念珠。又依三部(
胎藏界)、五部(
金刚界)之别,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规。以三部而言,据
苏悉地羯啰经之说,佛部用
菩提子,观音部(莲华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啰叉子之念珠。以五部而言,据守护经、瑜伽念珠经等之说,佛部用
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银、琉璃等诸宝,莲华部用莲花子,羯磨部用种种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于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顶髻、身、颈、臂等之分别。
此外,密教经典对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详细之记载,以五部而言,据摄真实经载,于佛部,应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于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于宝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于莲华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于羯磨部,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以三部而言,据苏悉地经载,于佛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于莲华部,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于金刚部,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
佛珠的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手珠 -- 一般是戴在
手腕上, 亦可随时拿在手上掐捻念佛, 颗数除了常见经书所戴的颗数外, 亦有视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 -- 一般是用较大颗的珠子, 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 颗数也是视乎珠子的大小按经书记载颗数穿成。
挂珠 -- 挂在颈上的
佛珠, 一般是一百零八颗, 通常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会中配戴, 而在家佛弟子较少配戴, 不过因为经书及律制也没有说明佛珠是出家人专用之物, 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颈上。而一些较细粒穿成的挂珠则较多人拿在手上或挠在手上随时掐捻念佛。我们为了方便介绍, 所有一百零八颗的念珠也称为挂珠, 但一些较细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颈上, 敬请留意。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这就说明,持用
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
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
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
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
若复有人手持此
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
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
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
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
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
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
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仿制
朝珠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
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有悖礼仪。
佛珠各部位介绍
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
佛珠的种类,下面介绍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称。一串标准的
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
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
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
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
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
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
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
禅定、
般若、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
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