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灰旋花(学名:Convolvulus ammannii Desr.)是旋花科、旋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木质化;枝和叶密被贴生稀半贴生银灰色绢毛毛;叶互生,线形或狭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狭,无柄。花单生枝端,具细花梗;外萼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内萼片较宽,椭圆形,渐尖;花冠小,漏斗状,淡玫瑰色或白色带紫色条纹,有毛。蒴果球形,2裂。种子2-3枚,卵圆形,光滑,具喙,淡褐红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
草本,
根状茎短,木质化,茎少数或多数,高2-10(-15)厘米,平卧或上升,枝和叶密被贴生稀半贴生银灰色绢毛。叶互生,线形或狭披针形,长1-2厘米,宽(0.5-)1-4(5)毫米,先端锐尖,基部狭,无柄。
花单生枝端,具细
花梗,长0.5-7厘米;
萼片5,长(3-5-)4-7毫米,外萼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近锐尖或稍渐尖,内萼片较宽,椭圆形,渐尖,密被贴生银色毛;
花冠小,漏斗状,长(8)-9-15毫米,淡玫瑰色或白色带紫色条纹,有毛,5浅裂;
雄蕊5,较花冠短一半,基部稍扩大;雌蕊无毛,较雄蕊稍长,子房2室,每室2胚珠;花柱2裂,柱头2,线形。
蒴果球形,2裂,长约4-5毫米。种子2-3枚,卵圆形,光滑,具喙,淡褐红色。
生长环境
生干旱山坡草地或路旁。性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的环境,耐旱,不喜水湿,耐寒性好,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生长适温15-25℃。
银灰旋花属典型旱生兼性盐碱植物,pH值多在 8.0-8.5,达到9时也可生长。在中国东北
松嫩平原是盐碱化草地和各类草原群落常见的伴生种。在退化和盐碱化的草地上可成为下层的优势种,在局部碱包上,上层草消失后也可成为优势种,形成小群落。在人类活动频繁和强度放牧践踏的
石生针茅(Stipa klemenzii)草原、
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和
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饮水点周围、定居点附近和路旁,其多度明显增加。此外,也散见于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滩外围、山地阳坡、石质丘陵等干旱的生境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圣诞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朝鲜半岛、蒙古、土库曼斯坦、图瓦卢、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奇台、乌鲁木齐、塔城、伊宁、哈密)、四川、西藏。
生长习性
花期6-8月,果期7-9月。在内蒙古草原区,银灰旋花常于5月上、中旬萌发,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多迅速生长,到6月中、下旬即可见到其淡粉红色的花蕾,7月上旬进入开花期,花期较长,同一植株不同枝端的花陆续开放,至9月初尚可见到最后开放的花。每朵花开放15-20天后,即可见到果实。植株地上部分,在10月初即枯萎进入休眠期。
银灰旋花为轴根型植物。主根粗壮,近地表的根颈和靠近根颈部位的主根,有分布不均匀的白色休眠芽。根深与茎高之比为9:1。地上枝条均从根颈生出,数目不多且多斜升。根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极少见。
繁殖方法
银灰旋花可通过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叶面银灰色,花朵洁白,可作色叶植物栽培,适合与其他色叶类配植于园路边、山石边,也可用于庭院的墙垣边、小径绿化。
药用价值
银灰旋花全草可入药,其味辛,性温,肺经。有辛温解表,止咳的功效;多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饲用价值
银灰旋花的植株矮小且常斜升,马四季少食,牛几乎不食,故对大牲畜无放牧利用价值。但青鲜时,羊,特别是山羊喜食,干枯后也乐食。据采自中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样品分析资料,银灰旋花属于高灰分型植物,粗灰分中钙、磷的含量均较丰富,营养比均在1:8.0以内,是一种氮碳——灰分型牧草。但因其植株矮小,本身地上生物量很低,采食畜种有限,因此,多被评为低等饲用植物。
生态价值
银灰旋花在草原退化和盐碱化后数量增多,是草地退化和盐碱化的指示种。
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