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叶竹节树
红树科竹节树属植物
锯叶竹节树(Carallia diphopetala Hand.-Mazz.)是红树科竹节树属植物,常绿乔木,树高8-10米,少数可达13米;树皮灰色,有明显皮孔,无毛;枝和小枝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木栓质的皮孔。单叶对生,纸质,叶矩圆形,长8.5-11厘米,宽2.5-3厘米。花两性,花序二歧分枝,有粗壮而长5毫米的总花梗。浆果,椭圆形,长0.8-1厘米,径0.5-0.8厘米,革质,不开裂,每果有种子1-3粒。种子肾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花期秋末冬初。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高8-10米,少数可达13米;树皮灰色,有明显皮孔,无毛;枝和小枝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木栓质的皮孔。单叶对生,纸质,叶矩圆形,长8.5-11厘米,宽2.5-3厘米,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全部具篦状锯齿,齿端有腺点,背面有红褐色小点;有托叶;叶柄长3-4毫米,带褐色。
花两性,花序二歧分枝,有粗壮而长5毫米的总花梗;苞片褐色,阔卵形,微小;花蕾时无梗,有树脂;花萼圆形,7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玫瑰红色,为花萼裂片的2倍,2轮排列,外轮与花萼裂片互生,芽时短于萼,近四方状卵形,基部近心形,有极短而细小的柄,内轮着生于萼片上,比外轮小;雄蕊14或7,生于花瓣上,如仅7枚时则内轮花瓣上无雄蕊,花药矩圆形,两端钝形;花柱短于花萼,枉头盘状,4浅裂,每室有胚珠2颗,柱头纵裂。浆果,椭圆形,长0.8-1厘米,径0.5-0.8厘米,革质,不开裂,每果有种子1-3粒。种子肾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花期秋末冬初。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广西南部;仅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的季雨林内。分布区地处北热带,地理位置约为北纬21.8°,东经107.6°-108°。生长于海拔730米的山地。年平均温22℃,最冷月平均温14℃,极端最低温约为1℃,最热月平均温约28℃,极端最高温38℃,无霜。年降雨量高达2400-2800毫米,长年空气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喜荫,幼龄树及成龄树,均能在庇荫条件下生长,常为季雨林的下层组成,但也较耐强光,引移至南宁市郊光照较强的低丘地,能安全越夏。适生土壤为页岩、花岗岩等发育的赤红壤,pH值为4.5-5.5,喜肥沃湿润土。粘重土生长较差,干燥地不宜生长。
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9-10月开花,翌年2-3月果实成熟,当果皮由浅绿色变为浅黄色至淡红色时,即示成熟,采集的果实,可堆放于室内数日,待充分成熟,果皮呈软状时,可装筐置水中搓洗,漂淘去果皮等杂质,即得种子,种子忌失水,不能日晒或裸露存放,运输宜带果包装,运抵后再行调制。宜随采随播,种子千粒重约50克,新鲜种与存放的种子,发芽率的差异较大,一般新鲜种子的发芽率,多在50%以上,稍加存放的种子,发芽率降至30%以下。幼苗需搭棚遮荫并防霜冻,苗期生长缓慢,一需培育2-3年生苗,方宜出圃混交种植。
主要价值
研究:该种为中国广西特有种,是红树科少有的陆生种,对研究中国的热带植被及红树科的植物区系,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花的结构奇特,雄蕊为花瓣和萼片的倍数,对研究竹节树属的分类和发育进化也有一定意义。
经济:木材坚实,强度大,切面有花纹,为室内装修、家具、贴面等的优质材。
药用:根、叶可入药,性微甘、涩、凉,可清热、凉血、利尿、消肿、接筋骨等,主治感冒、发热、中暑、妇女血崩及跌打损伤等。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锯叶竹节树为濒危种,中国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该种的分布区狭小,资源极稀少,为广西特有种,也是中国以至世界所特有,保护的意义极重大。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当地群众只知采挖供药用,不知其为珍稀树种,破坏现象严重,随着农垦种果等事业的日益发展,该种将日趋灭绝。应开展调查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对现有母树,实行封山育林,并适当砍去四周杂木,促进天然更新,同时开展人工造林,实行异地保存。
参考资料
锯叶竹节树.植物智.
锯叶竹节树.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3 18:2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