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二级学院
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是长安大学下属二级学院,旨在推进交通运输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服务“交通强国”战略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交通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成立背景
在“发挥学科特色、整合优势资源”总体战略下,长安大学将原分属于公路学院、汽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学科及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成立了运输工程学院。
办学历史
2020年4月18日,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成立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主会场设于长安大学南校区北院学术交流中心,线上分会场采用腾讯视频会议形式,仪式全程网络直播。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彪晓红介绍了学院成立背景,宣读学院成立文件。校党委书记陈峰教授、校长沙爱民教授为运输工程学院揭牌。
成立意义
组建成立运输工程学院是学校主动适应建设“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落实教育部学科专业建设“关停并转、优化调整”总体思路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完善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交通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标志着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学科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要重整行装再出发,谋划新发展,书写新篇章。
院系专业
依据专业定位与学科建设需求,学院现设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3个专业,在机构设置上,学院下设“四系六所”,即:四个专业系,分别为交通工程系、轨道交通与民航运输工程系、交通运输系、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系。
专业建设
我院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专业历史悠久,特色突出,社会影响显著。经过多年积淀,我院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专业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交通工程专业与交通运输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建设专业,且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运输专业同时也是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同时也是陕西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专业教学创新实验区重点培育专业;此外,学院还拥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与一流课程,并设有交通工程国际工程班、交通运输卓越工程班等特色化培养模式,拥有多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示范教学团队、陕西省教学团队等专业化师资力量。同时,学院充分考量当今科技前沿发展态势,新设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实现数据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研究有机融合,以着力推动科研水平与手段提升。今后,学院将从“响应行业需求、探索学科前沿”的立足点出发,不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领域重要问题、关键技术与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学科建设
我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交通工程学科是我校设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学科点之一,也是国内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与行业人才培育的重点基地,其中,交通规划与管理学科也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主干学科方向之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授予权,并设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主要设有综合交通与多模式交通融合、智能运输系统与技术、城市交通管控与治理、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持续交通与韧性交通、交通运输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新型运输组织与管理等八个专业研究方向。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8人,在校本科生近1700人,研究生约700人。学院教师均为从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数据科学等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业化师资力量,其中有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讲师41人,另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6人。此外,学院高端人才和团队优势明显,作为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交通领域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多数教师拥有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位或访学经历,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拥有教育部优秀人才、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交通运输部人才库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行业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多名,教职工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搭配合理,为学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发展力量。
科研平台
学院还拥有“西部城市群交通可持续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国际联合中心”、“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区交通网设施管控及循环修复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协同创新中心”、“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工作站、“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专业化学科平台与科研机构。
合作交流
对外交流方面,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学院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充分发挥自身在交通运输领域内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与美、英、德、日、澳等多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成果显著,包括建立联合研究中心、“3+1+1”中外本硕联合培养、“1+1+1”中美硕士联合培养以及CSC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等项目等,有效促进了学院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国际化视野下的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发展目标
聚焦立德树人,坚定办学方向;确定奋斗目标,坚持方向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内涵发展;主动谋事创业,开创发展新篇。运输工程学院将紧紧把握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交通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交通运输前沿技术领域的关键性难题,致力于综合运输、智能交通、运输安全、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的科技攻关;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交通领域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
学院领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21:43
目录
概述
成立背景
办学历史
成立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