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体”之称始于宋人,缘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
长庆四年十二月,元稹将
白居易的诗文编定为五十卷,命名为《
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题名《
元氏长庆集》。 故“长庆体”即元白体之别名。清以后,其内涵所指逐渐确定下来,成了以《
长恨歌》、《
琵琶行》、《
连昌宫词》为代表的那种叙事风情宛转、语言摇荡多姿、平仄转韵的七言长篇歌行之专用名词。“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一是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朝廷政治的得失。二是通过描写某一宫廷
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的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
就写作时间而言,《
长恨歌》、《
琵琶行》、《
连昌宫词》皆作于
宪宗元和年间,而不是穆宗
长庆 821—824 年间;所以“
长庆体”不是由创作的时代而得名。
白居易《
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诗中有云 “制从
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作者在“
制从”句下注云 “微之
长庆初知制诰,文格高古,始变俗体,继者效之也。”白氏在为
元稹所作《墓志铭并序》中亦云 “制诰,
王言也。近代相沿,多失于巧俗。自公 指
元稹 下笔,俗一变至于雅,三变至于典谟,时谓得人。”在“诗到”句下白氏则注云 “众谓元、白为千字律诗,或号元和格。”可见在
白居易的笔下,与“
长庆”年号相对应的是“制诰”,与“元和”年号相对应的才是“
诗歌”。
长庆四年十二月,
元稹将
白居易的诗文编定为五十卷,命名为《
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题名《
元氏长庆集》。尽管“
长庆”仅四年时间,在元、白的创作中只是很短的一个阶段,但是作者本人表示认同,《
新唐书·艺文志》载录作“《
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宋人目录流传于今者,如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等,亦均作《
白氏长庆集》、《
元氏长庆集》。可知宋代时,
元稹、
白居易的诗文均以《
长庆集》之名行世,当时人们也习惯于如此称呼他们的文集。由此可以推定,“
长庆体”即
元白体之别名。
南宋
戴复古《望江南》词上阕曰 “壶山好,文字满胸中。诗律变成
长庆体,歌词犹有稼轩风。最会说穷通 ”
此段意谓 宋壶山
宋自逊,号壶山 的
诗歌有元、白之体格,其词则有辛稼轩的风味。
刘克庄《后村诗话》评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曰 “余谓此篇与《
琵琶行》,一如壮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杜有建安、黄初气骨,白未脱
长庆体尔。”这里的“
长庆体”,实际代指元、白风格。宋释智圆《读白乐天集》有云 “龌龊无识徒,鄙之元白体……须知百世下,自有知音者。所以《
长庆集》,于今满朝野。”宋人所说的“
长庆体”,实际就是“
元白体”。
由于元白诗中有律体、有古体、有歌行,所以它们也曾经都被
目为“
长庆体”。《
瀛奎律髓汇评》载
纪昀评
白居易七律《余杭形胜》曰 “此所谓
长庆体也,学之易入浅滑。”这是七言律诗可以称为
长庆体的例证。
纪昀又评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曰 “直作
长庆体,接落平钝处,未脱元白习径。中间沉郁顿挫处,则元白不能为也。”这是歌行可以称为
长庆体的例证。《四库全书总目·<;石湖诗集>;提要》在评宋代诗人
范成大的五言古诗《
西江有单鹄行》、《河豚叹》时,说它“杂
长庆之体”。这是五言古诗亦可以称作
长庆体的例证。在上述场合所说的“
长庆体”,就是泛指
白居易、
元稹诗歌的体式与风格,而不论它们是古诗、是律诗、还是歌行,也不论它们是短制、还是长篇。
这种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
长庆体”成为了叙事长篇七言歌行的专名。明末清初之际,著名诗人
吴伟业以七言长篇歌行的体式,表现
王朝兴废的历史巨变,抒写诗人内心深沉的
创痛。作品如《永和宫词》、《圆圆曲》等,脍炙人口,被诗家视作“
长庆体”。其实
吴伟业在继承元、白传统的同时,也汲取、熔铸了其他诗人的歌行创作
经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 “(
吴伟业)暮年萧瑟,论者以
庾信方之。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这是说
吴伟业对于
初唐四杰的歌行创作有所借鉴,从中汲取了营养。朱庭珍《筱园诗话》 卷二 评曰 “
吴梅村祭酒诗……七古最有名于世,大半以《琵琶》、《长恨》之体裁,兼温、李之辞藻风韵,故述词比事,浓艳哀婉,沁入肝脾。”这是说
吴梅村对于
李商隐、温庭筠
诗歌浓艳的词藻与哀婉抒情的技巧,有所借鉴。从这一意义说,
吴伟业不仅继承了“
长庆体”的
诗歌体式,而且丰富了“
长庆体”的诗歌艺术,从而将这种诗体的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艺术上说,
吴伟业诗歌超越元白
长庆体的这种“情韵”“风华”之美是刻意修饰而成的,而且一些七言歌行中用典过多,缺少自然天成之趣,连吴伟业自己也说:“镂金错彩,未到古人自然高妙之极地”,这是其作品的一个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
吴伟业将长庆体
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却不能认为这个高峰一定高于
元稹和
白居易那个高峰。总体上说,这两个高峰不相上下,各擅胜场。
在唐代,“
长庆体”的创作固然以
白居易、
元稹为标志,然而这种转韵的七言歌行体式在元、白之前实际早已存在。
骆宾王、
卢照邻、
刘希夷、
张若虚、
王维、李白、杜甫、
高适、
崔颢等,都有这种转韵的七言歌行体诗。所以
胡应麟《诗薮》评曰 “李、杜外,盛唐歌行无赡于此,而情致委婉,真切如见。后来《连昌》、《长恨》,皆此兆端。”
白居易、
元稹正是在初、盛唐众多诗人歌行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
长庆体”。
作为长篇歌行的“
长庆体”,在内外两方面均有着显明的特色。从
诗歌体式上说,它是一种“半律半古”的诗体。它不像
排律之不能换韵,必须遵照平仄的规定。又不像一般的七古追求古直,尽量避免律句。对比七排而言,它显得活泼灵动、摇曳多姿;对比七古而言,它显得青春俊秀、精丽雅致。诗语或属对、或散行,如同行云夷犹、流水宛转,跌宕回旋,无不如意。而用韵则平仄互换,更生发出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在内容上,它具有“
诗体小说”的特征,多讲述具体的人生遭遇、或描述帝京宫苑的兴废,并且从一人之离合透视政治的弊端,从一地之兴废考察一代的盛衰,以寄寓故国之思、兴亡之感。从细微处落笔用墨,构思贴近常人,形象宛转,以小见大,在铺叙中表现深沉的时代与人生的重大主题,这是“
长庆体”
诗歌的显著特征,也是它的文学魅力之所在。
“
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一是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朝廷政治的得失。有写帝王后妃的,有写歌女舞妓的,也有写平常百姓的,重要的是其生平经历皆足以折射一个时代的脉动。此类型由
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开其端绪,晚唐
韦庄有《秦妇吟》、
吴伟业有《圆圆曲》、
樊增祥有前后《彩云曲》等,都是这一类的作品。二是通过描写某一宫廷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的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此类型由
元稹《
连昌宫词》开其端绪,
吴伟业《永和宫词》、王闿运《圆明园词》、
王国维《颐和园词》等,都是这一类的作品,由于此类作品已经添加了新的要素,与严格意义上的
长庆体不再完全相同,被称为“
梅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