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发源地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地理单元
长江发源地是一个宽阔的地理单元,它包括昆仑山唐古拉山间的广阔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
简介
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
长江源区水系主要由北支楚玛尔河水系、西支沱沱河水系、南支当曲水系组成。关于正源的争论,1976年科考曾认为西源沱沱河为长江正源。2008年科考队根据遥感卫星探测计算以及多支探险队测量,长江南源当曲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为长江各源头之最。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的高山沼泽,是长江的真正源头。
人文历史
长江,我国古代称作“江”,也叫“大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很早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始终无法弄清、我国著名古籍《尚书.禹贡》曾把发源于岷山的嘉陵江、岷江当作长江上源,所以有着“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说法。 直到明代,公元1641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到川、青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并写了《江源考》一书,推翻了过去“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错误说法,把长江的发源地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未能继续沿金沙江上溯,也没有找到长江的真正发源地。到了清代,即17世纪中叶,人们对长江上源的水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时实地查看绘制的地图中,已绘出通天河、木鲁乌苏等河流,但对江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公元1720年,清朝皇帝康熙派专使探查黄河上源的同时,顺便考察了通天河上游。看到巴颜喀拉山南麓河流众多,密如蛛网,无法肯定哪一条河是正源,只好笼统地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
真正开始探寻长江源头,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8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人力到长江源头的曲麻莱等地实地查勘,发现长江分南北二源:南源为木鲁乌苏河,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北源为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南麓。虽比过去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未找到真正的发源地。1977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组织的江源考察队,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地区,结果发现长江的源头是在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的各拉丹冬冰峰下,它的源头是沱沱河。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明长江的真正发源地,自此长江源头是发源于格拉丹东峰的沱沱河的说法,被广泛熟知。但是2008年,青海省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历经41天的实地考察后,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技等先进技术,测得沱沱河长度为348.63公里,而一度被认为是长江支流的当曲的长度则为360.34公里,比沱沱河长11.71公里,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结论将通过国家认定,长江源头的地理定位将被改写。
正源当曲
当曲流域位于玉树州杂多县西部(扎曲是其东部水系),是长江三源(长江源区水系主要由北支楚玛尔河水系、西支沱沱河水系、南支当曲水系组成)之一的南源,也是真正的长江正源。源出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河长360.34公里,流域面积30,219平方公里,根据遥感卫星探测计算以及多支探险队测量,水量为长江各源头之最,其长度居长江源诸河之冠。
2008年,青海省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历经41天的实地考察后,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技等先进技术,测得沱沱河长度为348.63公里,而一度被认为是长江支流的当曲的长度则为360.34公里,比沱沱河长11.71公里,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有关程序审核批准,将长江源头定位于当曲的且曲。且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的无名山地东北处,行政隶属玉树州杂多县结多乡
当曲源头霞舍日啊巴山由侵入于雁石坪群背斜构造轴部的燕山期斑状花岗岩构成。山顶基岩裸露,海拔5395米,向下渐为岩屑坡覆盖。岩屑坡下高约5000~5100米的宽缓夷平面上普遍发育草甸沼泽。当曲源头多朝仁即发源于东麓岩屑坡向沼泽过渡地段,有多股水流从海拔5050米的松散覆盖层下流出,其中一股水流初始流量为0.1升/秒(0.001立方米/秒),这就是万里长江的第一股水流。以下渐具沟谷形态,沼泽积水,源源补给多朝仁,沟宽1~2米。流经8.1公里,接纳日阿日能,再北流5.0公里与来自东北侧长约11公里的札西格君汇合后称旦曲,万里长江第一段就在这里。河宽为3~5米,河床为砂砾,成分主要为灰岩砂岩、花岗岩与石英岩。沿程分布高4~5米和15~20米的两级阶地。旦曲又流长约8公里有笔阿能注入,以下始称当曲,并在峡谷中西流约19公里后进入大片沼泽区,一路纳多曲(长约28公里)、纳奔草曲(长42公里)、纳楼都曲(长21公里)撒当曲、杈当曲汇入。
当曲流经的这一片沼泽区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38公里,为大片不能通行的沼泽和小片尚能通行的沮洳地组成,海拔4700~4800余米,有少数海拔4900余米的小山散布其间。过沼泽后,纳吾钦曲(长约68公里),加吕曲(长约54公里)。杈吾曲、果曲(长约42公里)、鄂尔玛纳草(鄂阿玛纳草)、加浪陇巴曲、果坡陇巴曲、郭曲等小河后进入一片沼泽区,又纳玛日阿达州曲、巴查错乌、敦曲(长约23公里)、天曲。
当曲继续北流约21公里至曲波波进入峡谷段。自查当松多至曲波波长约150公里的河段,
当曲流向为北西西,与布隆——木塔断裂带近于一致。两岸水系不对称,左岸有鄂尔玛纳草,天曲等大支流,右岸支流则甚短小。河道除在支流汇口附近开阔分汊外,一般为单一曲折的山区河道。两岸多岗丘,但也不时有沼泽滩地。而曲波波以下水流折转向北进入巴茸浪纳山区长约20公里的峡谷段,山高出河床1100米,由石炭系灰岩组成,山顶有不大的冰斗悬冰川。由于断裂发育,峡谷两岸时有泉水出露。峡谷段处水面宽75米,水深14米。当曲在峡内北流20公里出峡又北流约16公里,于右岸纳鄂尔西贡卡曲(长约45公里)。再北流约17公里,布曲由左岸来汇。
布曲汇入后,当曲继续东北流,此段旧称木鲁乌苏河、通天河。右岸有狭长咸湖错江钦,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最宽处约2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95米。
当曲纳布曲后又东北流长约30公里在囊极巴陇与长江西源沱沱河汇合,汇合后的河流叫做通天河。
西源沱沱河
长江西源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各拉丹冬雪山与它周围的20座海拔6千米以上的雪山组成了南北长50余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的雪山群。海拔5800米以上终年积雪,积雪面积在600平方千米以上。雪山群中有近40条现代冰川沿山谷向下移动,有的形成冰舌,冰舌末端海拔约5400米。晶莹夺目的雪山和冰川,储存着大量的、用之不竭的固体水源。雪山群西南部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有南北各1条冰川围绕,形似螃蟹的两只前螯,南冰川长12.6千米,宽1.6千米;北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冰川末端的冰舌,因融溶作用形成许多奇特的冰峰,组成瑰丽的冰塔林冰瀑布。冰舌两侧和末端接近岩石和砾石裸露区,吸热较多,融溶剧烈,一串串冰凌下的一滴滴融水形成一股股小瀑布,水声潺潺,奔流向前。这就是沱沱河的发源地,这两条冰川的融水就是长江西源的最初水流。在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南北两侧,有两条现代山谷冰川呈钳形环绕。南侧冰川长12.8千米,冰舌长8.5千米,宽1.7千米,北侧冰川长10 .3千米,冰舌长6千米,宽1.4千米。规模最大的南侧冰川即为长江西源。
姜根迪如南侧冰川起始点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8分,海拔高度6543米,属格尔木市辖区—唐古拉山区,在世界大河流中是源头起点最高的。雪线高程约5820米,冰舌末端海拔5400米。冰舌两侧和末端因接近砾石裸露区,吸热较多,融溶剧烈,涓涓细流漫溢于砾石之间,形成了沱沱河的最初水源。
姜根迪如南北两侧的冰川融水顺着两条布满砾石的宽阔谷地,向西北潺潺流淌,流了三四千米,各自冲开前碛丘垅,然后汇合,折转向北。这时,河面逐渐加宽,继续流淌几千米,在巴冬山下与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东南部的冰川融水相汇合。 东、西支汇合后叫纳钦曲。
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位于各拉丹冬雪山群以西,南北长约23千米,东西宽10~12千米,主峰海拔6573米,周围还有13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和20余条现代冰川,冰雪覆盖面积约190 平方千米,其中雪山群东部约96平方千米积雪面积的融水补给沱沱河。
北源楚玛尔河
长江源的北源,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青藏公路之西属治多县西部北麓河乡,之东属曲麻莱县),发源于距错仁德加湖(叶鲁苏湖)约一百五十公里远的可可西里山东麓。楚玛尔河从法院地向东流去,先后穿过叶鲁苏湖及青藏公路,最后折转向南,在当曲的河口下游二百多公里处,汇入通天河。“楚玛尔”为藏语,意为“红水河”,又译为曲麻莱河、曲麻河、曲麻曲。
流域呈狭长形,横卧长江源区域北部,汇集昆仑山南坡来水汇入通天河流域面积20800平方公里。楚玛尔河源头地区的北部与西金乌兰湖可可西里湖等内陆湖区相邻。地势平坦,海拔5000~5150米,山岭比高约200米,受构造控制呈北西西走向。由于气候干燥,降水量仅 250~300毫米,蒸发量为1800毫米左右,所以地面多干涸沟谷,植被稀少,砂砾广布,湖泊萎缩,风积地形发育。
楚玛尔河水系是昆仑山脉东段的南坡一带的主要水系。
楚玛尔河 属长江源自然保护区,上游区域是可可西里保护区的中心地带。
楚玛尔河自分水岭起算,全长526.8公里。
楚玛尔河流域共有湖泊2156个,湖面积共210多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平方公里的有2个,即叶鲁苏湖144.1平方公里,野马川湖约13平方公里;湖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的约40个
楚玛尔河流域上游地区属于可可西里的一部分,可可西里又与新疆的阿尔金、西藏羌塘相连,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之一,也是中国大型野生兽类动物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
参考资料
探寻长江西源格拉丹东.中国国家地理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11:11
目录
概述
简介
人文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