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人化石近于现代人的性状较多,远没有北京猿人那么原始。该动物群的时代,在原报告(贾兰坡,1957)中把它放在更新世中期的后期。许多人已将其放入更新世晚期的早期。
1956年湖北省长阳县文化馆在下钟家湾龙洞中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人类上颌骨一件。1957年又获得一枚人类右下第二前臼齿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但未找到文化遗物和任何人类居住的痕迹,所有的化石显然是被水冲入洞内的。
长阳人上颌骨保存上颌体大部分,附连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颌骨的鼻棘基部至齿槽前缘正中点向前向下几乎呈一垂直线,上颌窦前壁向前超过第一前臼齿,腭面凹凸不平,这些都与现代人相近。但也保留一些原始性质,如鼻腔底壁不如现代人那样明显弯曲,犬齿隆凸显著,表示犬齿根发达。
“长阳人”化石的发现与发掘,早于“巫山人”,说来也是来之不易的。因为化石是在长阳钟家湾村一个山洞中出土的,故名“长阳人”。这个洞,原名“龙骨洞”,现为“长阳人”
化石洞。
钟家湾又名老鸦岭。这里山峦起伏,有众多的
石灰岩溶洞,从前就发现过
古生物化石。据清代
同治年间的《长阳县志》即有记载,当时无人识得,在遗闻趣谈中,自然而然地权当鬼神怪异,而最能为人所接受的,莫过于龙了。所以当地人将这个古洞称为“龙骨洞”。
1943年,十多个
叫化子到钟家湾古洞中挖“龙骨”,以卖给人治病谋生。钟家湾附近的小坳子中心学校的一些学生也到“龙骨洞”去拾“龙骨”作刀口药。当地地主周古育说这是他家的地脉龙神,禁止开挖,并以巨石封闭洞口。这才使得“龙骨洞”中具有科研价值的
古生物化石得以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7月,当地群众为集体找副业门路,又将这个“龙骨洞”打开,挖出大量的“龙骨”出售。消息传开,当地的生物教师陈明治就带着学生到钟家湾采集化石
标本,在水田子供销社收购的万余斤“龙骨”中选回化石一箱。其中有一块残破的上颌骨化石,并附有两枚牙齿,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确认是
古人类化石。据调查,当时挖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头骨,挖掘的人把它洗干净了,以为是“龙头骨”,几个人争着看稀奇,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打碎了。次年春,我国著名人类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等人到钟家湾进行科学的考察发掘,请了当地十多个民工,经过21天的努力,终于又出土了一枚完整的左下第二前臼齿。经科学确认,这种原始人生活年代距今约19万年,属旧石器中期到晚期过渡的古人。
长阳人是中国华中地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属
早期智人。1956年发现于湖北省长阳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1957年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共存的
动物化石均属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如豪猪、竹鼠、古豺、大熊猫、
最后斑鬣狗、
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
长阳人化石包括一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的上颌骨,以及一颗单独的左下第二前臼齿。从总体看,长阳人所具有的进步性质比原始性质要多,明显地比北京人进步。长阳人生活的大山区,洞穴极多。这种环境为长阳人提供了生存条件。在与长阳人伴出的
动物化石中,有以嫩竹为食的竹鼠、大熊猫,说明当时这里有大片竹林;而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和鹿类的存在,则说明附近还有开阔的林边灌丛和草原。以上动物都是喜暖的,所以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和而湿润的。
长阳人化石不仅在
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学者曾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时代限定在中更新世,和
北京人的时代相当。由于长阳人化石与该动物群共存,而长阳人又具有比北京人进步的体质特征,从而证明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可延续到晚更新世。另外,关于长江中、下游阶地形成的时代,以往因没有动物化石可以借鉴,一直未能解决。长阳人及其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南方的地层划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