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
也门政治家、革命家、什叶派穆斯林宗教领袖
阿卜杜·拉赫曼·叶海亚·埃里亚尼(英文:Abdul Rahman Yahya Al-Eryani,阿拉伯文: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إرياني‎)(1910年6月9日,埃里亚尼,—— 1998年3月14日,大马士革。)也门政治家、革命家、国务活动家、什叶派穆斯林宗教领袖、伊斯兰学者、作家、诗人。长期从事反对封建君主制的活动,参加了1962年的“九月革命”,是也门共和体制的主要缔造者和北也门唯一一位文人总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前总理(1963年10月5日——1964年2月10日)、前国家元首(1967年11月5日——1974年6月13日)。
人物简介
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Abdul Rahman al-Iryani,1910年6月9日——1998年3月14日)
前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共和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也门联盟”主席。
人物传记
所但职位
1910年(一说为1908年)6月9日生于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伊卜省埃里亚尼镇的一个封建大地主家庭。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宰德派穆斯林,属也门势力强大的巴基勒部落。父亲叶海亚·埃里亚尼是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的首席法官和著名的伊斯兰宗教学者,母亲萨尔瓦·埃里亚尼是一位慈善活动家,在当地从事慈善工作。阿卜杜·埃里亚尼幼年时在家乡接受基础教育。16岁赴首都萨那求学,师从伊斯兰经学家学习伊斯兰神学和伊斯兰教法,还学习阿拉伯历史。
在叶海亚国王统治时期,埃里亚尼先后被任命为伊斯兰教法院法官、塔伊兹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1944年参与创建反君主的“自由也门人”运动,被逮捕监禁2个月。1948年2月爆发推翻政教合一的君主-伊玛目专制体制的“宪法革命”,叶海亚国王被杀,埃里亚尼任宪政革命政府秘书长。同年革命被镇压,埃里亚尼被逮捕并判处7年徒刑,但在关押数周后即被释放。1955年,艾哈迈德国王为笼络他,任命他为最高宗教法律委员会首席委员和副主席。埃里亚尼不愧为坚强的反君主统治的斗士,同年又参加反君主活动,塔伊兹兵变失败后被捕并判处斩首死刑。因埃里亚尼在社会和宗教界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行刑前几分钟被国王兼伊玛目艾哈迈德赦免释放,后被王国政府任命为国务大臣、王室咨询委员会首席委员,从事伊斯兰教法、阿拉伯以及国际问题的工作,出席伊斯兰会议组织总秘书处会议,还是朝觐代表团团长。
1962年9月26日爆发“九·二六”革命,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后,埃里亚尼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第一届政府司法部长。1963年4月任教育和司法部长,兼宗教基金部长。同年10月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副总统兼部长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总理)。埃里亚尼主持起草和制定了共和国首部宪法。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前国王巴德尔在部落势力、沙特阿拉伯美国的支持下组成了保皇派武装力量,于是爆发了内战,阿卜杜拉·萨拉勒总统要求埃及总统纳赛尔出兵相助,埃里亚尼不满埃及对也门的控制而与萨拉勒发生分歧。1964年1月任政治局委员,同年2月辞去政府总理职务,改任参议院咨询委员会主席,同年5月任副总理,负责外交、司法和宗教基金。
政变夺权
也门共和派与保皇派的战争长期处于对峙不下的局面,保皇派复辟无望,共和派亦无力平叛,内战旷日持久,使也门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埃里亚尼与萨拉勒的政见分歧不断加深,埃里亚尼主张全国实行和解以结束与保皇派的战争。1967年6月以色列发动侵略阿拉伯国家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后,埃及军队撤离回国,萨拉勒失去了有力的支持。1967年11月6日,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和前总理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努曼联络军队中的反对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萨拉勒政府,成立也门共和国共和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埃里亚尼任主席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全国和解
埃里亚尼上台后,即谋求结束旷日持久的内战,积极改善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也门政府提出了全国实行和解的倡议,召开支持共和派的部落会议,决定成立一个谈判小组,与沙特阿拉伯和保皇派接触。1970年3月在沙特阿拉伯的调解下,政府和保皇派代表在吉达举行会谈,最后达成协议:1.双方立即停止敌对的武力活动;2.保皇派承认共和国政权;3.同意保皇派分子参加共和委员会、协商会议和政府的工作;4.不允许前国王塞佛·伊斯兰·穆罕默德·巴德尔和旧王室成员返回也门。从而结束了长达8年的内战,也结束了阿拉伯世界在也门问题上的分裂状态。
政治倾扎
府院之争
虽然也门共和派和保皇派达成和解协议,结束了内战,但部落传统势力仍保持着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影响也门政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共和派掌握了政府,而部落集团则在协商会议中占优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在:1.共和派认为也门如要摆脱落后的面貌,必须对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这必然触及部落上层和其他传统势力的利益。因此,协商会议对政府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大多持抨击的立场,设置各种阻挠或予以否决,这是政府难以实施其政策和计划。2.共和派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武装力量的支柱,因此遭到部落集团的强烈反对。3.在对外关系方面,共和派坚持阿拉伯“进步”国家建立“兄弟”的关系;部落集团则强调必须与邻邦沙特阿拉伯建立密切的特殊关系。在对待东西方的立场上也存在尖锐分歧,共和派强调与苏联的友好关系,特别期待苏联的军援;部落集团则反对与“共产主义国家建立密切的关系”,而主张也门必须积极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因此,共和委员会主席埃里亚尼(共和派领袖)与人民协商会议主席阿卜杜勒·阿赫马尔(部落集团代表)之间的争吵达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致于政府施政举步维艰。1972年12月,总理穆赫辛·艾尼被迫提出辞职,埃里亚尼不得不任命以维护部落传统利益著称的王室遗老卡迪·阿卜杜拉·哈吉里为总理。1973年2月,埃里亚尼建立“也门联盟”,吸收全国各界力量参加,以扩大政府统治基础,埃里亚尼任联盟主席。
关于两个也门的问题,1972年9月~10月,南北也门爆发第一次大规模边境武装冲突,北也门得到沙特阿拉伯的支援,南也门则有苏联的援助,冲突很快便结束。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下,埃里亚尼和鲁巴伊举行南北首脑会晤,双方达成了《开罗协议》,协议规定南北也门将合并成为一个首都、一个总统的统一国家,为国家的统一进程搭建了基本的框架。但是,部落集团上层始终敌视南也门的“红色政权”,总理哈吉里宣称“伊斯兰教义共产主义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危机四伏
由于府院之争不断激化,1973年中旬,埃里亚尼主席一怒之下离开萨那去叙利亚的拉塔基亚“休假”不归。国家元首的出走,引起也门政局的进一步动荡,也门舆论对此事作出各种评论。一个也门官方代表团赴叙利亚劝说埃里亚尼回国主持政务,他提出三个条件:1.取消共和委员会,建立总统负责制;2.冻结协商会议的活动,直至宪法确定它的职能和权力;3.任命一名国防部长以替代行使部长职权的武装部队总司令。一个多月后,埃里亚尼才返回萨那,但他与阿赫马尔议长之间的争吵仍未停息。1974年在迎接民主也门总统萨利姆·鲁巴伊·阿里的事件中,主席与议长之间的冲突达到顶点,因为议长和总理拒绝国家元首要他们率代表团去荷台达接待民主也门元首的任务。后又发现一个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和资金支持策划中的政变事件,共和派和部落集团在如何惩处的问题上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共和委员会和协商会议之间的斗争,使也门的政局动荡不安,有重新爆发内战的危险。
政变下野
鉴于共和委员会和协商会议之间的权力之争,已严重危及到国家安全,1974年6月13日,武装部队副总司令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中校领导武装部队指挥委员会发动不流血的军事政变(“六·一三”纠偏运动),推翻埃里亚尼政府,接管国家权力,埃里亚尼被迫流亡大马士革。1981年萨利赫总统发布大赦令,获准回国定居。
1964年6月随萨拉勒总统访问中国。
1998年3月14日,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病逝于大马士革,享年88岁。
著作
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主要著作有《监狱管理···叙事诗:他的头发,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拉赫曼教师的解释和纠正》、《对神学中一系列信息的研究:穆罕默德·本·伊斯梅尔王子及其他,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监督和校正》、《倒叙诗:阿卜杜勒·拉赫曼·安西研究: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 - 阿卜杜拉·阿卜杜勒·伊拉·阿格巴里》、《优秀艺术成果的研究:马赫迪·穆赫比利的受益者》。
人物评价
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是一位坚决反对君主制的战士,为推翻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作出了贡献。埃里亚尼身为伊斯兰宗教领袖和宗教学者,却是一位坚定的、富于改革精神的共和主义者,遵循世俗政治原则。他执政时期的最大功绩是推动政府与反共和国的保皇势力达成和解协议,结束了长达8年的内战,使阿拉伯也门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4:44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传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