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
也门政治家、革命家、国务活动家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英文:Abd al-Fattah Ismail Ali Al-Jawfi,阿拉伯语:عبد الفتاح إسماعيل علي الجوفي‎,1939年7月28日——1986年1月13日),也门政治家、革命家、国务活动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战士和南也门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也门社会党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最高领导人,准将军衔。曾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1978年12月21日——1980年4月21日)、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1978年12月27日——1980年4月21日),“解放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1978年6月24日策划炸死了北也门总统艾哈迈德·侯赛因·加什米,同年6月26日发动政变杀死南也门总统萨利姆·鲁巴伊·阿里。1986年在1月13日事件中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平
1939年7月28日伊斯梅尔生于亚丁,祖籍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塔伊兹省哈贾里亚。曾就读于塔瓦凡国民学校及亚丁技术学校。后当过教员、出租汽车司机和炼油厂工人。1960年前后参与创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的南也门分支组织,多次被捕入狱。1963年8月9日参与创建了“解放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阵线”(简称“民族阵线”),任总指挥部成员,参加反英武装斗争。1964年任“民族阵线”在亚丁的军事和政治活动的领导人。1965年任“民族阵线”执行委员会委员。在1963—1967年的反英武装斗争(又称“南也门民族解放战争”)期间,参加领导亚丁地区武装突击队的活动。1967年9月南也门独立前夕,担任“民族阵线”同英国在日内瓦谈判南也门独立问题的代表团成员之一。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独立后,先后担任第一届内阁的文化和国家指导部部长、也门统一事务部部长。
激进派领袖
民主也门建国后不久,“民族阵线”内部却出现了尖锐的分歧,以伊斯梅尔和萨利姆·鲁巴伊·阿里为首的激进派猛烈抨击以“民族阵线”总书记、国家总统卡坦·穆罕默德·沙比为首的温和派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伊斯梅尔、鲁巴伊等激进派领导人,都是早年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战士,他们大多是“民族阵线”的创始成员、民族解放战争的指挥员。这批民族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自称信奉社会主义,坚持民主也门走社会主义道路,主张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实施国有化,推行土地改革,并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主张打击外国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封建势力。他们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扩张,特别是反对美国中东地区霸权主义;要求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特别要求民主也门与苏联建立兄弟般的、联盟的关系;主张加强与进步的阿拉伯国家的兄弟关系,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激进派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在“民族阵线”内部获得不少人的赞同,也在武装部队、民兵组织和青年中得到多数支持。激进派的言行也获得了苏联的支持。
1968年3月在“民族阵线”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因与总书记和国家元首卡坦·沙比发生意见冲突,被逮捕。后被派驻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任职。1969年6月22日,同鲁巴伊等人在“民族阵线”内部“开展“纠正运动”(即政变),推翻沙比政府后,当选为总统委员会委员、“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71年5月当选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临时最高人民委员会(国家立法机构)常务委员会主席。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75年2月实现了“民族阵线”与“人民民主联盟”、“人民先锋党”的合并,1975年10月任三党合并组成的“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70年以来,伊斯梅尔与总统委员会主席鲁巴伊政见分歧和争夺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鲁巴伊与伊斯梅尔在观点上存在着某些分歧,政治主张也不尽相同。鲁巴伊宣称民主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主张实施更为激进的改革措施。伊斯梅尔认为民主也门当前面临的革命任务是“领导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其最终的目的”。因此他主张实施的改革略为缓和。在对外关系上的主张分歧较大,鲁巴伊强调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立场,主张与苏联建立密切但不是依附性的关系,主张改善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关系,与海湾国家建立正常关系。伊斯梅尔主张与苏联建立密切无间的兄弟关系,两国进行全面的合作;视阿拉伯也门政府为“反动政权”,民主也门负有协助阿拉伯也门的反对派起来革命的责任。
执掌党权的伊斯梅尔一方面不满意鲁巴伊不断扩大其个人权力,轻视总书记的意见;另一方面,伊斯梅尔的思想在“民族阵线”的领导层中更为偏激,是一位出了名的亲苏派。在“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鲁巴伊多次陈述他反对民主也门完全投入苏联的怀抱的意见,强调应与所有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与海湾诸酋长国建立兄弟的友好关系,他认为与姐妹的阿拉伯也门应进行真诚的对话和合作,朝统一的方向发展。伊斯梅尔指责鲁巴伊总统的政治主张为“右倾”行为,批评鲁巴伊在政府和武装部队中排斥异己。伊斯梅尔一派最担忧的是鲁巴伊突然对他们下毒手。1977年10月,鲁巴伊解除总理阿里·纳赛尔·穆罕默德兼任的国防部长职务,直接掌握军队指挥权,这使两派矛盾进一步激化。
萨那暗杀
1977年10月11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指挥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上校遇刺身亡,民主也门寄希望于北也门领导层中亲民主也门的阿卜杜勒·阿里姆少校(指挥委员会委员、伞兵司令)能够上台,但结果却是艾哈迈德·侯赛因·加什米上将成为新总统,阿里姆政变失败后率残部流亡到民主也门。北也门方面一直强烈要求南也门遣返这批武装叛乱分子。鲁巴伊则希望加什米在他与伊斯梅尔的斗争中支持他,遂与之秘密接触,并派遣特使携亲笔信和北也门叛逃军官名单赴萨那。但苏联克格勃通过在民主也门国家安全机构的东德专家将这一秘密情报通知了伊斯梅尔。伊斯梅尔等人经过密谋,决定采取偷换特使的手段暗杀加什米。
1978年6月24日,北也门总统加什米在接见南也门总统特使时,被“特使”携带的公文包中的炸弹炸死。调查揭露,鲁巴伊的特使、总统委员会秘书阿里·萨利姆·阿瓦尔(后被以“叛乱”的罪名枪决)在亚丁机场被国家安全局特工秘密拘留,假特使是南也门内政部长萨利赫·穆斯利赫的堂兄弟迈赫迪·艾哈迈德·萨利赫(在爆炸中当场被炸死),曾在苏联接受特工训练。而当鲁巴伊得悉伊斯梅尔的图谋后急忙向加什米告变,但为时已晚,加什米重伤不治身亡。这起骇人听闻的暗杀国家元首的事件震惊整个阿拉伯世界。“萨那的谋杀案”引起“民族阵线”内部两派的冲突,相互指责对方为凶手,民主也门出现政治危机。
六·二六政变
萨那暗杀事件后,伊斯梅尔派和鲁巴伊派均开始调集兵力,作最后的武力摊牌的准备,均想先发制人。1978年6月26日晚,伊斯梅尔召开“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非常会议,清算鲁巴伊违背“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而搞个人独断专权的错误。伊斯梅尔原本准备一中央委员会的决议迫使鲁巴伊辞职出国。但鲁巴伊一派拒绝到会,并准备在电台揭露萨那暗杀的真相。双方发生流血冲突,两派军队动用飞机、坦克、大炮在亚丁各区展开激战,整个首都陷入战火、血流成河。居民扶老携幼纷纷逃离市区,伤亡惨重。关键时刻,苏联人站在伊斯梅尔一边,苏联和古巴的空军飞行员驾驶着战斗轰炸机猛烈轰炸作为鲁巴伊指挥中心的总统府和国防部,苏联海军舰艇炮击沿海岸的鲁巴伊武装力量的据点。苏联人的参与打破了势力均衡,伊斯梅尔派占了上风,鲁巴伊总统当晚被杀死(一说他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另一说是在总统府被攻陷后受伤被俘,随即在卧室被枪决)。
伊斯梅尔以“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声明,宣布“民族阵线”挫败了一场鲁巴伊·阿里的未遂政变,谴责鲁巴伊是一个野心家,他大权独揽,排斥不同意见者,拒绝接受任何批评,一贯表现出独裁专制的作风。声明说,特别法庭对鲁巴伊的叛变罪行进行了审讯,作出了判处死刑的裁决,并立即执行枪决。伊斯梅尔和阿里·纳赛尔还在“民族阵线”、政府机构、武装部队、民兵组织和社会团体中进行大清洗,改组党政军机构,并击溃了鲁巴伊的残余武装,民主也门的局势基本平定。
两天之内两位总统送命,莫斯科得报后,一向沉稳的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不禁脱口骂道:“简直是个疯人院。杀个总统像打死苍蝇一样······。”事后苏联派出特使对南北也门进行斡旋和调停,才使得两家没有兵戎相见。
最高统治者
1978年10月11日,“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召开全国特别代表大会,宣布改组为也门社会党,并通过党章和党纲。该党是个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党纲规定:也门社会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工人阶级及其所有同盟军的政党”,其任务是“领导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并向社会主义过渡”。伊斯梅尔当选为也门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被授予准将军衔。同年12月27日,当选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并取消总统委员会,他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伊斯梅尔执政后,虽然声称在新政府的内政外交仍继承前任政府的方针,但具体政策和措施显得更为偏激。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家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以及所有劳动者的利益,以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标。宪法还规定,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指导下发展民族经济公有制国民经济的基础,受到国家的特殊保护,全民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显然,新政权完全以社会主义相标榜。在外交方面,宪法规定,民主也门将遵循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联合国宪章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世界工人阶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三大力量的团结;支持世界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消灭各种形式的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政策而进行的斗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种族主义,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社会党的党纲规定:“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平共处两项原则为其外交政策”,今后将努力“扩大和加强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友好合作关系”。新政权着重强调与苏联进行全面合作关系,即一面倒向苏联的外交路线。
亚丁“六·二六”流血事件对民主也门未来发展造成的影响很大:这是民主也门独立以来的第二次政变,并以激烈战斗的形式出现,这为今后民主也门的政变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伊斯梅尔-阿里·纳赛尔政权是以派系执掌权力的方式治理国家,必然导致任人唯亲,带来执政党内部的分裂,潜伏了民主也门再次爆发政变的因素;伊斯梅尔-阿里·纳赛尔与阿拉伯也门总统加什米被暗杀事件无法摆脱嫌疑,以及新政权完全投入苏联怀抱的外交路线,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不满,也使民主也门与其它阿拉伯国家关系恶化。阿盟就加什米被暗杀和亚丁流血事件宣布对民主也门进行制裁,沙特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决定停止经济援助,并减少向民主也门提供原油的数量。这不但使民主也门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使民主也门在阿拉伯国家中处于孤立地位。
废黜
1980年4月20日,在也门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第八次例会上,伊斯梅尔受到国家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兼总理阿里·纳赛尔和国防部长阿里·艾哈迈德·纳赛尔·安塔尔等反对派的猛烈抨击,在纳赛尔和安塔尔等人的逼迫下,伊斯梅尔辞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和国家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的职务,被授予也门社会党主席的荣誉头衔。接着,以社会党名誉主席的身份到苏联“疗养”(实际上是流放)。阿里·纳赛尔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最高统治者。
1985年2月,在苏联的调解和国内反对派的压力下,也门社会党总书记和国家元首阿里·纳赛尔作出了让步,伊斯梅尔被推选为也门社会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1985年3月7日回国,同年10月在也门社会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伊斯梅尔被增补为也门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伊斯梅尔-安塔尔和阿里·纳赛尔两派矛盾日益激化,1986年1月13日,阿里·纳赛尔借召开政治局会议为名,企图将反对派领导人一网打尽,最终发生自1967年民主也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伊斯梅尔在1986年1月13日事件(亚丁“一·一三”流血事件)中被打死,卒年47岁。据说伊斯梅尔当时负伤逃出党中央书记处大楼,坐上接应的坦克,但坦克在途中被炮火击毁,人员全部死亡,伊斯梅尔的尸体未找到。
人物评价
伊斯梅尔自称信奉社会主义,赞同在民主也门实施社会主义。他认为当前民主也门面临的任务是“领导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并向社会主义过渡,最终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政治上因争权夺利,而树敌甚多。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实施计划经济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并发展民族经济。对外主张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世界工人阶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三大力量的团结和合作。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扩张。
著作
伊斯梅尔主要著作有:《星辰引领大海》(诗集)、《民族民主革命阶段》、《民族文化》等。
访华
访华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总统委员会委员、临时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阁下率领的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于一九七二年七月八日至十七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代表团成员包括:总理事务国务部长、民族阵线政治局候补委员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卜杜勒·瓦利,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对外关系负责人阿里·萨利姆·阿瓦尔,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阿卜杜拉·阿布德·哈马姆,内阁军事顾问艾哈迈德·萨勒·哈吉卜少校和外交部经济司司长阿卜杜拉·哈桑·阿利姆。
代表团访问了北京上海大连沈阳等地,参观了工厂、人民公社、学校和部队,游览了名胜古迹,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热情友好的接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了伊斯梅尔团长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外交部长姬鹏飞、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陈慕华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同伊斯梅尔阁下进行了会谈。
双方满意地看到,从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总统委员会主席萨利姆·鲁巴伊·阿里阁下访问中国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很大的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得到进一步增强。双方表示,决心继续增强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友好合作关系,并且签订了新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一贯互相同情,互相支持。双方对此深表满意。
双方严厉谴责帝国主义的破坏阴谋活动。双方重申,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为恢复民族权利和收复失地、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坚决支持印支三国人民抗美救国斗争,欢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南方一九七二年七月四日发表的联合声明,坚决支持朝鲜人民自主和平统一祖国的正义斗争,坚决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坚决支持亚非人民的团结反帝事业,并主张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亚非国家之间的争端。
双方满意地指出,这次由伊斯梅尔团长阁下率领的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这一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一九七二年七月十七日
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伊斯梅尔访华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于1972年7月12日在北京签字。周恩来出席签字仪式。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总统委员会委员、临时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08: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