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医学
医学领域术语
阿育吠陀医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时代。它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记载的综合医学体系而著称。
体系介绍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又称生命吠陀)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五千多年来,它在无数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着。
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阿育吠陀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创世者梵天(Brahma)在创造人类之前为保护人类而创建的。梵天先把阿育吠陀传授给医学之神孪生的双马童(Aswins),他们又传授给专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罗(Indra)。因陀罗传授给在人间修行的贤达之士,他们再传授给他们的后代和弟子。
在历史上,阿育吠陀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印度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经典之一的《阿闼婆》(Atharva)问世,其中阿育吠陀作为吠陀圣典的
补充——副吠陀,附属于阿闼婆吠陀。尽管阿育吠陀医学早已经应用于实践,但直到此时它才由口头相传编撰成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分支
1. Kayachikitsa(内科学)
2. Shalakya Tantra(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耳鼻喉科学)
3. Shalya Tantra(外科学)
4. Agada Tantra(毒物学)
5. Bhuta Vidya(精神病学)
6. Kaumarabhritya(儿科学)
7. Rasayana(延缓身体老化的老年学)
8. Vajikarana(生育学)
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论述出现在《阿提耶集》(Atreya Samhita)中,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医学分化为两个学派:阿提耶——内科学派和昙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学派,从而使其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化的科学。这两大学派编写了阿育吠陀医学的两本主要著作—《遮罗迦集》(Caraka Samhita)与《妙闻集》(Susruta Samhita)。这两本医学经典均著于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遮罗迦集》由伟大的印度医祖遮罗迦所著,并经阿提耶补充修改,它至今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阿育吠陀内科医学著作。妙闻继承了印度医学始祖昙梵陀利学派的理论,他编写的《妙闻集》收集了修复外科的各种知识,包括换肢手术、整形外科手术、剖腹手术甚至脑外科手术。同时,他还以发明了鼻整形术而闻名于世。大约在公元500年,第三部重要的阿育吠陀医学著作《八支心要集》(Astanga Hridaya)问世。它综合了阿育吠陀医学两大学派的观点。从公元500年至公元1900年,16部重要的药物专著Nighantus作为对阿育吠陀医学经典的补充逐一问世,收集记载了各种新药物,并在用法上进行了扩展,同时摒弃了陈旧的药物和物质辨别方法。
有证据表明阿育吠陀医学曾丰富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医学体系。通过与印度的海上贸易,埃及人了解了阿育吠陀医学。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腊人和罗马人接触到阿育吠陀。传统的尤那尼(UNANI)医学就是在这种交流中形成的。在第一个千年的早期,随着佛教东传阿育吠陀医学也传播到东方,并对藏医学和传统的中医草药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概念及原理
阿育吠陀医学不仅是一门医学体系,而且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阿育吠陀(Ayurveda)由两个字组成:Ayur指生命,Veda为知识、科学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词的意思为生命的科学。根据阿育吠陀的观点,人类应该和自然界和谐共存,而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这种和谐被打破了。通过利用自然界及其产物恢复这种基本平衡是阿育吠陀医学的主要目的。这种观念不仅贯穿于治疗病痛的过程,而且还贯穿于疾病预防的过程。
阿育吠陀医学的诊治更倾向于人的特性而非疾病的特性。在做出诊断之前,病人的年龄、居住环境、社会及文化背景及其体质都是要考虑的层面。诊断的主要手段包括触摸、检查和交谈,并利用草药去盈补亏。它们的基本作用是激发专门器官的功能。因此阿育吠陀医学的目标是通过调节饮食而化解健康问题,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
阿育吠陀医学的观点中,生命由身体、感觉、精神和灵魂构成。人有三种体液(气、胆汁、粘液),七种基本组织(血液、原生质、肌肉、脂肪、骨、骨髓和精液)以及身体产生的废弃物。人体的发育与衰老以及人体各要素的循环和我们所吃的食物有关。
根据阿育吠陀医学的观点,宇宙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和空间(大气)五种基本元素组成。人体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它所获的营养,例如食物。食物也由上述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经过“生物火”(Agni)的作用而补充身体中的对应元素。人体作为有机生物体,其组织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合和转变而成的。
身体健康还是得病取决于整个身体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包括体内各部分是否相互平衡。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都可能破坏自然的平衡,进而导致疾病。失衡可以由偏食、不良习惯和无视健康的生活规律而引起。同时,季节反常、不正确的运动、感觉器官的不当应用以及身心的不良作用也会打乱现有的正常平衡状态。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通过调节饮食而使身心系统恢复平衡,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药物治疗以及采取预防性疗法。
基本的治疗方法可以归结为“独处是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并且独处是使人远离疾病的最好的医生。”这也概括出了阿育吠陀医学的基本目的,即保持和促进健康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
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旨在恢复和加强身体机制功能的排毒疗法、药物、合理饮食、运动和养生法等,消除引起身体系统及各组成部分失衡的因素,恢复平衡、强壮体质,预防或减少将来疾病的发生。
阿育吠陀医学中,调节饮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这是因为人体被认为是食物的产物。个体的精神状况及其性情受其所吃食物的影响。食物在人体中先是转化为乳麋,然后再转化为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生殖要素和精气。因此,食物是一切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食物缺乏营养或者没被有效转化,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通常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特殊食物疗法以及根据医嘱适当运动。这三项措施通过两种方式实行:一种是针对疾病的发病因素及各种症状采取这三项措施对抗疾病本身;另外一种是采取这三项措施消除与发病过程中的病因和症状相似的影响。
阿育吠陀医学已经对疾病的发病因素到最终症状的各个阶段和状态有着十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这使该医学体系在潜伏症状显现出来之前推知疾病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同时也加强了它在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从而可以提前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在疾病初始阶段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治愈疾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7 19:22
目录
概述
体系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