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亨(1797年-1877年),
清朝汉族湖北兴国州(今阳新县)人,字衡书,号秋门。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时十五(虚)岁中秀才,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二十六(虚)岁,由
廪生举于乡,中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年)进士,钦点
翰林院庶吉士,任武英殿协修道纂修官,官衙生活中曾多次升迁。1870年,修纂《兴国州志》,历时4年而成志稿20卷。
生平简介
陈光亨,字衡书,号秋门。湖北阳新人1826年进士,钦点
翰林院庶吉士,任武英殿协修道纂修官,1832年授职编修,1838年补山东道监察御史,1839年转掌贵州道,协理京畿道,累转户科
掌印给事中。1859年,钦加四品卿衔,著有《养和堂遗集》。陈直言敢谏。1839年,奏请禁臣僚竟认“师生”、结纳营私风。1840年,先后奏请查湖北恶吏孙楚镛私设非刑暴行及四川贪官刘有仪、吴勤邦搜刮民脂劣迹,还据实弹劾军机大臣穆彰阿,人称“铁御史”。1841~1842年巡视北城,不妄拘押,先后结案500余起。因弹劾廖彰阿奏折留中,陈急流勇退。1846年4月告老还乡。1848年,湖北水灾,陈赴省请领赈银45000两,从汉口购米运回兴国州城分发给讥民。
1851年,主讲富川书院。1853年
太平军功克武昌,陈奉命帮办兴国州团练,与太平军对抗。1855年太平军功占兴国,陈逃江西。入曾国藩幕。1857年返兴国州,应湖北巡抚胡翼之请总办团捐事务,并为过境清军筹饷。但不赞成
胡林翼欲将兴国州人斩尽杀绝的主张,曾于当年2月派弟陈礼亨前往武昌,力求胡对部将鲍超等收回成命,此举保全了无辜百姓的生命,至今在民间犹有人念及。6月,致函胡林冀,要求裁减湖北钱漕规费积弊,以减轻百姓负担。1870年,修纂《兴国州志》,历时4年而成志稿20卷。
人物故事
铁御史1
阳新县
枫林镇坡山北麓,有一座太坳岭,它自东至西,绵延三千余米。岭下一条小溪弯弯绕绕,西流富河。溪边卧着一个小山村——漆坊下陈。
漆坊下陈背倚太坳岭,面朝笔架山,周围林木繁茂,山清水秀。小山村在安详中藏着一股非凡之气。据传,咸丰初年,清文宗奕伫(咸丰帝)为了感谢“
帝师”陈光亨的培养教导,特拨库银数千,在陈光亨老家漆坊下陈为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
国师府”,让告老还乡的陈光亨安享晚年。
陈光亨,字衡书,别号秋门,生于清
嘉庆二年(1798年)。自幼聪明伶俐,喜好读书。8岁发蒙,19岁进学,24岁中举,28岁中进士。是道光皇帝钦点
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武英殿协修道纂修官,翰林院编修,山东监察御史等职。
据陈氏家谱载,早年,陈光亨家境贫寒,家庭藏书甚少,不足以资学。他效仿古人,走遍富河两岸,求借于书香之家,然后将书中奇妙之处,一一抄录,留下副本。
一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陈光亨又到富河北岸一位刘姓秀才家借书。听说这位刘秀才家藏书丰富,平时读书过目不忘,是远近闻名的学问家。光是刘府大门悬挂的那块“名满富河”的鎏金大匾,足足花了数十两银子。陈光亨满心欢喜来到刘府,不巧恰逢刘秀才午睡,仆人不肯开门。雪地里,陈光亨硬硬站了三个时辰。
待到刘秀才醒来,雪地里的陈光亨早已经雪淹过膝、青涕下垂,可他仍然神色平静,举止自若,丝毫不失文人礼节。
过了几天,刘秀才应邀来到陈光亨家,看到陈家满书架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手抄书本,不由得心生敬佩。经过一番交谈,刘秀才对陈光亨的满腹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回到家,便立即派人摘下那块“名满富河”的鎏金门匾。此后,刘秀才常常送书上门,与陈光亨结成忘年之交。
陈光亨28岁入仕,为官守正不阿,直言敢谏。“凡所指陈,皆国计民生之大事,谏草一出,人争传诵”(《兴国州志》人物传)。1839年,朝廷结党营私之风甚盛,刚刚担任监察御史的陈光亨直言秉笔,奏请皇帝严禁臣僚“竞认师生”。1840年,湖北恶吏孙楚镛私设公堂,滥用暴刑,引起民愤;四川贪官刘有仪、吴勤邦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引起民怨。陈光亨不畏权贵,挺身而出,谏请朝廷彻查孙、刘、吴。三人先后被朝廷罢免。1845年,陈光亨还据实弹劾军机大臣穆彰阿。可惜的是,道光皇帝对穆章阿宠信有加,对陈光亨的弹劾不闻不问。
1846年,陈光亨果断地作出决定“告老还乡”。道光皇帝深知陈光亨其时不足五十岁,完全不够“告老”的条件,但他不愿意查处穆章阿,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了陈光亨的辞职请求,免去他所有的官职,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布衣进士”。
地方民众为了表达对陈光亨的敬仰之情,特地给他送了一块金匾:“铁御史”。(勋)
铁御史2
1797年(
嘉庆二年),陈光亨出生于兴国州东南边陲一个殷实之家。其曾祖父经商起家,祖父曾入
国子监学习,贡生出身,父亲陈晓泉,死后被加封为中宪大夫。1811年(嘉庆十六年),十五岁,应童子试,补弟子员(俗称“中秀才”)。1822年(道光二年),二十六岁,由
廪生举于乡(俗称“中举人”)。1826年(道光六年),三十岁,参加会试成进士(俗称“中进士”),授
翰林院庶吉士。1837年(道光十七年),提拔为御史(主管纠察官吏)。1838年(道光十八年)补山东
道监察御史。1839年(道光十九年)改掌贵州
道监察御史,巡视西城(职掌西城治安)。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升户科
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户部政务,并负监察户部、纠弹官吏之责),巡视北城。派充考翻译
中书监试官。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巡视西城。任礼科
给事中,不久改任户科掌印(主事或掌权)。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仍官
给事中。1858年(咸丰九年)钦赏四品卿衔。1877年(光绪三年)去世。
1826年陈光亨顺利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此后,他虽一直在
翰林院任职,且担任过翰林院编修,但并无实职,因此也谈不上建树。直到1837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后,其才华得以发挥。从这年算起,到1846年退养,共9年时间,是他大有作为的时期。9年中,他主要担负两方面的职责:第一,监察(监督考察,监督检举)。从留下的奏章看,其监察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针对时弊,向皇帝提建议。其不少奏章,引起了道光皇帝重视,经皇帝御批后,直接进入国家决策。如1839年,他针对官场中内外臣僚竞相拜认师生这一弊端,上了《奏请禁臣僚拜认师生》奏折,详细分析了当时臣僚互相拜认师生的种种现象,提出了“人臣之义,公而无私”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竞相拜认师生的实质是“以势利为结纳”,主张坚决禁止。道光皇帝御批:“所言甚是,嗣后内外臣工总当分励品节,不准借师生称谓,以为攀援上进之阶”。又如,他有感于州县官吏调动频繁,上了《奏请定州县调繁年限》奏折,提出了州县官吏任期未满三年不准调动的建议,道光皇帝朱笔御批:“吏部议奏”。二是弹劾贪官污吏。如针对狱卒
番役凌虐人犯的现象,上了《奏请禁狱卒番役凌虐恶习》奏折,道光帝御批:“著各
直省督抚认真查禁”。再如湖北候补知县孙楚镛私创刑具,搞刑讯逼供,他闻讯后当即上了《奏请饬查知县创造非刑》的奏折;四川广安知县刘有仪、内江知县吴勤邦“贪酷殃民”,他上了《奏参四川州县贪酷殃民请饬查以肃吏治》的奏折,道光皇帝御批:“著该督复奏”。他的奏章不仅内容详实,建议具体,且颇有文采。据《年谱》载:其奏章“凡所指陈,皆国计民生之大事,谏草一出,人争传诵”。第二,巡城,即负责京城治安。从1839年到1843年,他两次巡视西城,中间还巡视北城。巡城期间,他秉公执法,尽职尽责。据《年谱》记载:“公性直心慈,闻民间疾苦,必思拯救,遇人诉冤苦,非申理之不安。巡城时,不妄押,不积案,不轻传妇女,不多送刑部,一年之内,结案五百余件,民咸德之”。在任期间,他除监察、巡城之外,还从事了监顺天乡试、监翻译考试等公务。无论职位如何变换,他最大的特点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因此权贵见到他“莫不深自敛抑”。
1846年,陈光亨毅然辞去公职,回到故里。据《年谱》记载,陈光亨告养还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担任御史以及担任监试官期间,为人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招致权贵忌恨,有急流勇退之意;二是念及家中双亲年事已高,欲尽孝道;三是弟弟春谷来京城参加会试,患了重病非常思家,因此他坚辞公职,陪同弟弟回到故乡。回乡后,三十余年,他一直以造福桑梓为己任,四处劳碌奔波。乡居岁月,他非常繁忙,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赈灾。1848年(光绪二十八年),兴国州遭受严重水灾,他多次向省督抚写信,反映实情,还亲赴省城,申领赈灾银两45000两,并在汉口购米运回州城,与知县一起设立赈局,在城隍庙中发放赈粮,使无数饥民受益。为了表示济人洁己之心,他在庙中悬挂一联:“半点徇情难逃神鉴,分文入己自有冥诛”。除此以外,他还多次给湖北巡抚
胡林翼写信,要求裁减钱漕规费,减免各小镇厘金,千方百计为百姓减轻负担。二是热心公益。1851年,他主讲富川书院。1855年,他开始编修《兴国州志》,该志直到1874年成书,刻本12册36卷。此外他还主持了文庙、考棚扩修工程。三是帮办团练。1853年
太平军攻克武昌,他奉命帮办兴国州团练。1855年,兴国州被
太平军占领,其避入江西,正值
曾国藩办理江西军务,受邀入曾幕府,出谋划策,并一度统领水军。1857年初返回兴国州,应湖北巡抚
胡林翼之请,总办团捐事务。此外他还曾为过境清军筹措粮饷。1858年因
胡林翼奏请,咸丰皇帝为其赏加四品卿衔。
1877年农历七月初一陈光亨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一岁。其主要著作收入《养和堂遗集》,其故居尚存。
附陈光亨奏章一折:
奏请禁臣僚拜认师生
奏曰:
奏为内外臣僚竞认师生请旨饬禁以肃官方仰祈圣鉴事
窃惟人臣之义,公而无私,门生之称,例有明禁,故虽乡会试凭文取中之士,谒见考官亦只用光名贴,乃内外臣僚于考官之外更有认为师生者:一为阅卷之师生,一为保举之师生,一为拜结之师生,三者迹虽不同,而其意则同,归于私臣。愚谓不可不禁。何为阅卷之师生?国家设科取士,每届会试后有殿试有朝考,此大臣公阅,恭候钦定者也,乃名列二甲者,一经馆选即与读卷官认师生;朝考入选者,一经馆选即与阅卷官认师生,是以殿廷考试之典,为仕路趋附之阶也。臣伏见嘉庆九年,钦赐
翰林院院额曰“励品”、曰“储才”。窃思“储才”者,非以奔竞为能,“励品”者当于始进之日,今当策名伊始,即以干进为怀,从此践历仕途,安望廉隅自饬乎?若是者当禁!何为保举之师生?国家三载考绩,内为
京察,外为大计,此激浊扬清之大典也,乃京察一等者,即与堂官认师生,大计卓异者,即与上司认师生。臣思保举虽出于上官,简拔实由于皇上,若身受简拔之恩而心感保举之力,则其报效上官也,必殷于报效朝廷,亦何赖有若臣为哉?若是者当禁!何为拜结之师生?国家设官分职,有统有属,此其名分为至严也,乃
外省风气,州县辄与府道认师生,府道辄与
督抚认师生,非有平素渊源,第以势利为结纳。臣思大僚庶品皆曰命官,今为朝廷之命官,更拜上司之门下,此其品己可概知,又况恃门生之情面,而专事请托,假上司之声势,而相率招摇,则其弊更不可问,若是者当禁。抑臣更有请者,大臣者小臣之表也,小臣每乐为夤缘,大臣当严为拒绝,今使阅卷之大臣,有严气正性之风,则私谒无由而进矣;考绩之大臣懔荐贤为国之义,则私恩自在所轻矣;封疆之大臣,裕正己率属之方,则私类咸知所警矣。由是中外肃清,官方澄叙,其于皇上大公无私之治,岂浅鲜哉?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圣鉴。谨奏。
奉上谕:
“所言甚是,嗣后内外臣工总当分励品节,不准凭师生称谓,以为攀援上进之阶。”(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