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后留洋16载,通晓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
海外留学7年,与
陈寅恪在
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
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
傅斯年出任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
学术流派。
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Come in a cluster)。1890年前后的中国,似乎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这个令克氏久久不解的疑问。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
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
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
傅斯年莫属。陈先后留洋16载,通晓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7年,与陈寅恪在
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
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
姻亲关系(
陈寅恪嫡亲表妹、
曾国藩的曾外孙女
俞大彩乃
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
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著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叹息。
岳南 文学硕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并着重于
中央研究院、
中央博物院、
中国营造学社、
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西南联大、
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人文知识分子学术、精神及人生历程的研究。
傅斯年先生是北大培养出来的,对北大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他一生的事业中,除了创办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还做过北大代理校长,对北大的贡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