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是流传于陕西省传统民间歌谣,主要流传于
陕南地区。陕南民歌是陕西省
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陕南民歌完美体现了陕西省的传统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地域上大致包括
汉中、
安康和
商洛三市以及关中辖区秦岭里的几个县区,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
紫阳民歌(安康)与
镇巴民歌(汉中)已经列入中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和纯音乐(陕南曲)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简介
陕南从地势上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它受了蜀汉文化和
荆楚文化的影响,陕南人民憨厚、勤劳而朴实,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觉。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以委婉而细腻,有一股清新
山野之风的感觉;陕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
在纪录片《
望长安》中,提到:翻过
秦岭,便进入婉转的陕南民歌世界,《
诗经》中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这一带。这里是汉水的上游地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类别划分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西部受
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部受
佛教文化影响的
藏族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而陕南民歌属于“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大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江淮民歌支区;江浙平原民歌支区;闽、台民歌支区;粤民歌支区;江汉平原民歌支区;湘民歌支区;赣民歌支区;西南高原民歌支区;客家民歌特区)。 陕南民歌属于“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歌曲风格
生活
若干年来,人民群众每天除了种地干活,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沉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苦不堪言,心里的酸甜苦辣无处诉说,只有吼几声号子,唱几首山歌,来抒发他们各自内心不同的情感,也可以消除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枯燥和疲惫。陕南民歌中的《
放羊调》:“正月放羊正月正 /堂前辞别二双亲 /羊儿前面吆起走 /奴家脚小随后跟 /五月放羊是端阳 /龙船花鼓闹长江 /有钱人家船上耍 /可怜奴家去放羊 //八月放羊八月八 /白天放羊夜纺花 /白天放羊三百条 /晚上纺花八两八……”,这首民歌叙写的是陕南人民为了生活,白天去给地主放羊,晚上回来后还要做工到深夜,唱出了当时穷苦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倾诉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拉兵歌》:“正月是新春 /妈妈把儿生 /生了儿子是苦命 /长大拉壮丁…… /穷也穷得很 /睡到半夜更 /耳听外面闹沉沉 /才是拉壮丁 /开开门儿跑 /保长看见了 /手推机柄弹上槽 /看你鬼儿往哪跑…… /走到地坝边 /转脸往回看 /妻子脸色白如面 /心如刀儿穿……”,这首民歌描写的是解放前,保长、甲长到处拉兵的情形,穷苦的劳动人民敢怒不敢言,只有通过这种民歌形式来直指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无情,歌曲最后还通过对保长和甲长的辱骂,反映了劳动人民心灵深处对黑暗社会强烈的反抗。
感情
情歌是陕南地区民歌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他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如《太阳大了一把火》:“太阳大了一把火 /奴家晒得焉妥妥 (方言代替语,意为无精打采) / 我把草帽给你戴 /愣叫太阳来晒我……”,情妹为了让情哥不被太阳晒,把自己的草帽给他戴,自己晒得受不了,这也反映了陕南女性的体贴柔美的一面,词义虽很口语化,但反映的内容却婉转而缠绵,给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反映相思之苦的有《昨夜约郎郎没来》:“我昨晚约郎郎没来 /一夜烧了九捞柴 / 砂罐煨酒煨成醋 /锅儿煎油成箩筛 /我这号心思你不来……” ,诉说的有点夸张 ,给情哥精心准备的好吃的 ,结果是酒煨成醋 ,锅烧成箩筛 ,情哥也没来 ,相思之苦颇有情调 ;《十送小郎》:“一送小郎闷沉沉 /情哥哥今天要出门 /一要出门年幼小 /二要出门奴担心 …… / 四送小郎大河边 /手拉杨柳喊渡船 /撑船的哥哥撑过来 /郎过河去姐给钱 …… / 十送小郎桔子园 /一个桔子十二瓣 /郎六瓣来姐六瓣 /不分桔子不团圆 ” ,表现了送情郎出门 ,送了一程又一程 ,恋恋不舍 ,旋律优美婉转而凄凉;《小媳妇歌》:“正月里来正月正 /可恨爹妈丧良心 /贤惠婆家他不许 /把奴许到苦竹林 /白天打柴柴三捆 /夜晚摇磨到五更 /不等天亮鸡开口 /门就在满坡行 /二月里来是春分 /可恨媒婆瞎眼睛 /今儿夸他子弟好 /又夸他房子一合院 /又在夸他家务大 /明儿又夸他家族数不清 …… ”,这首歌曲反映了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不惜把亲生女儿往火坑里推的社会现象,最后小媳妇不堪忍受而悬梁自尽,小媳妇用了最愚蠢但在当时也别无选择的方式,对社会发出了最强烈的反抗。
喜庆
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每当逢年过节或大型喜庆集会时,陕南人耍起狮子龙灯唱起陕南花鼓调,来庆祝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期盼,如陕南的《花鼓调》:“哎…… /今天的日子真正好 /家家户户真热闹 /狮子龙灯耍起来 /庆今年收成好……”。这类民歌的最大特点是气氛活跃而热烈,唱腔随意而活泼,歌词即兴性强,无固定的曲调格式,他们在欢快的锣鼓鞭炮声中边歌边舞,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风趣而幽默,通常以独唱 ,对唱或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出现。
传承与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起,陕南民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届陕南民歌节
2005年4月30日,由
汉中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首届陕南民歌节在
汉中南湖正式开赛。在开赛后的6天里,将有300余名陕南民间艺人放歌南湖。民歌节期间有300余名民间歌手参与擂台赛和决赛,组委会还特别邀请了安康、
商洛等市优秀的民歌手参赛演唱。同时,还有陕南
剪纸、
架花、刺绣等民俗表演,以及
端公戏、桄桄戏、羊皮鼓、社火鼓等地方文化表演。
陕南民歌研讨会
2006年4月24日至27日,由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中共安康市委宣传部主办,安康市文联、安康市文化文物局、中共紫阳县委宣传部和
安康市音乐家协会承办的“陕南民歌研讨会”在安康举行。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主席、省音协主席赵季平,省音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尚飞林,省音协副主席、省乐团团长崔炳元,安康市委副书记刘维东,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平,安康市人大副主任、安康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陈必呈等有关领导和来自全省各地市的音协负责人、音乐专家80余人出席了这次盛会。此次研讨会旨在挖掘、传承、发展、光大陕南民歌,叫响“陕南民歌品牌”,让陕南民歌唱响全国,与陕北民歌比翼齐飞。
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6年5月20日,紫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为49,编号为Ⅱ-18。
陕南民歌大赛
2007年4月28日至5月1日在
安康市旬阳县举行了陕南民歌大赛。这次陕南民歌大赛由陕西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中共安康市委、市人民政府、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参赛曲目包括优秀的陕南传统民歌、根据民歌改编的作品、具有陕南风格的新创作品。体裁上含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社火歌曲、仪式歌、风俗歌曲、新创民歌等。不分男女、不计年龄、不限地域,不分专业、业余,但区分新民歌演唱、民间唱法演唱两个组别,让普通老百姓人人都有参与的可能。演唱形式不限,重唱、独唱、组合均可,伴奏形式不限。来自
汉中、安康、
商洛三市的100名歌手一展歌喉,省市县40余位领导及专家、评委应邀参加活动。在参加完陕南民歌大赛后,中国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称,陕南民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原生态的歌曲,相信很快会在全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陕南民歌。
陕西省首批非遗名录
2007年5月11日,按照《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145个项目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24个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其中,仅民间音乐一项包括:
8 Ⅰ—8 镇巴民歌 汉中市镇巴县
10 Ⅰ—10 旬阳民歌 安康市旬阳县
11 Ⅰ—11 紫阳民歌 安康市紫阳县
12 Ⅰ—12 商洛民歌 商洛市
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镇巴民歌名列其中。序号为585,编号为Ⅱ-86。
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
2008年11月3日,中国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于在
西安拉开帷幕。此次论坛由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和中共
汉中市委、
汉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汉中市音乐家协会承办。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词曲作家、音乐理论家和陕西音协理事、陕西各市音协负责人及省内外知名音乐家30余人参与论坛。共收集参会论文20余篇,论坛以陕南民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为切入点,探讨了陕南民歌当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产生的影响以及现代文明和经济开发对民歌所带来的影响,力求为进一步解决好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与陕南民歌推广的关系。通过陕南、陕北民歌起源及发展异同的比较研究,处理好陕南民歌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议题。论坛旨在通过会议研讨、学术交流等方式,为陕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
陕西省第二批非遗名录
2009年6月11日公布的《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民间音乐”一类就包括:
162 II-13 民歌
汉江号子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安康花鼓子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央视青歌大赛
在2010年6月26日,第14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合唱类别决赛上,
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唱了改编的《秦巴板车号子》,这是陕南民歌首次出现在央视青歌大赛的舞台上。《秦巴板车号子》是一首具有陕南风格的民歌,铿锵有力、欢快激昂。在该比赛中,
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凭借《陕北风情-情歌》、《拉姆卡利》和《秦巴板车号子》,最终以198.04的高分代表陕西省拿下银奖。
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
2010年公映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是我国首部展示陕南民歌的电影,全面反映了陕西南部紫阳地域文化风貌。剧本改编自作家李春平的同名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电影由导演
章明执导,影片中
紫阳民歌皆由当地原生态民歌手表演。谈及这部电影,
章明表示,“想通过这部影片把世代口耳相传下来的
紫阳民歌做大一些、发掘出来,利用电影这个高平台把它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的专家对剧本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剧本以剧情加实地实景的手法来创作,抓住了
紫阳民歌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展开故事,具有鲜明的陕西南部文化特征,对于宣传西部文化业有裨益,在近几年的影视创作中又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