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财经学院
原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公办高校
陕西财经学院(Shaanxi Institute of Finance & Economics)是以金融类专业为主体,其他财经类专业共同发展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由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双重领导、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
历史沿革
1928年,国立北平大学创建商学院。
1929年,国立北平法政大学并入国立北平大学,并建立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法商合一的高等学府,由白鹏飞任首任院长;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在京时,云集了一大批学者,如李达陈豹隐沈志远许德珩程希孟、章友江、侯外庐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国民政府教育部于当年9月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天津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联合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师生随校内迁西安,并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开学,15日开始上课。
1938年春,山西临汾沦陷,陕西关中门户潼关告急,日寇飞机频频轰炸西安,当局即令西安临时大学师生再迁陕南汉中,法商学院师生随之按行军编制,徒步行军半月到达城固县;4月,当局将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兼法商学院院长,设有法律系、政治经济系、商学系,利用城固西关外原城固县立职业学校旧址于5月2日正式开始上课。
1939年9月,改为国立西北大学法商学院,设有经济、商学、法律、政治四个系,由刘鸿渐、卢峻赖琏(校长兼)、曹国卿等教授相继任院长。
1946年7月,法商学院随校返迁西安,由杜元载任院长,设经济、商学、法律、政治四个系,并于9月正式开始上课。
1947年5月20日,国民党对“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的广大青年学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二〇惨案,法商学院进步师生开展了反内战斗争。
194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国民党绥靖公署第七战区司令胡宗南代管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胡宗南欲将学校师生裹挟南迁,法商学院进步师生与全校进步师生一道进行抵制,发动师生就近疏散,迎接最终的解放。
1949年8月9日,根据西安军管会第20号令,西北大学法商学院及其法律系、政治系停办,保留经济系、商学系,与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合并建立西北大学财经学院;9月2日,西北大学财经学院成立,最初设立了财政金融系、企业管理系、会计统计系三个系。
1951年12月,撤销会计统计系,设立会计系、统计系,将原来的三个系扩大为四个系,并由袁若愚任西北大学财经学院院长。
1952年,增设统计专修科、银行会计专修科。
1953年,遵照党中央和政务院关于“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重点”的指导方针,对各系、科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54年7月,西北教育部根据全国财经院校调整专业设置的通知,撤销西北大学财经学院,改设为西北大学经济系,由邢润雨代理系主任,设工业经济、工业会计、工业统计三个专业。
1960年,陕西省委财贸部根据中国特别是陕西经济建设及财贸工作的发展需要,会同西北大学党委倡议在西北大学经济系的基础上创建陕西财贸学院;4月9日,陕西省委决定组成陕西财贸学院筹备小组,由陕西省委财贸部副部长林茵如任组长,陕西省财粮金融干部学校校长宋醒民负责筹建工作。5月9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文批准在西北大学经济系的基础上建立陕西财贸学院。5月25日,陕西财贸学院正式成立,校址选定在西安市南郊的西八里村,即现今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所在地。
1962年,陕西财贸学院和西北政法学院裁并成立西安政治经济学院。
1963年,西安政治经济学院撤销,成立西北财经学院。
1972年,西北财经学院撤销,与陕西省财会学校合并成立陕西省财经学校。
1975年4月,财校领导小组向当时的陕西省革委会财政局报送了恢复财经学院的报告,但未获批准。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西北财经学院原址上恢复陕西财经学院。
1979年1月,学院改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陕西省双重领导,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
2000年4月11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同时撤销原三所学校的建制,新的西安交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4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大会在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典章制度
领导体制
1960年,学院建院以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85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教学改革
1979年4月,陕西财经学院召开了复校后的首届教学经验交流会,大抓课堂教学与教研室活动。1985年,进行了首次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按照“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重实用”的培养要求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试行“学分制”“择师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1994年,学院实行了浮动学制。
“九五”期间,学院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推行了按大类招生制度,实现了学生“有控制的选择专业”,实行了选课制、导师浮动制等,将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逐步引入到人才培养上来。
科研改革
1979年9月,陕西财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主要任务是组织学术活动,审定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等。1980年6月,召开了首届科学讨论会。1986年6月,开展了首次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同年,成立了经济研究所,把分散封闭型的科研活动转为集中、联合开发型的研究实体。
“八五”期间,学院组织实施了科研“五个一”工程,培养选拔了一批跨世纪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建立健全了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后勤改革
1982年—1984年,陕财在后勤改革中首尝“开放、搞活、承包、社会化”取得成功,第三食堂于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校系统唯一的文明食堂。6月17日,《西安晚报》在头版头条以“首屈一指的高校文明食堂”为题介绍了陕财伙食管理工作的经验。11月,在全国高等学校伙食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及中国高校伙食工作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学院代表受到李鹏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受到国家教委、团中央、全国教育工会的表彰。12月5日,《光明日报》又以“我们是怎样做到饭菜价格合理的”为题介绍了陕财伙食管理工作的经验。
办学规模
师资教员
20世纪80年代末,学院教职工数量由复校时(1978年4月)的250人增至1050人,增加了2.3倍,教职工队伍中有高级职称的141人,中级职称的246人,初级职称的33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01人,讲师157人,助教242人。
1990年,学院共有教职工1028人,其中专任教师487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77人、讲师155人、助教243人。
1993年,学院选拔了3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22名中青年教学骨干。
1997年9月,学院有教职工1074名,专职教师46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60名,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13名,教授、副教授157名,讲师247名,兼职教授10多名。
设施建设
1983年10月,总行副行长朱田顺同志莅临学院视察,勘察了现今位于雁塔西路上的陕财新校址(新征土地192亩),确认了学院新区的建校规划。
1984年5月,总行副行长李飞同志察看了学院新区的基建情况以及学院翠华南路老区图书楼、干训楼的基建进度,并针对新恢复院校的特点,提出了加快建校步伐的相关要求。随后,总行于1985年以银教字(1985)第196号文件批准了学院新区的扩初设计和投资概算,总计投资2900万元,扩建75600平方米。学院新区则于当年完成“三通一平”,八层U型学生宿舍楼破土动工。此外,从1982年到1988年,总行给学院老区的基建投资近1200万元,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
20世纪80年代,学院先后新建扩建教室、图书馆、干训楼、教工住宅楼等总计58000余平方米,与复校时的29000余平方米建设规模相比,增加了一倍。
1990年,学院占地18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86万平方米。
1997年9月,学院占地面积17公顷,分为东、西两院。
馆藏资源
1988年,学院图书馆藏书31万册。
1997年9月,学院图书馆藏书40多万册。
授班生源
1978年4月陕西财经学院复校后,发展规模定为3000人,同中国人民银行对口的专业与其他专业各占50%,后于1979年12月增设了对口于国家物资总局的1000人规模,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增定的200人规模研究生与500人规模干部培训任务,发展规模增至4700人。
20世纪80年代末,学院各类在校在册学生达6485人,这与学院在1978年4月复校时仅有357人的实际办学规模相比,增加了17倍;在校学生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四个层次;教育形式除全日制外,还有夜大、函授教育。
1990年,学院有在校研究生119人,其中博士生4人,硕士生113人,研究生班研究生2人;在校本专科学生2862人。
1997年9月,学院有各类在校在册生800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4名,硕士研究生262名。
机构设置
建校初,学院行政组织机构设院长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总务处。
1990年,学院行政组织机构设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保卫处、计财处、基建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产业处、审计监察处、高教研究室等,教学行政组织设有金融系、工业经济系、贸易经济系、财政系、物资经济系、统计系、会计系、银行管理工程系等八个系。
“八五”末,学院共设有15个教学系部。
1997年9月,学院有13个系,另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设有经济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所、商业经济研究所、证券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期货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九五”期间,学院将教学机构调整为三院五系三部,使学院在经、管、法等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层次。
专业设置
20世纪80年代末,学院专业设置上调整为12个专业、2个专业方向,其中文科专业方向7个,理工科专业方向7个,由以往只有文科专业的单一状况改变为文理兼顾。
1990年,学院设有财政学、金融学、工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银行计划、银行信贷、银行会计、农村金融、银行管理、工业企业管理、市场学、涉外经济、保险专业、银行信息管理、银行管理工程,共17个专业,学制四年。
1994年,学院获准开办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是全国17所有权举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
“八五”末,学院共设有26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1个专科专业。
“九五”末,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18个。
学术期刊
1979年,《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8年改名《当代经济科学》)和《现代经济译丛》(1993年停刊)创刊,至1985年时两刊每期发行量均已达3000份,居陕西省文科刊物首位。《当代经济科学》为国家一级经济类核心期刊,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学术刊物之一。
1998年,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当代经济科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首次遴选中即入选。
合作交流
1984年6月,陕财首次跨出国门,同美国的贝勒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田纳西大学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商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保险学院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等十几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学术合作关系,分别在教授互访讲学、留学生派遣和学术资料交流方面商定了一些合作项目。此后,这种校际交流合作扩展至中国香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3月,美国文教专家美林·巴娄成为学院聘请的首位外籍教师。
“八五”期间,学院进一步同美、英、法、俄、日、澳、加、德、匈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达成了校际间交流合作协议,邀请了国外近百名学者来院讲学,并向国外派出百余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办学成果
学科建设
1982年,学院首批硕士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分别是工业经济、财政、金融、统计4个学科。
1985年,贸易经济、工业财务会计、物资经济3个硕士点获批。
1986年,学院首个博士点获批,为货币银行学博士点,次年开始招生,江其务教授成为学院首位博士生导师,王兆星是陕财首位博士研究生。
1993年,学院获准增设了商业经济博士点和西方经济学硕士点。
1995年,学院获得了研究生单独考试及学位授予权。
“八五”末,学院共设有2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
1998年,学院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新增了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九五”期间,学院获准增设会计学博士点,经济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硕士点;取得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国家经贸委和陕西省MBA办学招生权。
“九五”末,学院共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10个,重点学科4个。
科研成就
1980年6月至1988年第五届科学讨论会召开前,学院先后完成专著、论文、译文等1142项,其中近100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央部委和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仅1985年一年就获得部委奖3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
20世纪80年代,学院共出版专著22部,编写教科书222部,发表论文、译文1844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35项,有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奖励。
“八五”期间,学院共完成专著16部,发表各类论文1031篇。
1979年—1990年,学院发表论文1828篇,其中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1559篇;出版专著23部;有近100项科研成果分别获中央、部委和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8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4项),第四届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新申报获批立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3项,中央其他各部门社科研究项目15项;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89篇。
文化建设
人文构造
陕西财经学院在恢复更名之初,邀请舒同先生为学院题写了校名。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团结”是力量,要求全院师生员工在办学上思想一致,在行动上协调统一。
“奋进”是精神,就是要有共同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敢于拼搏、积极进取。
“求实”是态度,即少说空话,多办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术上要严谨,持科学态度,治学上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创新”是目标,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善于探索,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创造、开拓精神。
来源:1986年11月,学院开展了师生员工人人可以参与的校风建设大讨论,旨在努力发挥全院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优良校风献计献策,在学院尽快形成人人谈校风、关心校风、维护优良校风的新气象。讨论中,原野同志撰文提出的“团结、奋发、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引起了许多师生员工的共鸣,在诸多提议中脱颖而出。在当年12月的教代会上,经过代表们的深入讨论,最终略作微调,为学院确定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
1990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同志莅临陕财视察工作,肯定了学院在校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为学院亲笔题写了这八字校风。
文化活动
陕财内部发行的《陕西财院报》有时会在最后一版呈现师生们的诗词、散文、书画作品等。如年事较高的甄瑞麟教授曾在学院的寿星会上有感而发:“毕竟青春唤不回,萧萧白鬓莫心灰。精神抖擞献余热,一统河山入眼来。”青年才俊们则常与同龄人共勉,张杰曾道:“人生能有几春何?逝者如斯莫蹉跎。海阔方知舟楫缓,山高未免陡坡多。良驹欲有施才处,利斧宜需得力柯。坎坷难灰千里志,器成必历万回磨。”高缅厚曾道:“人生征途多艰难,青春为伴莫等闲。一支妙笔当利剑,满天星斗作弹丸。扬子江边水波暖,昆仑山上冰雪寒。二十五年风雨路,不到长城怎开颜。”
1996年8月28日,由陕西财经学院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开幕式前,李岚清副总理在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省长程安东和陕西财经学院院长史东发的陪同下视察第五届大运会主赛场。
学院领导
党委领导
行政领导
知名校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21: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